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的治愈动画短片《小绳子》:唯有爱与童真,不可辜负
时长11分钟、耗时3年、斩获300多个奖项——这3组数字组合在一起,勾勒出西班牙动画短片《小绳子》的一个生动的剪影。
这部动画短片,2014年获得西班牙戈雅奖最佳动画短片,2017年获得世界动画杂志最佳专业CG奖,2016年破吉尼斯世界上获奖最多动画的世界纪录。到现在为止,一共获奖300多次,但仍在继续参与评奖。西班牙文化部甚至将此片列入教育行业必看短片之一。
以上,都是《小绳子》创造出的奇迹。很难相信,它只是一部11分钟的动画短片,更难置信的是,从剧本创作到打磨成型,这短短的11分钟,足足花费了导演3年时间。
动画片从来都是简单的,罕有反转复杂的情节,少有多重性格的人物,但是正如大道至简、大音希声一样,最简单的,也常常是最丰富的。
这部动画片,讲述了一个名叫玛利亚的女孩和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脑瘫男孩之间温暖而忧伤的故事。脑瘫男孩被送到孤儿院,他浑身不能活动,甚至连话都不会说,别的小朋友都嘲笑他,不愿和他玩耍,只有如天使一般的玛利亚悄然来到他身边。乐观的玛利亚,运用儿童丰富的想象力陪伴在小男孩左右,他们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终于有一天,男孩因病去世,只给玛利亚留下了轮椅上的一截绳子。在电影的结尾,一个手腕上缠着绳子的青年女教师来到特殊教育学校担任老师,她的名字,正叫玛利亚。
这是一部充满温暖、爱和感动的电影。在观影过程中,我看到弹幕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为这样一部短片几度落泪,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这部电影是放了洋葱吧?
今天我从电影的故事背景、细节描绘、主题分析及现实反思等三个角度入手,解析这部简短动画片的独特魅力。
01 故事背景:源自导演的亲身经历,升华了苦难的真实,开启观影的另一扇窗。
在短片的结尾,有长长的字幕:
“致我的女儿亚历杭德拉,谢谢你启发了我这个故事;
致我的儿子尼古拉斯,真希望你永远都不要启发这样的故事;
致我的妻子劳拉,致那些在我眼中以泪洗面的你。”
原来,《小绳子》的故事并非子虚乌有,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故事的灵感来自导演兼编剧Pedro Solís García的女儿亚历杭德拉和小儿子尼古拉斯。尼古拉斯出生时由于缺氧而患有严重的脑瘫,他不能自己吃饭,不能走路也不能说话——就像《小绳子》中的小男孩。尽管如此,亚历杭德拉却始终带着爱心和想象力与他玩耍,成为弟弟最大的激励。
在导演最后向家人的致敬词中,他致敬女儿启发了创作故事的灵感,但同时致儿子,希望他永远不要启发这样的故事——这是怎样一份矛盾的心情?作为导演,Pedro Solís García因灵感而拍摄这部短片,并获奖无数,走向事业的巅峰。然而作为父亲,也许没有人比他对这份启发更为痛苦,我想如果可以选择,他一定会选择放弃灵感,换取儿子的健康。
然而,生活中没有“如果”。
著名编剧廖一梅接受采访时说:人就是这样的动物,没有人能在快乐中反思和成长,唯有痛苦,才是成长的动力和契机。无独有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经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下的第一句话便是:人生苦难重重。然而也正因苦难重重,才有人因为觉悟而走上“少有人走的路”。
对真相的回避,导致了大量的心理问题,有的人被残酷的真相打败,终日郁郁寡欢;有的人不愿面对真相的痛苦,选择自我麻痹。只有少数人,能在痛苦中升华,将苦难变为财富。
在众多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中,“升华”是少数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可以使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时,意味着他接纳了真实的残酷,超脱了痛苦的桎梏,走向了心智的成熟。当ta能把痛苦的经历转化为生命的动力,也就意味着,ta有可能因此创造出更加光彩夺目的生命奇迹。
导演Pedro Solís García便是如此,他用治愈人心的温暖故事和引人启发的留白,让更多的人获得了疗愈和自省。
文艺作品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生活智慧的高度浓缩。除了故事本身动人心弦以外,透过故事外的“故事”,我们亦能敲开观赏这部短片的另一扇窗户。
02 细节描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寓意深长
短片只有11分钟,所以,浓缩的必须是精华。观赏这样的短片,我们可以从细微之处探见导演的用心良苦。
片中的两位主角,女孩玛利亚和脑瘫男孩,他们都是“特别的人”。所谓“特别”,即不属于常态,或与众不同。而面对“特别”的人,也就是与我们不同的人,我们常常会选择掩面嘲笑或冷漠麻木——正如片中大多数人那样。但是常态并不意味着正确。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高明的导演从来不讲道理。他通过细腻的细节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对待特别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
举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别的小朋友都对不会动、也不能说话的小男孩嗤之以鼻,只有玛利亚跑了过去,和小男孩一起玩耍。对于玛利亚的特别之举,小伙伴摇着头说:“玛利亚真是个古怪的孩子”。
镜头一转,跑到小男孩身边,主动伸出橄榄枝的玛利亚,意外的发现小男孩既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她同样有些意外,但玛利亚说的是:“你有一点点奇怪”。
一个是“古怪”,一个是“奇怪”;一个是“你是XX”,另一个是“你有一点点XX”——看似差不多,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其中差异迥然。
“古怪”是贬义词,“真是个古怪的孩子”是小伙伴为与自己不同的玛利亚身上贴的标签。在生活中,面对与我们“不同”的人,或者当孩子做出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时,妄下判断、贬低评判——这不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吗?
而玛利亚,她说的是:“你有一点点奇怪”——这句话里,她描述的是现象,表达的是感受,而且,还用了非常恰当而不夸张的形容词“一点点”。
两厢对比,高下立判。同样是出乎意料,同样是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玛利亚的回答,做出了教科书式的经典示范。
这便是细节的意义。短短11分钟里,台词有限,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台词中最大限度的传达导演的意图?想必答案就在这些经过细细打磨的每一句话、每一帧画面里。从这个角度说, 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这部11分钟的作品需要打磨整整三年。
将这个话题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细节无处不在。优秀的作品或是优秀的人,乍一看常常没什么特别,但仔细一品,便会发现其优秀之处,均能在细节中找到端倪。
而将“细节”这个话题延展到生活中,同样可以解释一个永恒的教育难题: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学习了正确的理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就在实操中的细节把握,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粗的理论,细的应用,反应出来的是家长对道理精细的理解偏差。
玛利亚的这句短短的台词,表现出了“不贬损、不评判、不否定”的沟通原则,以及接纳与包容的沟通态度。
而这些,不正是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一切人际关系的核心价值观吗?
高级的深刻,不需要堆砌稀罕的名词,也不需要滔滔不绝的论述道义的原理,只需在细节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有效传达。电影的表达如此,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亦如此。
03 电影的主题分析
这是一部美好、温暖又有着淡淡的忧伤的动画短片,动画片并不是专门拍给孩子看的,恰恰相反,作为成人,我们能从这部短片中汲取很多力量,收获很多启发。
① 电影主题分析之1:美好与感动——源于想象力
在儿童的想象力面前,成人的煽情一败涂地——这句话来自一位观众的评论,而我亦有同感。纵观整个短片,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玛利亚非凡的想象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成人思维的傲慢与僵化,并深深的折服于儿童的想象力带来的乐观和创造性。
面对一个无法互动的孩子,你怎样和他玩起来?还能玩的津津有味?我想这个话题对于很多成年人,都是个难题。但是玛利亚却轻松做到了。她用绳子帮小男孩完成了很多小男孩这一生想都没想过的事情,放风筝、看童话、踢足球、跳舞、当海盗船长......
她把绳子拴在窗户上,然后带着瘫坐在轮椅上的男孩跳绳,所谓跳绳,就是把男孩的轮椅压过绳子,完成这个动作,玛利亚便高兴的欢呼庆祝。
男孩不能踢球,她便将绳子拴在他的脚上,把球放在脚旁边,拉动绳子,球跟着滑动,在用粉笔画的球门面前,“守门员”玛利亚认真的扑球,她自己把停留在球门口不动的球扔进球门,然后高兴的欢呼“金靴轮椅男孩进球啦”....
她还给男孩戴上报纸叠的帽子和挡住一只眼睛的眼罩,然后一人分饰多角,自导自演海盗掠夺少女和正义船长拯救少女的故事.....
我们在看这些情节的时候,一方面会感慨小女孩太有爱了,让我们感觉好温暖,另一方面会对女孩丰富的想象力由衷的钦佩。
如果没有想象力,这世界将变得黑暗无边。成人可能很难会做玛利亚式的想象,因为我们明明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想象力不是自欺欺人,而是清澈的童真,孩子因为想象力而乐此不疲,涌现出无数充满创造性的思维,他们把成人的苦涩,当成了丰富的游戏。正因如此,我们夸赞一个成人最好的词汇可能便是“仍然保有童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好。没有想象,便没有创造。玛利亚利用非凡的想象力,和男孩进入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跟着她的想象在美好的世界中遨游。同样,童话或动画片,不也是想象的产物吗?就像这部优秀的《小绳子》,正是导演受到生活启发的灵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我深深的折服于孩子的想象力,并自叹弗如,缺少童真的成人,在看动画短片时常常找回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导演让我们透过儿童的想象而见证了美好,从而疗愈了我们被现实磨出坚硬茧子的心。
>
② 电影主题分析之2:温暖与困惑——爱的“绳子”
电影取名为《小绳子》,在短片中,绳子贯穿了全片的首尾。玛利亚和男孩玩耍时需要牵动绳子——绳子的两端,分别拴着两个孩子的手和脚;男孩死后在轮椅上留下一截绳子;20年后玛利亚当特殊学校的老师时,手腕上也缠着一根绳子.....
绳子,是全片中使用最多的道具。因为这根不起眼的小绳子,玛利亚和小男孩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亦感觉到暖意流动,每一帧画面,都洋溢着爱的味道。
但是我的朋友看完短片后却有一个困惑:他认为短片虽然很美好,令人感动,但是玛利亚对男孩的好却有点莫名其妙,一个健全的孩子,为什么就那么有耐心,愿意陪着一个完全不能动也不能说话的孩子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绳子”这个短片中最重要的道具讲起,最终理解导演的创作主旨。
短片中的绳子,并不仅仅是道具,更是爱的象征。
绳子本身,具有在关系中“链接”的内涵象征,如果没有爱,就没有紧密的链接,所以,在短片中,我们看到了玛利亚对男孩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用绳子作为工具,和男孩一起玩耍,她替男孩考虑,想男孩所想,就像亲人一样。
在短片中有一个镜头:男孩望着天空,女孩也侧脸看着天空,这个镜头暗示了玛利亚对男孩“以你快乐为我的快乐”的同频的爱。
回到电影的开头,玛利亚在楼道看见小男孩后回教室上课,此时,黑板上出现了片名《小绳子》,导演在用这个镜头语言告诉观众:当“我”看到你第一眼,那根爱的绳子就出现了,它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这里面的“我”是玛利亚。
而玛利亚又仅仅是一个儿童福利院的小孩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我们知道,这部短片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家里姐姐对弟弟的帮助,但导演并没有单纯的把玛利亚当做姐姐的化身,讲述一个姐弟情深的故事,而是另有深意。
短片继续进行,在玛利亚和男孩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之后,男孩带着微笑去世了。在男孩平日里坐的座椅上,放着一截短绳。这节绳子,代表着男孩虽然人已经离去,但爱的精神却得到了延续。
人的死亡其实分两种,一种是物理层面的消亡,另一种是在与ta有链接的关系中的消亡。当世界上不再有人记得ta,怀念ta,便意味着这个人的彻底消亡。
显然,男孩虽然去世了,但是和玛利亚的情谊永存,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份爱的情谊,使得长大后的玛利亚来到了特殊学校做一名老师——她的手腕上缠着一段绳子,这是爱的延续。
所以,与圣母同名的玛利亚,包含了导演对看护特殊儿童的工作人员的期许,玛利亚并不单纯特指一个像天使一样美好的小姑娘,而是代表了导演的希望。
这一点在电影的结尾也有呼应。在结尾处,有一块特殊教育中心的牌子,上面阳光和阴影各占一半,导演运用镜头语言,暗示残疾儿童和家庭被阴云笼罩,但社会福利学校的出现,又会给予他们一片阳光。至此,同时兼备导演和残障儿童父亲双重身份的导演,其创作主旨呼之欲出:他希望每一个特殊学校的教育者,都像玛利亚一样,心中充满爱的能量,能做到想人之所想,寄予他们亲人般的关爱,以爱相对。
③ 电影主题分析之3:忧伤与释然——真正的影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
这部11分钟的短片,于简单之下蕴含深意。玛利亚是一个小孩,但玛利亚启发的却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
真正的爱,不是灌输正确的道理,不是刻意的同情(其实是自己的投射),也不是苛责的评判,而是看到、接纳和积极关注——正如玛利亚对待男孩一样。
而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则是灵魂的影响。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这部短片中,男孩被玛利亚唤醒,而观看短片的人,亦被导演唤醒。
男孩去世前,已经虚弱的不能去外面玩,玛利亚打开留声机,扶男孩站起来,靠在自己身上。这一次,镜头没有对准玛利亚,而是对准了从来未曾开口说过一句话的男孩。
他不再神情呆滞,而是眼里有光。画面里,是健康男孩和玛利亚在舞池里翩翩起舞的画面,那是属于他们的二人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那来自于男孩对美好的想象。
当男孩和玛利亚一起欣赏音乐,在音乐中翩翩起舞的时候,他们之间完成了真正的交融——一起想象,一起漫舞,一起感受生命的奇迹。
这一幕让很多人泪目。一个那样的男孩,身体残疾,不能回应,但如果以爱灌溉,以爱影响,他依然会眼里有光,心怀希望。就算一辈子不能从轮椅上站起来,也不妨碍他内心的丰富和温暖。
所以,虽然短片的结局是忧伤的,男孩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导演却以玛利亚为名,重新唤醒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忧伤过后,因为爱和温暖而释然。通过这部短片,我们让自己那颗被现实磨砺出茧子的心,重新柔软,重新温暖。
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也只能是因为爱。
【写在最后】
成人的世界总是欲望更多,痛苦更多,我们通过很多优秀的动画短片,可以疗愈自己,让自己重新柔软。
童话并不是骗人的,而是美好的。在单纯而美好的故事里,我们重启生命的按钮,找回丢失的童真。我想,这就是动画短片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