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大家柳敬亭,说书界祖师,一天只说一次,要价一两白银
南京市秦淮区东水关市民广场的雕塑,左侧听众右手中的折扇被偷。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东水关广场。
评书大家柳敬亭的雕塑,长凳上的三位书迷聚精会神地倾听着。
群雕说书人柳敬亭的右手被锯。
李伦速写画作《秦淮河畔说书人——柳敬亭》。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东水关市民广场上,有一组明末清初的评书大家柳敬亭的铜像雕塑,这位著名的评话艺术家正在慷慨激昂地讲着忠义清廉故事的评话,长凳上的三位书迷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局势动荡的时代,是一个出英雄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江苏出了一位说书大师,他的足迹和影响遍及中国南北,是说书艺术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此人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有说书界祖师之称,更是不会武功的大侠,也是当时娱乐圈的大腕级人物。
据夫子庙东水关市民广场的柳敬亭慷慨评书群雕介绍:柳敬亭(1587—1677年),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因在秦淮河畔说书而声名远扬。明亡后,柳以表演需要为名,留发不剃,不改明代衣冠,以寄伤怀故国之思。关于柳的说书技艺有生动描绘:“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柳敬亭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道德情操值得后人追忆推崇。该组雕反映的是柳敬亭忠义英雄故事,观众在聚精会神倾听。
柳敬亭(1587—1677),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祖籍江苏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岁少时强悍不驯,犯法。因听艺人说书,试着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后来渡江南下,改姓柳,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称呼。
据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描绘,柳敬亭不随意出场,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柳敬亭说书,一天只说一次,要价一两白银,出场费够高的。柳敬亭的说书“进乎技”,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柳敬亭说书能使听者摇旌心灵,不可自制。
到隋唐时期,人们已把故事称作“话”。说唱艺术发展至宋朝,由于城市繁荣,商业兴旺,市民阶层壮大,通俗的文娱活动迅猛发展,出现了数以百计的职业“说话人”。到了明朝,评书的表演形式已经大体成型,但与后世还是不太一样。比如柳敬亭表演的,准确来说,应该是扬州评话。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时期,柳敬亭可以说是相当出名。不只是在民间,他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追捧。文人士大夫中,写作诗文称誉柳敬亭者也很多。比如黄宗羲、张岱、吴伟业都写过他的传记,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还生动地描绘了柳敬亭豪爽、勇敢、侠义的行为。
竖立于东水关市民广场的“柳敬亭慷慨评书”群雕反映了南京明末清初的市井生活,已成了南京秦淮河畔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市民反映,群雕柳敬亭右手及及一位听众手中的扇子多次被人恶意锯走,相关部门多次重新修复,很快雕像手中的折扇又被恶人破坏。当地市民在怒骂小偷可恶的同时,也指责那些在广场锻炼的人员将随身杂物挂在群雕上的不文明现象,希望市民爱护城市园林设施,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