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宪权丨冬临秋去送归鸿

春去了,夏远了,秋朦胧了。三个季节的日子装进一个鼓鼓的口袋,便似一袋冬粮,即日收仓。“冬临秋去送归鸿,暮色苍茫少郁葱。一夜寒流来塞北,三更冷雨浸江东。”喜秋的,还没喜够,秋天就结束了。悲秋的,还没悲够,秋天就远去了。转眼就又到了立冬时节。这一天始,冬就堂堂皇皇地叩门而入,你不必再有秋的怀想了,在“细雨生寒叶着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的日子里,万万千千的树叶萧萧而下,划着美丽的弧线飘然掉在地上,落地无声,舞尽而止。

立冬时节,河边黄绿相间的野草,山上枯落坠地的红枫,夜半飘降的霜雪,随之而来的一切慢慢埋葬了凄凉的秋,天地间开始唯存一种空灵。在中原一带,该衰老飘落的,自然衰老飘落,该青翠茁壮的,依然青翠茁壮,大地,总是生机勃勃!该出的萝卜出了,尚未收藏的圆圆的白菜绿油油地滚了一地,一球球地互不干扰。而顶出针芽的蒜苗,新出土的越冬菠菜,嫩得透亮;更让中原大地充满生机的还是遍野的麦苗。走进麦地深处,暄腾腾的黄土上,行行麦子青得逼眼,绿得耀眼。

这时节,大地瘦得只剩下筋骨,远眺干净许多的原野,仍有一片一片的棉花,开得白花花的,虽说和雪一样颜色,看着却暖暖和和的,让人想起很多:纺车,经线,纬线,梭子,织布机,针线笸箩,老棉袄,虎头鞋……这些最能代表农耕文明的物什,被现代化的机械复制冲击得渐行渐远,没入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的脑海中,成为永远而模糊的温馨。

冬来了,每个心灵都想要寻找一处温暖的所在。记得从前,冬天的时候,家乡许多人家都是用火盆取暖,晚上,孩子们一边烤手取暖,一边听老人们讲那古老的故事——我们叫“嗙古”。有的时候,孩子们在火盆中放一些玉米粒。那烧好的玉米粒香气弥漫,是那么的温馨。而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室内也有了土暖气或是空调,冬天的农家室内也很温暖,再也不用早晨起来的时候,把棉衣放到被子底下温一温再穿;再也看不到孩子们围在火盆边嬉笑的场景了,那快乐淳朴的旧时光,早已留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此时此刻,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大概已经是荒草连天了,那牧民毡棚里的火锅或许正在飘荡着牛羊肉的香味,马头琴的歌声正在草原的上空传送者福音。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一定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象了。而长城以南,大部分地方还感觉不到冬的气息,中原还在下雨,那绵绵的秋雨中,有一把把油纸伞在雨中游动……竹林依旧翠绿着,总是把春天的希望悬挂在村人的眸子里,把曾经晾晒的心事,变成一首首阳光般的歌谣。

冬来了。冬,在某些人眼里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然而,这只看到了深冬的乐趣,而不知秋去冬来的内涵,没有体味初冬的韵味!

初冬的清晨,虽寒冷但不刺骨,它虽没有春的生机,夏的清爽,秋的含蓄,但它却有着它的沉着。冬,尤其是初冬的早晨,在阳光的哺育下,万物都在孕育着、努力着、奋斗着,期待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初冬的田野,没有点滴的粉饰,透明,一目了然。初冬的雾,来去匆匆,有时也能变成树挂,形成雾凇。初冬的风,缠绵又有些尖刻,可有时又是和蔼温淳的,很少是呼号的,那是隆冬的风的垫底儿。

季节就是要经历初冬的一切,才能进入隆冬的风花雪月。

在初冬的安祥与宁静中,你在田野上走着,很容易就能走进大地的深处去,和漫天的金光,和那些泥土融合在一起,变成田野上的一粒土,或者是一棵树。

进入冬天,天空中虽然没有了燕子的呢喃,但一群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会不时从头顶飞过,它们虽然觅食比往日辛苦,但感觉不到一丝抱怨之音、更感觉不到哀鸣之意,反倒听到的全是欢欣之语。它们虽可能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但却总能发出清脆的笑声,尽管在一些养尊处优的人士眼里,感觉他们有点苦中求乐,但谁又知道它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它们对于其它要求甚少,所以也容易得到满足,也因之它们容易得到快乐。

遐想中,一片枯黄的叶子静静地落在身上,看着失色的落叶,清晰的脉络见证着曾经的鲜活。一片片叶子,站在季节的间隙,对这个世界做最后的谢幕,也许是一种蛰伏。因为,那冬天的冰雪里有春的精髓,那冬天呼啸的寒风里有春的乐曲,那冬天的北国里有春的梦想,那冬天的中原大地上有春的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承接了上季的因果,正如生命是一段旅程,一定要用心去感悟!人生没有完美,生活也没有完美,遗憾和残缺始终都会存在,穿越过岁月的风雨,才发觉已经失去的东西很珍贵,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很珍贵,但世间最珍贵的还是去把握现在,去珍惜这似水的流年。冬表示终结,立表示开始,就让新生从立冬开始吧!正所谓“秋去冬来北雁鸣,漫天白蝶舞狂风。正似子夜待春晓,一觉醒来尽东风。”

作 者 简 介

苏宪权,笔名雪野热风、清风,河南滑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文学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滑县诗词学会会长。全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中华风》(北京)杂志编辑,《滑州儒学》执行主编,《滑台文学》诗词编辑。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中国报告文学》、《魅力中国》、《奔流》、《参花》、《中华风》、《当代小说》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有《半树槐香的抚摩》、《郭万增传》等书籍。







(0)

相关推荐

  • 陶笛《风之物语》清新自然,温暖人心

    这首<风之物语>是由青年陶笛叶光照先生创作于2012年夏,那是旅途中到贵州凯里时根据当地原始风光所作,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人们过着刀耕土种的本性生活,在远离大都市喧嚣繁华的田野,耕种 ...

  • 【散文】苏宪权/守望春天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守望春天 苏宪权 一声春雷,惊醒沉闷的冬眠. 一种柔美的情致,在万木萧条的节令,曾被群芳吐蕊的腊梅渲染. 当冬的背影与我们渴望的目光擦肩而过时,一场飞雪,结束了整整一个季节 ...

  • 中原大地的春天序曲

    来源:河南日报网 □阎铁成 进入农历腊月,中原人便忙碌起来.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点,人们要盘点一年的收获,珍重向过去作别,同时憧憬着未来,谋划着新一年的开始. 此时的中原大地,繁忙却有条不紊,人们比平 ...

  • 散文||豫南时光书

    豫南时光书 一 从唐河出发前往开封的时候,特意绕上省道,想去看看那个当年受灾最重的地方,三十二年了,在纵横交错的路网中,我不知道是否还能找到那条曾经走过的老路. 豫南的四月,阳光柔和而明净,一如汝河两 ...

  • 苏宪权丨九月秋寒露凝香

    "露白寒凝天转凉,登高望远赏秋光:千山染黛迎归雁,万径流丹伴落阳."秋分匆匆走过,寒露悄然来临,有些着急的树叶,已经开始泛黄,夏日的绚烂归于萧瑟,一季的喧闹归于寂静. 史书记载&q ...

  • 苏宪权丨秋声一赋动千年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

  • 苏宪权丨参悟儒释道,轻松度一生

    南怀瑾先生是对儒释道研究颇深的大学问家,知识渊博,智慧卓越,他曾建议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对儒释道三方面的书都读一些,综合起来吸取其精华可受大益.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人是仅偏爱读儒家书的,而对 ...

  • 苏宪权丨立秋是一份季节的感悟

    炎炎夏日的火热抵挡不了秋天的脚步,不经意间,秋如同一个端庄稳重的青衣女子,清衫素履,不动声色飘然而至. 立秋了.立秋,是夏天行将过去的预告,是秋天即将到来的通知,是植物孕育果实.走向丰收的转折和关键, ...

  • 苏宪权丨大暑赤日照苍茫

    当田野里的庄家苗开始疯长的时候,当人们试图脱掉它那件单薄夏装的时候,不知不觉,大暑头顶烈日,站在了七月的门口. 小暑小热,大暑大热,一点不假.大暑走进乡村后,乡村的空间被封闭成一个闷热的蒸笼.太阳在头 ...

  • 苏宪权丨温风倏至小暑开

    太阳还没出来,燥热的风便从窗外蜂拥而来,当热烈的吻把眼睛唤醒的时候,还不曾知道是小暑候在门外,我拉开门,小暑便璨然一笑走了进来. 太阳匆匆地爬上天空,笑盈盈的炫耀着它炫目的光芒.阳台上半开的小黄花忘了 ...

  • 苏宪权丨西顶小镇醉心怀

    有些事,有些物,有些景,一朝相逢,一眼千年.剪烛西窗,轻敲岁月的清歌旋律,总会打湿你的衣衫.前些日,爬了一座山,去了一个村子,我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一个村子,看到它第一眼,还没来得及亲近,就被她别样的神 ...

  • 苏宪权丨一夜熏风芒种来

    芒种,是在布谷鸟固执的鸣唤中分娩的,是在农民的擦拳磨掌中跑来的,是在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的惴惴不安中闯来的-- 进了芒种,便是仲夏了.<易经>将八卦之一的离卦置于仲夏,而离卦象征太阳,象征火 ...

  • 行参菩提丨在赵庄,感受殷商朝歌千年古韵/苏宪权

    四月,是南太行山水和人文最为灿烂迷人的时候,春风荡漾,百花盛开,天蓝如洗,气清怡人.身居喧嚣嘈杂的都市久了,总是对湛湛蓝天.朵朵白云.青山绿水充满着向往.攀附着这个好时期,有幸触摸被世界公认为殷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