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十大奇书》书名拾趣

我国拥有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人智慧其实非常的玄妙,奇书出自奇人,或者是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朝野重臣;或者是隐居深山的世外高僧、愤世隐士。“奇”书内容犹如“天书”般的深奥,博大精深,堪称秘籍。古人著书、著述极具讲究,因此,其所起书名无不清雅高深,寓意深刻,言简意赅,极具文化沉淀,因而能够百世流传,万古流芳。

中国武学博大精深,在世界之林独树一帜,在今日的英语世界被称为“功夫”。 武字由一个止、一个戈组成。古文里的止通趾,引申为站立,即“站着拿武器”的意思。在“武”成为“武学”之前,最先是原始、简单、粗暴的打斗。而后是“武术”,打斗上升为一门技术。再由“武术”上升为“武学”,即打斗技术的学问。最早出现“武术”这个词,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朝人颜延之的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中,诗中写道:“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汉书·艺文志》曾著录了“兵技巧家”共13家199篇。《清代民国武术珍本》收录古本开山拳拳谱二十八式。民国18年尚武体育学馆编辑,上海中西书局发行《中国武术珍本》收录《十八般武艺全书》。中国武术协会组编《中国武术文库》收录了作为兵书的古代典藉。《中国武术大典》汇集了我国有史以来几乎全部武术古籍的大型文献图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主编,著名文学巨匠金庸先生亲题“中华武藏”盛赞此出版工程。分为兵技、军器、武举制度、武艺总论、综合专著、剑术、摔角术、拳法、射艺、气功导引、大型类书武术文献、地方志武术文献、笔记小说武术文献、武术人物、伤科、域外汉籍武术文献等16类。300余种武学著作,百卷本共3000万字,20000余幅图片。吸收了分散于全国各地的武术文献精华。共收录各类武术文献324种,其中,古代部分收录109种,民国部分215种,涵盖兵技、军器、武举制度、气功导引、伤科、域外汉籍武术文献等。山西科技出版社(如《武术古籍珍本文库》《武术古籍珍本文库》分别录入形意拳谱、倚山武论、六合拳谱、六合形意拳谱、七疾八正、心意六合拳谱、五形三剪、五门七穴、八卦刀法、六合拳论和序明末时期河南少林寺玄机和尚(号玄武、弧)的拳法传系谱。齐鲁书社《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被列为2011—2020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上辑率先问世。《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采取影印加提要的形式对中国古代武艺珍本典籍加以辑集整理。

一、《少林拳谱》是由宋代嵩山少林寺福居禅师在总结中国北宋之前多家武术门派武术精华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本武术珍本。据《少林拳谱》记载,北宋建隆元年(九六一年),少林寺方丈大福居大和尚,一连三次招集关内外高手会集少林,进行武技交流。在此基础上,根据福居大师的指示,由弟子灵智、灵丘等广泛吸取众家之长,绘集成《少林拳谱》。拳谱包括十八家拳械,其中有宋代以前十三棍僧的十三路看家拳、十三棍僧的稀有兵器、孙恒的猴拳、孟苏的七十二艺、崔连之的炮拳、王郎的螳螂拳、黄忠的罗汉十八手及通臂拳、杨滚的大力金刚拳及六合拳、燕青的擒拿点穴功法、高怀德的春秋大刀。总的来说,《少林拳谱》四十八卷由福居大师和灵智、灵丘等弟子汇编,其中拳术一百七十三路,兵器一百三十三路,另集奇功,共计三百三十路,绘图三千八百五十幅。历经了千余年的历史动荡,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这套《少林拳谱》是永祥和尚手抄的。

二、《易筋经》。《易筋经》序中言易筋经为少林达摩所传。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根据《景德传灯录》等书的记载,527年达摩从南印度去到梁朝,将禅宗带入中国。后达摩又从梁朝北上,在少林寺面壁9年而功成,遂传《易筋》和《洗髓》二经,创立了少林武术。《易筋经・总论》中说:“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清净,外坚固,登寿域在翻掌之间也,何患无成?”[1]所以,后世有的将这两本经书与其它气功导引、八段锦、内功图说等合编在一起,称之为“中国古代秘传气功”。《易筋经》的序文说是唐代李靖写的,但其中许多用语是唐以后的,所以是假托李靖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这两部经文中充满了道家养生、导引一类的内容,如易筋、洗髓之类的用语,最早见于《汉武帝内传》,后来也见于明周履清《赤凤髓・食饮调护诀》,文中说:“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又如《易筋经・采精华法》说:“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这类话语不像佛典语言,而更接近道家。所以有人认为《易筋经》出于明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之手,也有的认为其源来自秦汉阴阳方士与养生导引,后初经道家写出,在流传过程中,少林僧人又补充佛教修炼与强身思想,是融佛道思想的一部养气健身的著作。

三、《太极拳经》。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太极拳经》是明王宗岳对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著进行编辑,并结合周易之理及自己练功心得对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著进行注释、阐发而形成的一部太极拳经典著作。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迄今可见文献最早出自南华真人的《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正式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后由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弟子杨露禅推动了太极拳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使得太极拳广为人知。王宗岳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清史稿·王来咸传》、《王征南墓志铭》。由武式太极拳开创者武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著述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即杨露禅-编者注),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问题,从事姓名和起名研究的杨易程在《中国姓名学》中《中国道家名人姓名故事》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张三丰创拳说。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其二是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主要依据清人陈鑫所辑 《陈氏大极拳图誰官創报说》“自序”日:明朝洪武七年 (-三七四年),“始祖讳下,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 散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圾,故名曰太极拳。”。其三是武当山创拳说。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其四是王宗岳创拳说。持这种说法的证据王宗岳《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据《清史稿。王来咸传》载:清朝中叶,河北出现了太极拳,其拳法出自 于山西人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人”和 “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客观而言,无论是目前所见史料记载,还是各派武家传承,抑或民间传说,以及从张三丰本人所著《太极长生诀》、《修道篇》等来看,均可为张三丰明道,证明他是太极拳祖。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张三丰》

四、《五禽戏》。乃神医华佗所创。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的动作和姿态强身健体。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传说司马懿一生通过此法健体练气修心,在乱世争雄权术博弈中,得以保存最基本的身体实力,最后战胜多病的诸葛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明万历年间,周履靖编印了《夷门广牍》丛书,收录养生书多种,其中《赤凤髓》为主要的一种,书中图文并茂的载有《五禽书》。清道光十二年刊行的《万寿仙书》中则载有《五禽图》,同样绘有五张图形及附有图解。《五禽书》和《五禽图》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地五禽戏图说刻本,对研究五禽戏功法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对于五禽戏功法的具体操作,在《五禽书》和《五禽图》中均有生动形象的介绍。

“五禽书”功法示意图(原载明万历年刻本《夷门广牍》“赤凤髓”)

五、《八卦拳学》。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号函斋,武林名号'活猴'。八卦掌又称游龙八卦掌,也称游身八卦掌,还称龙形八卦掌。从名字上即可看出八卦掌之显著特点就是如龙一般在空中游走。“八卦”指的是周易八卦图中的八个方位,分别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对应西北、西南、北、南、东、东北、东南、西八个方向。八卦掌不像其它拳术那样是走直线的,八卦掌则是围绕着假想敌走八卦圈的。注重身法的灵活性,不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和方向,避正击斜,再配合手法的推、托、盖、劈、撞、搬、截、拿来打击对手。“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理论有两个很重要的图形,即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阴阳八卦理论认为:先天八卦图为对待之体,是易的根本,其主要意义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后天八为“流行之用”,重在功用方面,是为了“尽变化之能事”。

六、《郭云深形意拳》。佚传抄本,线装手抄,直16开本33叶66面。此书卷末有“此谱係得直隶深州郭云深老师之旧谱,涌泉心而好之,故録于民国二十三年清明节书斋”之语,由此得知此谱为形意巨匠郭云深先生之佚失传本。该书谱序有曰:“……曹先生习有十二年,技勇方成,康煦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陕西靖远镇总兵大都督,后致仕归籍,游至池州,方以此拳授余。余习术十有二年,先生曰;子勇成矣,彼不得个中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岂近世捉拿勾打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此拳不外阴阳虚实及六合等事,苟能日将月就,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以此视世之演武者,异手不异手,通手不通手。”

七、《大成拳论》。王芗斋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大成拳论》即《拳道中枢》。他在《大成拳论》初稿一书中写道:'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安徽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处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佥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这而已,。'这就是'意拳'又称'大成拳'之由来。其中'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令成一处特殊拳学'二十年代提倡意拳,四十年代新的拳学不能再叫意拳了,只能叫大成拳的原因。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套路和内容非常丰富。然而真正称得上精华的东西却是至简至易,普通平常而又深奥莫测,变化多端的站桩。拳家有云:“未习打,先站桩”,“无腰无马不成功夫”。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

八、《剑道三十八篇》'剑道'一词最早是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籍《吴越春秋》越王勾践与剑客越女的一段对话中。《汉书·艺文志》中有失传的《剑道》三十八篇,这部书应该是我国汉以前许多“剑论”的集粹,卷帙之多证明了古代剑论的发达,也可证明“剑道”一词为中国所固有。

九、《武术汇宗》。杜心五在26岁时即著成《武术汇宗》一书,历时三载寒窗,一朝问世即震动武林,享誉江湖,武林同道无不以先睹为快。该书集武学心得之大成,汇南北派、内外家、各拳种器械及暗器等,还附有医药伤科兼修道学养身之术,堪称武术著作之经典。万籁声还著有《中国武术介绍》、《国际体育、武术教范》等武术论著,是近代中国武林为数不多的武术教育家之一。

十、《截拳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截拳道倡导'搏击的高度自由'。单从字面上解释,'截'意味着'拦截'、'阻截'、'防守','拳'意味着'拳脚'、'攻击'、'反击','道'即'方式方法'。李小龙正式确立其武道哲学'截拳道'之名称。截拳道简单说就是如何使动作精简直接。如何表达真正的自我。截拳道是一门返璞归真、以简驭繁的功夫体系。截拳道不单纯是技巧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他对自我心灵的探究与修炼。四肢,你的自然武器有双重目的:一是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二是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植物,毋须伤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截拳道是朝向自我成长的武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