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并不是宋朝军事败因,战略和战术不当才是大问题
提到宋朝,今天很多网民的第一个印象通常是富裕,或者就是军事上弱。最后免不了说一句“唉,宋朝就是重文轻武,光顾发展经济去了,最后成了邻国眼里的肥羊。”
至于宋朝到底是不是富裕,我在文章《数据说话:仁宗盛治,万历中兴,以及康乾盛世到底哪个时代更好?》已经有讲过,这次就不提了。
如果你穿越回宋朝,和宋朝士人谈起“重文轻武”,他大概会愤怒的对你吐一口口水。“你瞎了眼睛么?”
在宋朝人自己看来,他们缴纳给国家的税收,十分之九都是为了供养军队,剩下一二成才是皇室和群臣消费。(富弼: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之八九赡军)
宋朝对经商歧视很少,前朝李白因为是商人出身无法参加科举,而宋朝却没有这种限制,士人从商再从政很普遍,国营商业和民间商业非常发达,其实根本目的是为了多收税以供应军队。
宋朝的朝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一个为军队服务的财物和人力征发机构。
宋朝是一个建立在军队里的国家
一,虽然是文官政府,但文官却并不文弱
以为宋朝官员平时除了日常办公外都是吟诗作对和歌女对唱?
其实宋代科举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减轻诗词歌赋的重要性,转向以经义取士------研究如何用儒家理论解决当时的军事政治问题。
光会写诗赋词在宋人看来并不算什么,柳永一辈子潦倒在宋朝属于正常。
宋朝文人中射箭的爱好比较普遍
宋朝最优秀的一批名臣,从寇准到韩琦,范仲淹,包拯到王安石,无一不是殚精竭虑,为筹划国防事业花费了巨大心力。
就连出使契丹的外交使团,往往都需要文武兼备。因为宋与契丹两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举行射箭比赛是固定程序----拿到今天来说,就是外交官们见面,要搞个军用枪械射击比赛,看看谁打靶环数高,接下来谈判时才会有底气。
比如大家都读过“卖油翁”这个故事,里面的卖油翁奚落善于射箭的陈尧咨。说射箭“没什么了不起”,和酌油一样“手熟而已”。
但其实陈尧咨这人是真宗咸平三年的状元,不仅才学好,人还长得漂亮,还是书法家,在弓箭技术上更是号称全国第一,宋真宗就曾经动过念头,想让他参与与契丹的外交工作,让契丹人领教下他的箭术。
如果能在“宴射”中获胜,为国争光,那么一般都会加官进爵,甚至载入史书。所以对于宋代年轻文官来说,射箭射得好绝对是加分项。
二,庞大的军费开支
宋代中期,负责管理财政大权的三司使蔡襄,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宋朝的军费支出情况。
当时的财政收支中,实物税和货币税是并行的,所以我做个表格给大家看看,宋朝“穷兵黩武”到什么程度。
宋朝实际大部分时期财政都被军事开支占满了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开支仅仅是养兵开支,仅是工资,军粮,军衣等等,蔡襄把这些衣粮草全折算成钱后,发现总开支达到惊人的4800万贯,占到国家全部支出的60-70%。
而我们今天知道,其实真正花钱的不是军队工资军粮军衣,武器装备费用才是大头。一名大宋骑兵,不谈战斗力,从财政角度就是个让官僚们面色苍白的吞金怪兽。
南宋骑兵
南宋初期的一名骑兵 全身甲38贯,马甲40贯,弓2.8贯,提刀3.3贯,三十支箭造价22贯。再加军马30贯一匹,养马开支27贯,总装备费用在160贯以上。超过一名宋代城市平民四年的劳动收入总和。
觉得贵?可这仅仅是金钱上算得明白的代价,真打起来仗,社会无形的代价还没算呢。
参加过宋夏之战的沈括说过:出动十万大军出境作战,扣除辎重和后勤只有七万战兵,而供应这七万人作战,却需要三十万名民夫提供后勤支持,而宋代西北的很多州县,全部男性动员都不够这个数字,所以北宋与西夏作战时,“丁夫发尽,已差及妇女”。
宋夏战争规模不大,但对后勤的支持却让宋朝筋疲力尽
当战争旷日持久,作战地区所有的青壮年全部被征发为战争服务,工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停顿,虽然宋朝政府会为民夫服务于战争出一些钱补偿,但这根本无法抵消物产短缺带来的物价上升。绝望的人民会为逃避民役成群结队跑到山里,建起营寨反抗大宋朝廷。
所以网上有人传说的“宋朝对外胜率超过70%”,其实没有意义,由于对手往往是主动进攻方,在宋朝国土上作战,可以“就粮于敌”。宋朝军队出动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则太大,即使击败对手,在经济和社会上也是得不偿失。
三,超越前代的军事科技和落后的战术
著名的宋朝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本朝“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这意思是:无论是步战骑射,还是肉搏和远程打击技术,宋朝都已经达到了中外巅峰。而武器盔甲的制作,也超越了前世所有朝代,是历史上的最高峰。
这话有所夸大,比如在骑兵建设和骑兵运用方面宋朝肯定不行,但宋代的武器装备面对契丹和西夏,总体确实有一定技术优势。
现在我们一般印象里,似乎契丹,西夏,金,蒙古在作战方面都差不多,但其实他们各有特点,宋朝的这些对手一直在不断的进化,而宋朝军队也随之不断变化。
需要八头牛,或者70个人才能使用的床子弩
宋朝传统上最重视的是弓弩(这个阶段的火器还是以燃烧而非爆炸为主),除了有需要七十人操作的-床子弩外,还有单人使用的神臂弓,以书上记载的射击距离来看非常恐怖。
从北宋到南宋,弓弩手一直占到宋军编制的70%以上。但缺陷却是平时没有肉搏训练,所以一旦被敌人近身,就非常麻烦。
神臂弓是什么样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
这一点在和契丹作战时还不太明显,因为契丹和宋一样,起初并不重视盔甲。契丹骑兵因此也极少直接冲击宋兵军阵。宋代初期步兵也仅装备保护前后心的皮甲和纸甲,大家都是远射对远射都吃亏不大。
而后起的西夏和金朝,则习惯用披挂全身重甲的骑兵正面冲击宋军,宋军弓弩的威力被西夏和金国骑兵的重甲极大克制,于是感到极不适应。
到南宋时期,宋军开始大量装备重甲,连弓弩手的盔甲都重达五十斤以上,然后防御力是上去了,机动力又下降了,可这时轻骑兵和重骑兵同样出色,以机动力著称的蒙古军出场了…….
蒙古骑兵在轻骑兵和重骑兵方面都很出色
在战马方面,宋军更是弱项,由于落后的马政管理,宋朝马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如人意,唐朝时期仅官马保有量就超过70万匹,而宋朝却只有可怜的15万匹,即使是最精锐的禁军骑兵,也有三到四成根本没有马骑。
不仅数量不够,质量也不行,宋代的马都非常矮小,达到现代的1.36米就算是大马了。而像汗血宝马这种中亚马的身高一般在150左右。宋朝的对手,辽,西夏等,往往可以做到一人二马甚至三马。
火器的威力发挥出来之前,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重骑兵冲锋
最后,宋朝落后的方面还有运用骑兵的方式,按说越是骑兵少,越是应该集中使用才有效果,比如后世二战开始时德国的装甲力量其实少于法国,可集中使用却能打出漂亮的战绩。而宋朝军队则将本就不多的骑兵分散于各个战场,让他们成为步兵的附庸,这使得宋军在战场上缺少一锤定音的决定性打击力量,不能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岳家军是个例外,能将近万骑兵集中使用,甚至能在骑兵集团战中击败金兵)
由于未能发挥骑兵的力量,宋军往往在战争中处于被动的分散防御状态,而宋军的敌人却往往可以利用骑兵的机动力集中兵力打击宋军的薄弱处,这是宋军明明在整体纸面实力上占优,但实际战果却比较糟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