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清楚先开骂?家长的先入为主,才是伤害孩子最深的“利器”
《狼来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个数次撒谎的孩子最后自食恶果的故事。当时看的人,有多少人得在那里拍手称快?
当然,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子确实确实存在着本身的问题,属于自作自受,但如果真的拿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却又变得复杂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四个字——固有印象。
虽然社会上大家都在呼吁不要以貌取人,但实际上在看到一个人的瞬间,大家还是不由自主地会给他贴上标签。
大人之间的相处是这样,大人对孩子也是这样。
这里列举几个场景让大家感受一下:
假设你是一位语文老师,你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经常不写作业,还总是撒谎说把作业落在家里了。某天,他又没交作业,把他叫来询问,果不其然又说落在了家里。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这个孩子,会觉得他又在骗人,太恶劣了。
于是,都没听他解释,换句话说,无论他解释了什么你都不相信。你让这个学生留在办公室里补作业,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说谎是个坏习惯。可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妈妈过来了,还送来了一本已经写的端端正正的作业。
原来,孩子昨天真的认认真真地写了作业,写完之后还放得好好的,就等着第二天带回去希望可以得到老师的夸奖,可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太忙了,结果忘带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撇去不同地点和背景,内核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他是个熊孩子,所以有什么搞破坏的事,家长总是第一眼就锁定了他,这就是固有印象。
那么,面对那些从前劣迹斑斑的孩子,是否还值得家长给予一分信任?
这个问题,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家长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很多人小时候都被冤枉过,在自己一遍遍地强调没做,却不被父母信任的时候。那种绝望就是不用说,相信大家仍旧能够感同身受。但是当他们成为父母之后,面对总是捣蛋的熊孩子,却同样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去看他。
有多少人一赶到“案发现场”,问都不问清楚就抬手给孩子一巴掌,或者愤怒地质问他:“你怎么又给我惹事?”
但扪心自问,熊孩子天生就是熊吗?
或许在第一次被冤枉的时候,由于父母的不信任,他干脆破罐子破摔。既然你说这些坏事都是我干的,那我就坐实好了。反正在你眼里我就是这样的人,那就如你所愿。
又再问一句,即便他从前真的熊,他就真的没有“无辜”的资格吗?
大人们总是自诩理中客,却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俯瞰孩子们,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他们定性成了什么样的人。
“你小偷小摸成性,这次手机丢了,肯定也是你干的!”
“你就是爱撒谎,这次肯定又是在骗我们!”
“你就是爱惹事,不是你还能有谁?”
并不是为了这些熊孩子辩解,如果事情确实是他们做的,那么惩罚就是他们应得的。但如果不是呢?哪怕万分之一的概率,难道家长就能忽视了吗?起码,在事情发生之后,先问清楚事情的真相,再来教育孩子,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