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方证路上 之十一至十三

行走在方证路上(11)发热半月余/柴胡桂枝干姜汤

62岁老年男子,发热半月余。患者说,近半月来发热,体温36.5℃,平素基础体温为36℃。没有恶寒,无头痛,无鼻塞。时常咳嗽,不喘。痰多色黄。最为苦恼的是感觉面部常常出火,烘热感。每日从上午10时许开始出现,用药后渐渐热退。发热时面部红,伴有口粘。没有盗汗。既往体健。血压135/85mmHg。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散在的中湿罗音。肚脐旁深按压有腹动。X线摄片提示支气管炎。

病人说,西药治疗这么久了,想用中药试试

。该用什么方子?一开始曾考虑到使用桂苓味甘汤,因为以往有用此方治疗面部烘热的经验。但该方不能涵盖痰多色黄的症状。偶尔中闻及“嘴里粘不粘?”回答说“粘”。记得好像是娄绍昆先生的《中医人生》里介绍过的这是使用天花粉的指征。于是,想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依稀中记得张文钊先生的《腹诊证治》里介绍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肺炎的经验。面部的烘热,也可以视为桂枝证的上冲。肚脐旁的腹动可以看作牡蛎证。于是,为自己的处方找到了一点循证医学的依据。处方:柴胡4袋(24克)、黄芩1袋(10克)、干姜5袋(15克)、桂枝2袋(12克)、煅牡蛎1袋(30克)、天花粉2袋(20克)、炙甘草4袋(12克)、肉桂2袋(6克)。先开3剂。三天后,打电话随访,病人说面部不再有出火的感觉了。

关于这个病案,事后有一些思考。其一,病人的面部烘热感应该看作是气上冲。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有头汗出,也是气上冲,二者形成的机理一致。《中医临证处方入门》也说气上冲可致头汗或颊部潮红。换言之,病人的面部出火是头汗出的变异表现。其二,病人的口粘而没有出现口渴,说明什么?推测是病人因为没有出汗,伤津不甚故而没有表现为口渴而仅仅表现为口中发粘。就其实质来讲,是唾液中水分减少,导致唾液浓度增加而感觉发粘。其三,这个病人是低热,没有表现为高热。但从发热的时间来看,“每日从上午10时许开始出现”,这不是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休作有时”的柴胡汤证吗?然而当时却熟视无睹!转念又想,如果病人不是低热而是高热,我是否又会考虑到柴胡桂枝干姜汤呢?但这个假设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原因是高热病人早就躺在大医院的病床上了,病人哪里还会选择中医来治疗呢!

    

行走在方证路上(12)崩漏/温清饮
      四婶的侄女,40多岁。主诉子宫出血近一个月,出血量很多,颜色不黑,血块也比较多。那天她们来的时候,都11时20多分了,我也急着下班,没有诊脉,只是看了一下舌头。舌质是红色的,尤其舌尖更明显。面色也是有些红,是不是冷空气吹得也不得而知。总之,不是那种贫血面色。她说,当地医院检查是子宫内膜增厚,准备给她做清宫处理。四婶说,先拿几副中药吃吃,实在不行再考虑清宫。毕竟,清宫对人损伤太大。
      当时用了温清饮(颗粒剂),其中地黄用了3袋(30克)、栀子2袋(20克),其他的大都10克左右。三天后,她打电话说,出血减少一半了。后来,又取了5天的药量。在第二次服药三天时,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得知出血已经很少了。
      关于这个病例,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其一,下一次月经来时该病人会不会继续出血?温清饮对子宫内膜有多大影响?是通过什么机理达到止血目的的?其二,温清饮治疗崩漏的要点是什么?需要和哪些方子进行鉴别诊断?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能力来回答。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作一些探索。先从病人虚实的角度来看,温清饮无疑是属于虚实中间型的。单纯的实证,当用黄连解毒汤或三黄汤,单纯的虚证则应该用四物汤。当然,偏于寒性者应该用芎归胶艾汤,偏于气虚者也可以选用加减当归补血汤。从整个的营养状况和舌象来看,这个病人不是虚证。也没有明显的充血征象,不像实证。虚实状态不明显时,则判断为虚实中间型。其次,从文献角度来分析。温清饮出自《万病回春》的“血崩门”,原书说:“崩漏者,有新久虚实之不同也。初起属实热者,宜黄连解毒汤也,稍久属虚热者,其时应一则温补养血,一则清解火热,此宜温清饮。”由此可见,温清饮虚热者,且病程也比较长些。又说:“治妇人经水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杂,面色萎黄,脐腹刺痛,寒热往来,崩漏不止。”这里又透漏以下信息:一是本方所主的出血量很大,如果出血过久则病人可以出现面色萎黄的。二是出血的颜色不限于红色,也可以如豆汁或五色相杂。既可以是单纯的子宫出血,颜色红或暗红,也可以是其他颜色。结合“脐腹刺痛,寒热往来”这两个症状来分析,则可能属于子宫内膜炎症。也就是说,温清饮还被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所致的分泌物过多。
      以前治疗子宫出血大多着眼于温补,喜欢用芎归胶艾汤。其实,芎归胶艾汤是用于“漏下”的,对于“血崩”来说,还是不太合适的。至于如何判断崩漏的寒热虚实,不能从出血量、出血颜色、血块有无和多少这些来决定,还是要结合病人的体质、舌象、脉象来分析。温清饮,无疑对我今后治疗崩漏打开了重要的一扇门。
                
行走在方证路上(13)老人食欲低下/化食养脾汤加减
       诊室里走来了两个人,是一对父子。儿子五六十岁,爹86岁。儿子一边搀扶着爹,一边嘱咐“慢点、慢点”,一看就知是孝顺的人。老人则显得那样安详。看着这对父子,不由得心生羡慕。有这样孝顺的儿,有这样高寿的爹,也是人生的一道美好风景!
      老寿星昨天刚出院。出院诊断是“肝硬化、脾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目前的主诉是食欲低下,进食很少。没有明显腹胀,没有黄疸。大便却呈现褐色,但没有柏油那样黑。老人很清瘦,没有精神,哼哼唧唧的,穿的也比较多,显得很怕冷。血压100/60mmHg。手腕很细,脉象浮弱。舌苔薄腻。
腹部没有明显膨隆,没有压痛。当时其子要求开一些健脾胃的药,于是,开了以下的处方:
      红参15g、白术15g、茯苓20g、党参15g、甘草6g、半夏10g、陈皮12g、砂仁6g、神曲10g、炒麦芽10g、山楂10 g、炒鸡内金15g。开了3剂。这是化食养脾汤去生姜、大枣加鸡内金。并嘱咐其子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和量的变化,如果出现量多色黑应及时就诊。3天后,也就是今天,其子单独来到门诊,告诉我老人进食增加了,今天五更就喊人做饭吃。而且,大便也变为正常颜色了。要求多开几天的药,我给予5天的量。对于老年人来说,我通常不开太多的药,路远的病人最多也就7剂。老年人病情变化难测,还是少开几剂,与医生多见几次面为好。
      化食养脾汤是我喜欢用的一张治疗老年人食欲低下的处方。方子由六君子汤加砂仁、神曲、麦芽、山楂、生姜、大枣组成。虽名为化食却不是单纯治疗伤食,而是治疗胃肠虚弱所致的纳呆、心下痞、易疲劳、贫血、手足易冷或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多用于胃炎、胃无力、胃下垂和消化不良者。腹诊上见腹部薄而弛缓,胃部压重感。如果病人食欲不振而大便稀、次数多,则通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对于老年人来说,食欲不振需要高度重视!几天不能正常进食,病人就会明显瘦下来一圈。而有些人通常会认为老年人胃气衰减,吃得少了也挺正常的。但仔细想一想,世俗中的老人没有练过“辟谷术”,也不会像传说那样从空气中吸取养分,更不是“垂緌饮清露”的蝉。凭什么应该吃得少一些呢?临床上没遇到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食欲不振,我都很紧张。而那些消瘦的老年人更是经不起食欲不振。导致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有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老人的心情,还有就像这个季节的寒冷刺激而新陈代谢低下。
     总之,化食养脾汤是老年病的不可或缺之方,自然也是我的钟爱处方,虽然它不属于经方。我也要对孩子说,等我老了,出现食欲不振时,也为我煮一碗化食养脾汤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