一周一器——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形器(典型标准器资料库必备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形器

年代:夏代

尺寸:器首至尾通长: 70.2cm

出土地: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馆藏地:洛阳博物馆

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号基址)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器,该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确认为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胯骨处。与骨架相比略有倾斜,器首在胸前偏右,尾部于腿骨之左,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原来应是粘嵌在木、革之类有机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无存。这件龙形器应是被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呈拥揽状,一件铜铃置于龙身之上,原应放在墓主人手边或者系于腕上。

龙头隆起于由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弧线,似表现龙须或鬓的形象。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眼眶内另嵌绿松石片,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龙身长约65厘米。中部最宽处为4厘米。两侧下斜,从颈部至尾部以中脊线为中心,将绿松石片粘嵌出12个依次排列的菱形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因此更为逼真,尾尖内蜷,若游动状,跃然欲生。

铜铃位于龙身中部,铜铃内有玉质铃舌。在龙尾外3.6厘米处有一横向的由绿松石片粘嵌的条形饰,长约17 厘米。在龙尾与条形饰之间发现了红色漆痕。铜铃正处于人体的腰部。

距绿松石龙尾端3厘米余,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推测与龙身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条形饰由几何形和连续的似勾云纹的图案组合而成。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2厘米。”

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中央之都,中央之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这样完整的距今至少有3700多年的龙形器,证明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崇拜。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为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填补了从仰韶文化至商周乃至汉代以来的龙文化遗存的发展与演变的缺环,为探索中国古代龙崇拜的历史根源提供了条件。从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图,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到商周礼器中的双龙龙纹等,可以清晰看到中国龙的形象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并认为它的出土,不仅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发现,在中国文化脉络的起源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其被认定为夏代,也是经历了时间和考古发展的印证的,其为每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必须认真认识和学习的重要部分,欲深入认识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辩证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