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筵席
人生的筵席
文/刘志军
一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如同赴宴,人只应在所有被提供的东西中有礼貌地拿取一份。"突然就感觉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了。
2018年4月12日,于我,或者我们,当是个很有意义的日子。
那天晚餐,我与一众湖湘文化名人、老中青三代十余人相聚在晓园公园宝物珑,把酒言欢。筵席间,在《当代商报》总编辑、书法家胡有德先生的倡议下,当场设立了一个名曰“晓园文艺座谈会”的微信群,说起这个群名,一群人都认为有高度、有温度,应时应景,贴切得很。兴之所至,我更是情难自禁,当场赋诗一首:
竹外桃花摇碧水,
湖边雅座弄清风。
谈天说地论古今,
煮酒烹茶赞后生。
【诗作:刘志军/书法:胡有德】
我一直认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因果缘分。也许平淡,抑或矫情,当我在晓园与众位大咖觥筹交错的时候,想起这句话,还是会动容。
群中,民盟书法院副院长欧阳慧龄大姐是中国画坛公认的“美女画家”,无论男女老少皆称“姜哥”的省作协名誉主席姜贻斌老师是湖南重量级作家,俗称“邦哥”的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刘克邦先生无论在文坛还是政界都可谓德高望重,九歌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张楚务兄更是湖南美术界难得的“艺术活动家”,还有作家简媛、编辑刘知英、诗人曾跃红、摄影人梅边、公益达人龙鹤鸣等……因为他们,晓园“不小”。我甚至猜想,那天晓园的夜,因为他们而更璀璨。
要知道,一群文人骚客的相聚,总是会擦出火花的。说来也难以置信,时隔十六个月,那晚的画面仍记忆犹新——一群人争相合影,相见恨晚,大家频频举杯,其乐融融。姜老师的“自黑”式幽默,既是他本人的特定标签,也是席间难得的助兴剂;而慧龄大姐绘声绘色的民歌演绎,有德先生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更是一下子燃爆了大包间的每个角落。
其实,这一场聚会,还是因为一本书,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余艳老师在2018年初出版的一本享誉全国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守望初心》。我有幸参加了余艳老师的作品分享会,同时应老朋友王启贤处长所托,购余艳主席亲笔签名题赠书籍一本。为此,启贤提议小聚一下以示感谢,我也应约邀请余艳老师等人出席。
然而,由于《守望初心》一版再版,各地分享活动的邀约络绎不绝,余艳老师忙得不亦乐乎,无暇兼顾这个新生的“晓园”事务,于是不得不退群了。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余艳老师退出了,又有一些新朋友陆续进来,如演员胡建林(艺名:碰碰胡)、演员陶子、制片人张一生、作家江枫、医生宓成、才女周敏、美女舜子、鲁红、企业家欧阳增军、贺东、公务员邓飞、赵训义等先后走进“晓园”,“晓园”热闹的聚会仍在持续……
人生的筵席,难得的是心气。
二
人生就像这样的一场场聚会,有时你不愿也不想中途离开,可是人生有很多的无奈,即便你宁愿守候到曲终人散的结局,去面对不得不散的筵席,可你终归还是在不想的时候悄然离去,也会在想说的时候语塞言迟。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是我在这个世间最亲的人,却在我人生的中途离开了我。尽管他们离开我很多年了,但他们的余温尚存,他们的味道仍在。
说到“味道”,我必须承认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但我更得承认,一辈子最喜欢的,还是家里的味道,尤其是母亲做的“粉蒸肉”和父亲做的“腊牛肉”。
母亲是极好客的那种。每逢家里来人客人,母亲总会想方设法整出一桌菜来。我有时候不免笑话她:其实,不用做这么多菜的!母亲总是笑笑:难得来的,没事!吃又吃不穷!
而父亲是很少下厨的,印象中每每父亲下厨就只做这一个菜。一般是家里来了最好的朋友或是亲人,而家里恰好有腊牛肉,父亲就会来了兴致,亲自下厨。我见过父亲切干牛肉的手艺,那堪称一绝——一块块的腊牛肉,在父亲的刀下,变成了薄薄的一片片,均匀得很,有个成语叫“薄如蝉翼”,用在这里,其实也很适合。
父亲曾告诉我:他的刀工,还是源于年轻的时候,跟大伯父出来学着切烟丝练就的。因为家里人多,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懂事的父亲很早就学会了独立。而做这个菜,父亲不会用很多配料,仅仅是大蒜和红辣椒而已。他总是快炒之后,加少许水慢火文一下即出锅。当亲很有底气地亲手把这盘菜端上桌,赞美就会不绝于耳。记得有一次是父亲的老友卢叔叔和王叔叔来了,母亲做了好几个菜,包括我最喜欢的粉蒸肉,但父亲还是又弄了一盘腊牛肉......
我是理解父亲的。人生得意须尽欢。重情重义的父亲,把亲自下厨炒一盘腊牛肉当成了给亲友的一种表达方式。
人生的筵席,要紧的是珍惜!
三
岁月浓淡总相宜。这年头,常听人说这么一句话: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什么人一起吃。这话,我是认同的。正如苏东坡的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里写到的那样: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个人,一辈子,会有多少场筵席,估计没有人说得清。我也一样。至今,我仍很清楚地记得与姜贻斌老师的第一次聚会,说实话已经不记得吃过什么了,但还记得那次聚会人不多,有启贤处长在。
那次晚餐正是简媛的邀约。几年前一个春天的晚上,在一个叫“曹大勺“的口味湘菜店,我领略到了“文坛策神”姜贻斌老师的风采。
我问姜老师:同样是策神级,您觉得与汪涵相比如何?姜老师的回答极快:我有自信。
在我看来,作家不只是将文字排列组合的工匠,更应该是思想家和语言大师。不知这种判断正确与否,至少省作协名誉主席姜贻斌老师可归于此。或许他的急智与口才的确不输汪涵的。
但说真话,除了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面,我更佩服姜老师的心态。他说:“吃一顿少一顿”,幽默风趣中透出的是对人生真正的领悟。
我喜欢豁达的人。与智者对话,是人生的幸事。也正因如此,这样的聚会才更有意义,也更值得珍惜。
那场聚会,席至酒酣,意犹未尽。从曹大勺出来,时间定格在22:30。
人生的筵席,重要的是意义。
四
人生如一场宴席,你或是宴会的主角,或是匆匆食客。当然,席间菜品之优劣,味之酸甜苦辣,皆需自己亲临品尝后方为阅历。众人口舌,耳畔之语,终归他人之感触。且不议对错虚实,实不属解惑求学之道。故应慎听,不应错过这品其千百滋味的机缘。
想一想旧日英雄,鸿门一宴,成王败寇皆英豪。
此中荣辱辛酸,谁人品阅几人知?
说一说昨日豪杰,煮酒天下,天雷隆隆为菜肴。
一局黑白纵横,三足巨鼎耀人间。
在酒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这些年,网络上流传过许多关于席间的故事,最出名的当属央视主持人毕姥爷的那一个筵席上的视频了——当时,一席好友围坐在饭桌前,毕福剑唱起了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但不知他是哪根筋不顺畅,每唱一句,都要加一句戏谑性的评论,其中还涉及到对已故领袖的大不敬。
这是不应该的。在酒席宴前,风趣、幽默、调侃,都是人之常情,也是应景之需。但凡事不可过度,尤其是作为著名主持人,不应传播负能量,毕福剑的教训是深刻的。唏嘘之余,有很多人在批他那个上传视频的朋友。人生的筵席,首先是自己的考场。毕竟,交友不慎是另一回事啊!
酒桌见人品,做事先做人。我至今仍感欣慰,“晓园”的聚会,总是正能量满满!
纵观天下人生的筵席,我更欣赏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做法,从中可以明白他为何能成为华人的骄傲——
每当客人来访,在电梯口,李嘉诚先生总是等在门口,然后每人发名片,就像做小买卖一样,发完后,给每个人抽一个签,这个签号就是照相时的位置,这样照相时大家都舒服,否则如何站到时是个问题。
照好像后,吃饭的位置,为了大家舒服,他在座位的安排同样采取了抽号的方式。开席的时候,他一般在每个桌子都坐一下,一般坐15分钟,如果是4桌的话,正好一个小时,临走还一定与大家握手,每个人握到,包括身边的服务人员,然后送大家到电梯,直到电梯关上才走。
一个成功的人对生活的态度非常重要,李嘉诚在建立自我的同时追求无我,展现的是一种人生境界。
人生的筵席,谨慎小心是真谛。
五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一年多的时间,“晓园文艺座谈会”的聚会到今天就达到十一次了。在我看来,人与人相遇需要很大的缘分,而真正相聚则更是不易。
那么,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连续的十一次聚会,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记者付文峰说:哈哈,这应该是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节奏啊!
作家谢永华则认为: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彼此珍惜的结果!
于我,首先是感恩。感念有这么一大班朋友的坚持坚守,不离不弃。这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经历。很感谢大家把组织这第十次聚会的机会交给了我,期待在老街鱼嘴巴大酒楼留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十全十美的体验!
我知道,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父母亲教给我的真诚和认真。对待每一场人生的筵席,我都会如此。今夜,还有儒学大师黄守愚、公务员赵翠阳、作家姚进军、公益家刘兰英、编导林慧铭、白领丽人艾丽的倾情参与,“晓园”团队在壮大,“晓园”精神在流传......
2018年9月28日,在银鼎轩相聚后,我曾写下一首小诗:
《从晓园出发》
那一阵风,
从春天吹到秋天,
时而浓烈,
时而柔绵。
这一群人,
不在梅边在柳边,
也烹茶煮酒,
也笑谈人间。
因为一个聚会,
从宝物珑到银鼎轩,
心常碰撞,
人常想念。
喜欢这种情缘,
从晓园出发,
越过山丘,
越过流年......
希望这是我们共同的感受。
人生的筵席,我们都要不断努力!
2019.8.18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