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光无限到散尽家财,潮汕这座百年园林见证了建设者家族的“兴衰史”!
在潮阳棉城城区的高楼大厦间,有一座上百年的老建筑依然矗立,它基本保存完好。它就是潮阳的三大古园林之一:林园。
今天的林园被包围在棉城城区的平和东小学里面,坐北朝南,要进入学校的大门,才能见到它的正面。一眼望过去,有一种吸引人的神秘之感。平和东小学校长郑定国告诉我们,棉城有三大园,分别为西园、耐轩、林园。
▲平和东小学校长郑定国
郑定国说,林园最大的特色就是小巧玲珑,楼房的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里面的建筑结构、框架都保持原来的面貌。小巧玲珑的林园占地面积只有500平方米左右,亭台楼阁、鱼池板桥、假山古井、楼梯连廊一应俱全,建筑明显带有西方的气息,然而,建筑的一些细节还散发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气息。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黄素龙说,林园进来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以中为轴的特点比较明显,当然从外表看更多的是体现西式的感觉,是汕头开埠之后中西文化融合的体现。
建筑的风格往往透露出了主人的审美价值取向,那么,是谁建设了这样一座精制的房子呢?郑定国介绍说,林园是清朝晚期潮阳岭东宫一位商人叫做林邦杰建的,所以叫做林园。他当时建设这个宅子是给自己的女儿住的。
资料显示,林邦杰是清光绪年间汕头太古洋行买办,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看,建设林园的时间大约是在1875到1908年间。郑定国说,当地人是这样说的:“林邦杰是有钱人,他娶了四个老婆,他第一个老婆就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是林邦杰最喜欢的一个,所以有钱了就建设这个林园给他的女儿,所以就叫做小姐楼。据当地人说,在林园的后面两旁是很多的大建筑,我们叫做四点金的房子。林园的前面一马平川,是田园风光,视线视野都非常好。”
也许是因为房子是建给女儿住的,所以整个园林布局精致,小巧秀气,假山亭子也都属于小一号的设计,还有一条螺旋式的小楼梯,装饰比较婉约。房子是有木板隔起来的,有时候可以全部打开,要用的时候可以关起来。
如今,林园的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园子里水井的水还能使用。平和东小学的工作人员曾经把水抽取检测,符合饮用标准。可是,这么精美的园林建筑很早之前就没有人居住了。解放后,林园曾被用做潮阳妇产园和武装部等办公地点,2000年开始被围进了平和东小学范围。
黄素龙介绍说:“在1956年的4月1日,当时中共潮阳县委曾经办了一份报纸《潮阳农民报》,它的社址就是设在这里。另外我还觉得林园是有比较大的文化研究价值,例如林园在棉城当地是有一些民间故事的传说,从可以反映当时棉城人对林园的一些历史记忆。”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黄素龙
棉城坊间流传,在林园建成后,林邦杰很快离世,林家一落千丈,林园人去楼空。那么,林邦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家族究竟是怎样衰落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呢?
关于林园,现存的资料并不多,它背后的建设者林邦杰的资料也相当有限。通过这一次的寻访,我们有机会揭开这个家族尘封已久的往事。
2018年10月,安静的林园突然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郑定国向我们讲述当时的情形:“我们一直认为林邦杰的后代是没有了,但是去年的10月份就接到一个电话,说他是林邦杰的后代,要过来看他祖先的房子,来了之后他就自我介绍说林邦杰是他的曾祖父,林邦杰有四个老婆,来我们学校的是第二个老婆的孙子。”
据平和东小学有关人员介绍,林邦杰的后人带着从国外查到的有关林邦杰以及林园的档案,回来寻访祖父昔日的足迹。他说关于祖父的资料是在英国的图书馆里面找到的,还说他爷爷是富二代,他是穷三代。在香港的时候有两个兄弟,一个是中学的校长,在香港很有名的,来者林邦杰的孙子是工程师,第四代在美国,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
据林邦杰后人介绍,林家后人很早就离开了汕头,有的出国,有的到香港,据说家族有一房支留在国内,但彼此之间并无联系。面对林园,我们和林邦杰的后人一样,对林邦杰这位汕头埠曾经的风云人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按照潮阳当地人对林邦杰的记忆,林邦杰是英国的买办,青年的时候有很多在外国做生意的朋友,人很聪明,懂英语,去过广州,也到过上海做生意,后来就到了汕头。到了汕头之后,就做了在英国太古洋行的总买办,赚了好多钱。
我们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太古洋行买办林邦杰在1912到1913年任汕头商会总理、会长;他还是汕头存心善堂的创建者之一。
潮汕历史研究者许壁锋介绍说,这块碑是存心善堂在民国9年也就是1920年立的碑,这碑叫做褒彰善行碑,记载了清朝光绪25年,也就是1899年,当时在创建存心善堂的时候,几个汕头的洋行的老板买办创建存心善堂的史实,这里面就包括了太古洋行里面的林邦杰。
许壁锋手上还有一张关于林邦杰儿子卖出家业的契约。新兴街原来福德里这片土地就是当年林邦杰曾经购买的物业,后来都卖出了。
许壁锋介绍说,这张卖契纸是民国6年,也就是1917年签下的。当时是一些债务人要求把这些土地进行拍卖和变现,但是当时曾经做过汕头潮海关监督的郑浩因为在留学日本的时候受过林邦杰的资助,所以就为林邦杰后代说情。这些债务人觉得过意不去,就留下了浅菜池一带的土地,供他们林氏后人可去变换成生活资产。后来,林氏的后人就以林树记堂的名义填平了咸水池对面的浅菜池,建成了福德里,在民国6年将福德里逐渐地卖给周边的居民。
▲潮汕历史研究者许壁峰
在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福德里位置大概是在现今的新兴街附近林氏大宗祠后面。民国时期陈沅撰写的《故乡进士潮海关监督荥阳夫子墓志铭》里片段记载了林邦杰在世资助潮汕学子,以及下一代散尽家财、四处求助的窘困。
许壁锋说,林邦杰在太古洋行任职的时候,当时郑浩想去日本留学,但是家境比较贫寒,所以当时太古洋行林邦杰拿了400银元资助他去日本留学,在他学成回来之后,还没有分配到清政府任职的时候还多次资助他,所以郑浩非常感念这段恩情,才特地从北方回来汕头为林氏说情。
除此之外,关于林邦杰的资料就很少了。究竟这位一百年前汕头埠的大家族灵魂人物经历了什么导致快速的破产?近代史爱好者张耀辉有一些来自国外的档案,如这份报告是来自于1923年鮀江华英学校的简章,在这份简章的最后一张有记录捐赠新建学校校舍的记录,其中在民国2年1913年的时候,林邦杰捐资1千元,他的银庄合作伙伴郭子彬也捐资,所以他们在1913年捐资申建了华英学校,也就是现在汕头一中的前身西区校舍的资金。
在这份1915年12月4日由日本驻民国汕头代理副领事河西信编写、日本外务省通商局出版的《汕头事情》第十五章里可以看到,当时的林邦杰仍然还是汕头埠商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这份档案里面体现出银庄是属于林邦杰自己家族或者是本人的生意。
▲近代史爱好者 张耀辉
有关林邦杰的活动记录在1915年末戛然停止。有关资料显示,他的儿子在1917年变卖家产、求助支援,由此来看,林邦杰当时已经去世,林家的银庄资金链条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蹊跷的是,林邦杰何时去世目前还是没有找到记录,寻亲而来的后人也在林邦杰去世年份上打了个问号。
林园这座幸存的建筑,留给人们太多的想象,它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外,也存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
来源:汕头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