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 马茂兰:戏里戏外——京剧票友的故事

(摘自《上海故事》)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的魅力除了舞台上的行云流水和婉转动听,还在于它有着一大批热爱京剧的观众。京剧票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挚爱京剧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勇于进行艺术实践,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群体。由他们自发组织的票房,或聚会,或研讨,集学唱与表演功能于一身,共同撑起京剧的一片天。

半路出家的票友

上海是各种戏曲五方杂处的城市,作为国粹的京剧在上海除了有成千上万的热心观众,更有对京剧痴迷的忠实票友。他们自己花钱唱戏,租场子、置行头,这里有迷恋京剧旦角表演的理发店打工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同样喜爱京剧的老板发现;有著名律师,在工作之余拜师名家名角,从零开始学起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京剧演唱会。

星期天,对于律师钱丽萍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只有在这一天,她才能卸下繁忙工作,以一个票友的身份投入到京剧的世界里,到锣鼓声中,去体验另外一番人生。和大多数票龄长的老票友不同,钱丽萍是个不折不扣的小” 票友,别看她现在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实际上,她的“ 票龄” 还不到十年。

“原来一点不懂,整个就像是从学英语ABC开始。尽管我不懂,但是我自己喜欢自己去听。所以呢,当时我也不管他们反对,我就坚持要学。”四十多岁才开始接触京剧,在票界算是相当晚的年龄了,钱丽萍不顾学艺道路上的艰辛,省吃俭用地置办行头,开始了“自讨苦吃”的票友生涯。为了圆自己的京剧梦,钱丽萍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薔华,拜师学艺,和十多岁的小演员一起一句一句地学唱,纠正之前自学落下的坏毛病,坚持数年,风雨无阻。

“ 她每个礼拜一、礼拜五上午1 0 点到1 2 点两个小时准时到,就拿着本子坐旁边,将讲课内容录下来,回去研究。每一次学生来了,她就来了,我也挺感动。” 对这名更勤奋更刻苦的大学生,李薔华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付出终有收获,在李老师的教导下,钱丽萍开始领略到京剧的门径。

求学道路是精益求精。学会程派的青衣以后,钱丽萍开始转攻余派的老生。然而事与愿违。“ 老生是真噪子。而且于派的声音他要求你的这种脑腔音,亮音很高,脑腔都在头顶上。有时候,我未必刚开始马上就能达到这个程度,反而把我这个假嗓子青衣嗓子给影响了。”

当钱丽萍在探索的时候,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地方,火锅店打工的小伙子方林飞找到了女声的发音方法。别看方林飞年纪轻轻,票龄却是不浅。方林飞的老家在湖北农村,家里没有一个人和戏曲沾边,然而第一次看戏就让他深深地迷恋上了京剧。

“ 读初二的时候,在县礼堂里演《玉鸳鸯》,我第一次去看这个戏。我进去很眩晕的那种感觉。就感觉我已经没有知觉了,真的很神妙。舞台布景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在闭塞的环境中,看戏、听戏是方林飞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和戏曲有关的东西,模仿戏班子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和唱段,甚至想过做一个职业演员,这辈子就活在舞台上。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初中毕业后的方林飞因为种种原因辍学了,来到上海的一个理发店里当起了学徒。繁重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京剧的梦似乎离他越来越远。然而工作间隙,方林飞一直固守着自己的京剧小天地。“ 那时候还没有随身机,我就买了一套卡带回来了,自己自学。”从学徒升为中工,方林飞时间稍微自由了一些,于是又追求起年少时的梦想。“我平日哼哼,然后好多客人就会跟老板说,你看人家小方唱得多好啊。”

就这样,方林飞得到客人的赞许,更有劲头了。他平时省吃俭用, 节约下来的钱都去置办行头,渐渐在票友圈子里小有名气。终于机会眷顾了有准备的人, 一次唱堂会的时候, 方林飞认识了资深戏迷火锅店老板余德邻, 余老板看出了方林飞的潜质,为了让方林飞有更多时间学戏,为他在火锅店提供了便利的工作。方林飞赢得了大把的时间, 更加痴迷地钻研京剧。

自发成立票房

自从有京剧便有了票友,有了票友便有了票房。票房是票友聚会、研讨的场所, 是戏迷自发组织的活动场所,可以和心仪的演员沟通探讨,也可以自娱自乐,或清唱、或彩唱,过过戏瘾。他们是一群京剧的超级铁杆粉丝,每天吊嗓子、练小曲、翻跟头,每周准时参加集体活动, 时不时地赶场去给自己崇拜的角儿捧场,这一切都源于嗜好。

纺织京剧团是上海纺织行业最著名的票房之一。历经数十年起起落落,剧团依然坚持每周准时活动。说起纺织京剧团,还得从王诚沛说起。

王诚沛出生在一个酷爱京剧的家庭里,四五岁的年纪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她的父亲看出女儿是个学京剧的好苗子,决心把她培养成一名专业演员,从那以后,王诚沛的命运便和京剧捆绑在了一起。“闹钟闹好五点半起来, 我家就在人民公园附近,就在人民大道,跑圆场。手里面拎了两块砖头跑圆场。”日复一日枯燥地苦练基本功, 让年幼的王诚沛非常痛苦,那时候,她还不能理解父亲的苦心。京剧似乎让她失去了童年,在严苛的训练中, 在泪水的洗礼中, 王诚沛渐渐脱离了“票友”的层面,为成为一名真正的京剧演员奠定了基础。参加工作时, 一心想成专业演员的王诚沛, 因为家庭出身间题没能进入专业院团,转而进入纺织厂成为一名工人。很快她的艺术才华便被纺织厂的工会看中,组织上让她主持工会的文艺工作。从小苦练京剧基本功的王诚沛,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在她的积极张罗下,纺织厂很快开始筹备自发成立的京剧团。

“我有个设想,我想把我们纺织局里面爱好京剧的人才都聚在一起,成立一个组织,叫纺织沙龙。我花了不少工夫,到每个文化馆里面去寻找纺织系统的唱京剧的人才,那个时候一共挖来一百多个人。”在王诚沛的努力下,纺织京剧团初见雏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眼看所有演职人员到位, 就差一位琴师。“拉琴的其实比唱的还难, 他要把那个戏里面的词儿背出来, 有时候,唱的人忘记掉,他好提醒你。”在一个剧国里,琴师和演员相得益彰,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诚沛发现了琴师徐英耀。徐英耀在中学时代接触到京剧。刚好家里有一把琴,于是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了半天,终于找出一把破烂不堪的京胡。花两块钱去修一下, 结果就自学拉胡琴了。徐英耀一边琢磨, 一边寻访教材, 凡是有京剧的资料,看到了就买下来,特别是里面有拉胡琴怎么拉法的。长此以往,他的长进很大。

王诚沛把徐英耀挖到纺织京剧团,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 但是, 徐英耀自学成才,拉的都是老生的唱段,而王诚沛专攻梅派,唱的都是青衣段子,两者之间的磨合殊为不易。老生和旦角,手里面的功夫是不一样的。王诚沛和徐英耀合作的第一个剧目是«玉堂春»中的名段«三堂会审», 这一段对琴师的要求特别高,而徐英耀又是第一次从拉老生转为拉青衣。凭着多年的功底和对角色的把握,现场的配合既惊险又圆满。如今回忆起那次精彩绝伦的转型,徐英耀仍津津乐道。“«三堂会审»当中有一句回龙腔,就是她刚刚到大堂上面,跪下来,对着三位大官,审问她的时候, 她那时候非常害怕。这一句回龙腔呢,前面像哭一样的,唱到最后呢, 跪在地上唱,看到那个大人拿了堂钎这样看着她,正好唱到这儿,她有一个动作, 一吓。玉堂春,怕嘛。”“她讲这个时候胡琴给我加一 个效果,后来就设计了一个,一拉她正好抖一下。蛮有效果的。就是这样,下面一个满堂好。”在心有灵犀的唱和中,王诚沛和徐英耀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庭,夫唱妇随,一心扑在京剧上,纺织京剧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参加了很多次大型活动,也举办了不少演唱会。

不仅如此,作为资深的票友,王诚沛一家就是一个戏班子。“我家里面就是一个家庭票房,我小叔子和我先生拉琴,还有我学生,一个唱老旦,我们四个人唱,从中午一直唱到五点半,真开心啊。”“一个老生、一个旦角、一把京胡、一把月琴,我们家里就可以上台了。”这样的家庭戏班,在票友圈子里还真不算罕见。很多票友都是深受家庭的影响才喜欢上京剧,他们玩票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少年甚至童年。徐英耀、王诚沛一家七八口人,有人唱京剧、有人拉京胡,有人弹月琴,把学唱京剧当成每个周末的家庭活动,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站上梦想的舞台

京剧票友的舞台上没有高低贵贱,只有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 流派纷呈,数百年来的京剧舞台唱尽古今传奇,道尽人间悲欢,而好的票友,是高山流水的知音,他们不仅是京剧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也可以成为和专业演员一样名声很大的角儿。

资深媒体人秦来来,最难忘的是小时候和同学去天蟾舞台看戏的经历。在他看来,那不仅是看戏,更是增加对京剧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晩上七点一刻演出,我们六点半就到了。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剧场门前总会有那么三四拨人在聊戏,其中总有那么一两个,好像就是上海人讲“来赛”的,说天南海北的事。比方说今天谁演出了,这个人的历史啊,以前演过什么戏啊,他好像什么都懂,上海人讲吹牛皮很多人听。我们增加了好多知识。”小时候对于京剧的知识,加上长大后因为记者工作的关系,秦来来接触到很多名家名角,每一次的采访都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使得秦来来对京剧有了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梅葆玖老师,我是零距离接触。他谈了梅兰芳先生1940年代在上海的那些情况,谈了他小时候,梅大师指导他学戏,不仅让他学京剧,还让他听黑人歌手罗伯逊的歌曲, 还带着他去兰心大戏院看外国的音乐节目。我跟这些大师一直在接触,自然而然也受到了很多熏陶,这对我自己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阅历的增加,秦来来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加深了。作为一个票友,他不再一味地模仿名家名角,而是在演唱中加入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秦来来对京剧独特的理解使得他在票友中脱颖而出, 渐渐成为沪上最知名的票友之一。他登合献唱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终于邀请到数位名家联袂演出,举行了个人演唱会。

不疯魔,不成活,在困境中思考的钱丽萍,经过长时间摸索,终于从青衣转型为老生,钱丽萍的反串赢得了票界的一致好评。现在钱丽萍所在的票房要进行一次大型汇报演出,而她会反串老生演唱«搜孤救孤»。钱丽萍终于迎来了实现梦想的一天,而她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了整整十年。方林飞的付出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10年,他参加了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凭借«贵妃醉酒»剧目,获得了全国金奖。

纺织京剧团在王诚沛的努力下一直很兴旺。1995年,在«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闭幕式文艺晩会»上,王诚沛作为上海的唯一一位业余演员,在晩会上演唱«苏三起解»。1997年香港回归,王诚沛又接到一个邀请,整场演出«贵妃醉酒»。这段戏载歌载舞,还要下腰,对演员要求非常高。此时,王诚沛已经47岁了。

勤奋执着、勤学苦练,在京剧的舞台上,他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点亮了自己的人生。无论是半路出家的秦来来、钱丽萍和方林飞,还是从小具备专业素养的王诚沛,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京剧票友中的一员,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痴迷程度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任何事情,只要喜爱,只要执着,好梦都会成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