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车队

平板车队

□朱金林

前几天,《淮阴语文》曾刊登过《平板车拉过艰难的岁月》一文,阅读此文,引起我深深的回忆和强烈的共鸣。因为我有过大约一年拉板车的历史,所以就想写写我那年拉板车的经历。

1967年11月,那年我十七岁,是随街上的人力板车队,为灌云县供销社运黄盆。当时,板车队接到渔沟北边的黄盆窑厂一笔运输业务,因为量大,需要全队十几辆板车都出动。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离家200里左右的远行,心中既兴奋又有点紧张。一想到有街上这些走南闯北、经验丰富而且又非常熟悉的大哥哥们都去,我也把心放下了。

这是一次远行,队里的头头很重视,做了“战前”动员。要求大家检查保养好车辆,带上必备的工具,以及捆扎黄盆和车辆的粗、细绳索,还有便于堆码盆子的木棍若干根。先由去过灌云的人讲一下行程和路况,一切准备就绪,下午到窑厂装车。装一辆车得三个人合作,由有装车经验的人一串串、一层层把盆捆扎牢固。因我不会做,就负责把大中小为一套的盆里塞上草,使其不晃动然后递给装车的人。车子装好了,车身又高又宽,像一面墙,威风凛凛。

第二天凌晨4时开始行动,车队从渔沟大北门出发了。车轮颠簸的声响敲醒沉睡的淮泗公路,深秋季节,夜间寒气袭人,我们把棉衣放在车上,白天拉车时穿单衣,向淮阴方向前进。

天亮了,我们已走了20多里地到了小营停车吃早饭。头头说,大家早饭吃饱,今天要多赶点路,中午不吃饭,连续作战,晚上到涟水梁岔休息吃好的。匆匆吃过早饭,车子转向东,向涟水的梁岔出发。车队在沙石公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个拉车人的姿势是弯腰弓背,脖子上搭一条擦汗的毛巾,一步接一步向前拉行。由于车宽路窄,来往的汽车见到我们这支队伍也要礼让三分,减速慢行。在晚霞余晖将尽的时候,我们到了目的地一一梁岔。几位大哥和路边小客栈的老板很熟,相互打招呼。晚餐是大米饭,猪肉、粉条、黄芽菜一锅炖,大概是饿极了,那顿饭菜特别香啊!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用热水泡泡脚,在麦草铺的地铺上和衣而眠,顿时,酣声四起。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容易失眠,一时睡不着,躺着听公路上偶尔传来汽车的马达声和附近村庄的狗吠声,也在想《水浒传》上孙二娘开客栈的故事,听着想着不一会也沉沉的睡着了。

天快亮了,头头把我们喊起出发。这时,我才觉浑身酸痛,尤其那腿肚子酸涨得厉害,我才明白电影上的红军、八路军,为什么要打绑腿的道理了。不过当拉车前行一会儿,浑身的不适全无,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紧跟车队向前进,今天下午到灌云。车队在公路上依旧沙沙作响,车上的黄盆在车轮颠簸时也会发出叽哟叽哟的响声,这响声犹如美妙的音乐奏响在我的耳旁。我心中还唱起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为我才17岁能参加这样的一次拉车远行而自豪。中午我们在高沟镇路边饭店吃了一大碗面条,继续前行,下午3点多钟,车队行进到高高的沂河大堤旁,穿过毛石铺的河床路,翻过河对面堤坝,再行走一个小时左右,灌云县城就到了。此时大伙都很高兴,一路顺利,胜利在望哟!

沂河大堤很高,大伙合力把一辆辆千斤左右的车推上堤顶。这时意外发生了,先上堤的由父子二人拉车的街坊,不知重车下陡坡有加速度的物理知识,认为他父子二人能把控住车速,结果轰隆一声巨响,车翻人伤。大家都惊呆了,这下出大事了,怎么得了!众人迅速下堤扶起大叔,还好没有骨折,皮外伤较重,疼痛不能行走。此时说什么都显得多余,头头说,大家帮忙把车子弄上来,拾几个破盆放车上,由他十几岁的儿子拉上其父到供销社求情吧。

下午五时许,我们在灌云供销社大院卸下黄盆,交清数目,结算运费。头头向供销社领导报告在沂河堤发生的意外事件,请求领导网开一面,给予同情理解。这位领导看看受伤的人和十多岁走了两天的孩子说:“算了吧,放牛的哪能赔得起牛呢?”众人听得明白,齐声感谢这位通情达理、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好领导。当时的气氛就差喊“万岁”了!

完成了运输任务,当晚,大家放松了心情,在灌云的一家饭店里开始喝酒,还吃到了香喷喷的狗肉。那时淮阴人不吃狗肉,因灌云靠山东较近,饮食习惯与淮阴还是有点区别。两地说话口音也不同,在我的印象中,饭店的女服务员说灌云话很好听。前些年,母亲在淮阴区医院住院,我遇到一个灌云小护士,还跟她讲几十年前去灌云的故事呢,她说话的声音也很好听。酒足饭饱之后,分钱了。头头说,除了花费,每人分得26元,这在当时是笔大钱了,因那时工厂里的合同工月工资只有24元。头头接着说,不能让大叔白跑,何况他又受伤了,都是一条街的老街坊,每人出2元帮他一把如何?人性的善良,邻里的情谊此时在发光发亮,大伙一致赞成。第二天早上,深秋的太阳依旧温暖,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美丽的大伊山就在不远处,那时也只能远远看上几眼。我们把两个空车用绳子连接好,轮流拉行,一路欢笑着向家的方向前进。

前些年,我从汉口乘1442次火车在新沂站下车再转大巴回淮,大巴车经过沂河大桥时,我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远眺近望这条我几十年前曾经路过的河,感慨万千。歌曲《沂蒙颂》里有句歌词叫“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我此时是看一眼沂河水也是情深意长啊,想起当年发生在沂河堤的事,想起当年一路同行的老街上的兄长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鲜活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这次艰苦拉盆到灌云的经历,历练了我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忍耐力,在各种困难面前多了坦然和战胜困难从容不迫的精神和勇气,为以后我下放当知青、当兵到军营的成长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正是经过那两年的艰苦磨炼,我懂得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其实,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有类似于拉车磨练的经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始终在不断的努力奋斗着。

2020/06/21于丁桥

作者介绍,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