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参菩提】白来勤丨胡杨林礼赞
辛卯年金秋,与友人驱车千里,穿越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前往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观赏胡杨林,感慨良多!
额济纳的天很蓝很蓝,蓝得没有一丝纤尘杂质。额济纳的人很热情,热情的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我们品尝了驼肉包子羊肉汤,深感天上的龙肉也美不过这里的佳肴。
在二道河,我们踏过沙地、步过木桥、跨越湖沼,深入原始胡杨林,品味胡杨的风采。置身胡杨林中,那姿态各异、意趣横生的胡杨树,仿佛将你带入童话世界。然而,面对风光旖旎的胡杨林,我脑海不知怎么竟出现了四个字:阳、洋、殃、扬。
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既古老又长寿,据考证至今约有6500万年,十分珍贵,可以和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媲美。它耐盐碱、耐干旱、耐风沙、耐严寒,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根深深地扎进地下50多米,因而狂风吹不倒它,严寒冻不死它,盐碱卤不坏它,干旱渴不死它;它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展示、是一种顽强不屈精神的象征。阳刚之气洋溢终生,伟岸身躯长留世间,是为胡杨之“阳”。
胡杨叶初为修长细叶,色鹅黄,状如垂柳新枝,秀如娥眉;继而变阔圆,色浓绿,边缘有锯刺,状如白杨嫩叶,雄如须眉;后叶更阔展,色墨绿,边缘刺亦稀,状如猛士盾牌,豪似金甲将军。每至清秋时节,叶色如金装铂裹,阳光下熠熠生辉,远远望去,独株在旷野里状如硕大的菜花伫立问天,成林的如色彩各异的壮硕珊瑚在无垠的瀚海抒发豪情。如从天上俯瞰,额济纳河两岸的胡杨林更像一条背负连天的斑斓巨龙,一棵棵胡杨的树冠恰如一片片龙鳞在阳光下随风抖动。集豪壮与秀美于一身,可谓株株胡杨树,洋洋呈大观!是为胡杨之“洋”。
胡杨又称胡桐,为杨柳科落叶乔木,曾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温带暖温带地区,新疆库车千佛洞、甘肃敦煌铁匠沟、山西平隆等地都曾是胡杨展示风采的福地。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过度开发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极度短缺之故,如今世界上除了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一些流入沙漠的河流两岸还可见到少量零星的胡杨外,其他地区的胡杨几近绝迹。许多存世的胡杨虽岿然屹立但已风光不再,尽管没有倒下、没有枯朽,豪气仍在、雄风犹存、英魂昭昭,但已没有了生命,留给世人的只是一段段如歌如赞、如诉如泣、既荡气回肠又无可奈何的故事。是为胡杨之“殃”。
当然,我也遥望到了离此不远的中国航天城,想到了邻人敬仰的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作者、共和国航天人,他们以胡杨的精神顽强拼搏,攻克难关,在内忧外患深重的峥嵘岁月里“自主创新、发愤图强”,终使“两弹一星”令世人瞩目,如今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为己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让“嫦娥奔月”成为现实、建“天宫”于浩瀚星空,令世界惊奇!如果说胡杨树是“英雄树”,那共和国的国防科技人、航天人无疑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我更想到我们信合人以及许许多多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民族的传奇、创造着辉煌的业绩,传承民族精神,扬国威、振国魂、长民志……不知怎的,我耳边忽然响起温家宝总理的声音,那是老人家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的声音,老人家深情地说:“我年轻时曾长期工作在中国西北地区,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树种,叫胡杨。它扎根底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我非常喜欢胡杨,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所有的这些,当属胡杨之“扬”!
到了额济纳,看到许多人都来观胡杨,赏胡杨之“阳”,叹胡杨之“洋”,不知可曾伤胡杨之“殃”、思胡杨之“扬”?
作 者 简 介
白来勤,1965年生,西安人,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茶人联谊会理事,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出版有诗集《圣像与阳光》、散文集《生命礼赞》《墙缝芦苇》及长篇小说《紫金城里哟呵嘿》《雨霖铃》及社科专著多部,作品散见于《读者》《散文选刊》《农民文摘》《散文百家》《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化》及各大晚报,现供职于陕西秦农银行灞桥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