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浅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土木在线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 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 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的措施有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三大类。 黄土高原一般是三种措施并用, 三种效果互补,成效较好。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点在于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综合防治, 着重防治风沙的危害、 预防水土的不断流失、 严格监管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 改良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农民脱贫的步伐, 推动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符合以发展促治理、 以治理保发展的防治理念。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有林木草皮等植被的种植、 农耕方式的改良以及各项工程的建设等,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林木草皮等植被的种植,而植被种植的主体工程又是乔木、 灌木林的广泛种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一是土质,黄土高原的土质呈粉砂颗粒状, 极其疏松, 且发育结构是垂直向下的, 抗蚀能力很低。
二是地形,黄土高原一直受雨水河流的切割侵蚀, 形成了梁峁、 残塬以及深沟深谷等特殊地貌, 加之受强降雨的冲刷影响, 导致陡坡地形变得更陡, 进一步加重了对地表土壤的不断侵蚀。一般来说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往往地面坡度更大更陡。
三是降雨,黄土高原降雨的特点是雨水分布集中、 降雨强度大、 多暴雨,其中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频发的主因是暴雨的反复冲刷。
四是植被,黄土高原的植被生长环境差, 导致覆盖率极低, 缺乏足够的涵养水源的能力, 导致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2、人为破坏加重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相对较为贫穷,为了能够多种地多打粮而大量砍伐木、 破坏植被进行耕种, 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的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加大了对基建工程的投入, 修路开矿、 建设工厂等产生的工业废料以及废弃土石被随意堆放在河道内,一旦发生暴雨, 势必会使水土流失的局面进一步加重, 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防治措施
1、加强水土保持的观念
目前, 我国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 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重点工程去抓,但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现象仍然较严重。应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抓起,运用多种舆论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促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水土流失的重大危害, 主动提高自身的水土保持意识, 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切实配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完善小流域范围的整治办法
以小流域为单位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也就是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土地,分成若干不同等级的小块区域,对每一小块区域实施家庭承包制度, 建立从坡面到沟谷完整的防治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治理工程上合理运用土地平整、建立水库堤坝、 修筑梯田等办法进行综合治理, 达到水土保持的效果。 改革完善生物科学技术以及农业技术, 结合传统的治理措施 (比如科学施肥、 改土深耕、 覆盖地膜等)进行综合治理。同时, 要注意小流域整改与整体治理工程的同步实施。
3、调整农业结构,达到基本农田的高标准
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活动进行整体合理的规划, 对所有的生产活动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退耕还林、 还草, 严格控制放牧密度与强度,减少农业生产用地,逐步扩大林木、 草皮的种植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对塬、 坝地以及川地等区域的工程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督,充分挖掘利用地下水资源。 稳定耕地布局, 对高标准的基本农田进行严格的管理。 对天然草场的植被进行改善优化,减少牲畜的数量,提高其质量, 适时适地实行禁牧措施。
总而言之,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水土保持与综合整治是一场持久战,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积极探索新方法、新举措去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不断提高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