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郭莉花丨把青春献给祖国——记林县红旗渠工地安全员王朝文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把青春献给祖国

——记林县红旗渠工地安全员王朝文

□ 郭莉花 /  文

青年洞是林州市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其由300余名青年修成,故得名“青年洞”。无独有偶,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大量的青年群众参与其中,不止青年洞,红旗渠总干渠、支干渠沿途,都留下了他们的鲜血和汗水,他们用青春谱写了比太行山还巍峨的精神丰碑。 ——题记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最珍贵的年华。
中国青年历来有追求、有担当,始终和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而参加红旗渠建设的青年更是遍布当年修渠沿线的角角落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对于六十年代的林县人民来说,红旗渠的修建者就是当代的楷模,就是时代的英雄,青年中从来就不缺乏激情和奉献精神,修筑红旗渠过程就涌现出了很多的青年英雄楷模,可也离不开许多普通青年默默无闻的付出,寻找这些青年修渠人,记录时代精神。
走进黄华镇止方村的红色记忆小展馆时,管理员郭松生告诉我们,这里展览介绍的都是当年城关公社修筑红旗渠时的英雄和事迹,并讲了许多修渠时的故事,又指着一张照片说,这个人不简单,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是杨水洼村的王朝文,想了解更多的修渠故事,可以去找他。
辗转联系到王朝文老人时,听说我们要采访他当年修渠的故事,老人欣然答应,当我们到达约定的苍龙阁时,没想到老人已经伫立胡同口等着,搭话后才知道,八十四岁的老人硬是拄着拐杖从闺女家步行二三里回家等我们。

别说是去修渠,就是去解放台湾我也支持

见到王朝文老人后,他拿出一张边角都发毛发皱的黑白照片指给我:“那年我二十二岁,刚结婚,结婚时没有合影,这是修渠时她提议去照的合影照,也可称为我们的结婚照吧!”
照片上的小伙子穿着中山装,胸前的左兜子上沿别着一枚毛主席像章,兜里插着一管钢笔,长得青春洋溢,小姑娘齐肩短发侧绑了一朵小花,穿着花棉袄,显得干净利索。
修渠走时,是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他刚和妻子结婚不到二个月。
王朝文老人慢慢摩挲着照片。“多少年了,现在回头看看,年轻时真好,人就活个年轻,一个炼钢工人,一个武装干部,怀揣着对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留下了这张纪念照。现在老伴不在了,可那时的记忆还在。”
1960年2月7日,听说要修建红旗渠的消息后,妻子来看他。其实,王朝文早在两天前就向县委和公社党委报了名,积极要求参加红旗渠建设。
面对新婚不久的妻子,她让不让我去?会不会阻止我?王朝文回忆说:“那时心里也真没有把握。”
他就试探着问:“你同意不同意让我去修渠?”
没想到常雪荣急口就说:“我知道拦不住你,本来就是一名军人,现在这么大的工程你会不参加?你是先锋,我思想也不落后,别说是去修渠,就是去解放台湾我也支持你去。”王朝文松了一口气,告诉妻子自己早报名了。
常雪荣听完沉思了一会儿对王朝文说:
“咱俩去补照个结婚照吧,也是给修红旗渠留个纪念。”
就这样两人到林县照相馆有了第一次合影,并在照片上写上了他俩的结婚誓词——“把青春献给祖国,1960年2月7日。”
望着照片上两人新婚燕尔的合影照,我不由得问了一句:“你们刚结婚就分开了,不想她吗?”
“咋会不想,想能咋样?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红旗渠。大家都在苦干,哪儿还有脸提自己这点私情。” 为了红旗渠的建设,他俩只能把感情放到一边,相互写信鼓舞对方,三年里,很少碰过面。
虽说正是青春年少的年纪,可常年艰辛的劳作,简陋的生活,让他无暇顾及感情,想媳妇了只能晚上偷偷掏出照片看一会儿,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听说,工地上都是一个月,两个月轮一班,你怎么三年都没有轮休?”
“我是安全员,工地时刻都在施工,一刻也不能松懈,只能对不起家里了。”
八十多岁的老人现在说起来还很愧疚,可见山一样硬的汉子也有水一样的柔情。

林县人盼了多少年愿望就要实现了

1960年2月11日的凌晨3点半,公社大院。
城关公社组织委员郝随伏进门就对一个刚放下电话的小伙子说:“朝文,经研究决定,叫你上引漳入林工地工作,天一明就和民工一起走。”
王朝文1958年从抗美援朝志愿军退役转业后,分配到林县城关公社武装部任干事,主抓民兵训练,当时正在打电话了解各村的引漳入林准备工作。
正月的天冷得哈出一口气都能久聚不散,可人人心里都热乎乎的,东方刚冒出一缕白光,王朝文就和民工一起朝任村河口出发了。
林县人民饱受干旱缺水的折磨,一代代的人盼水、求水而不得水,现在听说能把漳河水引到林县,觉得生活有了盼头,有水就有了生命,再苦再难也知道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谁人能不积极参加。
“从北关吊桥往南一瞧,红旗招展,引领着黑压压的人群都是往工地走的民工,有走了两天的临淇的、茶店的;有合涧的、小店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人人肩扛手推也不耽误唱歌说笑,气氛高涨,高昂的歌声穿破黎明的薄雾直飘上天空,一路上,个个的劲头好像抬手就能把漳河水拉来林县。
王朝文回忆起当年出发的情景依然觉得不可思议,那是生活在现在社会的青年们永远无法想象的盛况。
一个时代最为鲜明的特点,莫过于改天换地,60年代的林县被历史定格,誓把林县山河重安排的时代开始了!

一名像兔子一样的红旗渠工地安全员

王朝文是退伍军人出生,人年轻腿也勤快,责任心又强,到达修渠工地后,上级命令他担任城关工地的安全工作。
城关公社指挥部当时驻扎在河口,主修河口到谷堆寺这一段,全长3250米,包括谷堆寺、鸻鹉崖等险要渠段,工地没有路,从工地的这头到那头,遍地都是三尖八格棱的石子石块。参与修渠的人当时就有三千多名,河口和牛岭山一带驻扎了一千多,西坟一带驻扎了二千多,最多时达到七千多人。他是工地安全员,这么多的人,一刻也不能松懈,需要看到危险就及时排除,不断地提醒干活的人注意安全。
3250米的渠线他一天不知道得跑几趟,哪里需要爬石头,到哪里又得趟河,他蒙着眼睛都知道,干活的民工一见他,就开玩笑地说:“看,安全员又像兔子一样跑过来了。”
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早、晚两顿饭可谓“稀汤照月亮”,中午一顿“三甩一嘀嗒”的稠饭,根本扛不住饿,王朝文也经常饿得头晕脑胀,可凭着一份对信念的执着,仗着年轻,从没有停下巡逻的脚步,脚底磨出的血泡长了破,破了长,最后生生磨出来一层厚厚的老茧。三年时间不知道穿破了多少双鞋,为了鞋底耐磨,妻子缝制新鞋时特意用轮胎再钉一层,可再结实的鞋到王朝文脚上也耐不住几天就磨出了脚底板。
1960年6月12日,上午九点。王朝文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这就是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谷堆寺”事故,崖体下作业的施工人员一下子死亡九个,重伤三个,轻伤四个。
事故发生后,曾经生机勃勃的工友安安静静、东倒西歪、缺胳膊少腿的躺下了十几个,在场的人员都吓呆了,原来热火朝天的工地一片死寂,目睹事故惨状的工友别说救人了,站着腿都在打哆嗦,王朝文飞快跑到下申街工地找到连长李怀山,让他赶紧安排强壮劳力去抢救伤员,又跑到鸻鹉崖西边打电话给指挥部报告:“快点来医生,城关公社出大事故了!”说完又跑回事故现场加入了抢救队伍。
做为工地的安全员,唯一让王朝文庆幸的是,幸亏自己当时把两班倒的休息民工从崖体的阴凉处撵到了太阳地的安全地带,尽管有人嘴里还骂骂咧咧的不情愿,但总算都离开了,要不事故伤亡会更大。
五十多年过去了,留在心头的震撼依然存在,王朝文老人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叙述过程中几次叹息,说:“事故发生后,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压力非常大。我是安全员,这么大的事故肯定是我的责任,我请求上级领导给我处分,领导们可能考虑到事故的不可预测性,最后虽然没有处分,可这件事折磨了我五十多年,有时梦里都会梦到他们。”
老人讲完陷入了沉思中,我们没有打扰他,无法想象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承受了怎样的心理压力,其实,死人更多的是对活着的人的考验。他可能在回忆当时的惊心动魄,也可能在回忆曾经一起并肩战斗的死亡工友。
相信,工友们的身体虽然埋入了泥土里,但他们的灵魂一定经常在天上汇合。

太行山的石头再硬,没有我们的心气硬!

王朝文作为安全员,尤其是专职指挥放炮,从第一天开始,为了把本职工作干好,更好的了解安全操作,需要对各个工种进行熟练操作,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学习安装大炮小炮的技术,摸索躲炮的安全距离,他说:“只有了解了,才能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哪里需要操作时特别注意。”就这样,在工地的三年时间里,除了打铁和烧石灰,其他活计他都干过。
悬崖下施工时,得放炮把崖劈开,炮手都是在工友们下工后才点炮,所以,他也总是等到炮手们点完炮,炮响后,再清点炮手,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去吃饭。工地都是每人每天六两口粮,他没有搞特殊,和工友们吃大锅饭住崖缝住庵棚,没有在指挥部呆过一天。
城关公社因为修渠工段太艰险,从2月到6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出了三次重大的伤亡事故,一次死亡三个人,一次死亡一个人,一次死亡九个人,这一个个数字是冰冷的,也是残酷的,这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啊!
人,不仅不能被吓到,还得从中吸取教训。太行山的石头硬得撑起了山的雄伟,太行山的人的脾气也硬得撑起了顶天的意志。
安全事故发生后,王朝文对安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所以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尽职尽责,得为工友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在主渠河口西的悬崖下施工时,有次放炮后需要上崖去除险,王朝文看着因为肚子饿得虚脱的工友张成,选择接替他上去除险,大家都知道凌空除险是个力气活、胆力活,需要荡在空中,用钢钎把崖上被炮蹦活的石头撬下来,还要防备石头砸到自己。
第一次参与除险,王朝文老人回忆说:“一个上午干下来,本来肚里就没有本儿,再加上又累又渴,又惧又怕,当被崖顶的同志系到地上收工时,躺在地上好久站不起来。”
当时吃的食物维持自身活命就够勉强的,还得参与重体力劳作,修渠的多是年轻人,消化快,一顿饭还没有到中午就已经饿得前心贴后背,可红旗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修成的,是千千万万个林县人用青春谱写的美丽奏章,艰苦的环境最锻炼人的身体,也磨练人的意志,再大的苦难,精神不能垮。
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一名“多管”闲事的工地安全员

王朝文在工地主抓安全,可他有时候也“多管”闲事,有段时间他们住在平顺西坟村,人多闲事就多,有人不注意卫生,大小便随地解决,让房东怨声载道;农户晾晒在外面的衣服不时丢失;饥饿的民工偷摘村民树上的柿子;修渠放炮会震落农户房上的瓦片,或者把猪羊震落流产都会找他处理,他好言好语地道歉后与老百姓交流达成共识,再由他写个证明信,交到总指挥部进行解决。
为了平时和老百姓建立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时可以顺利进行,他想出一个办法,每次改善生活时,特意交代炊事员给房东的老人和孩子舀一碗饭。本来就都吃不饱,又是从民工嘴里掏粮食,他们有的人背后就骂王朝文狗逮耗子----多管闲事。
1960年11月中央发出“百日休整”的指示,要求社员半天劳动半天休息,取消夜战加班,红旗渠指挥部也做出了相关决定,王朝文和公社的几个连长做善后工作,在大批民工走后的第二天才从河口出发回家,那天早晨他们几个破例敞开肚皮吃了顿饱饭。
谁知道就因为这顿饱饭,走出没多远,平时身体就不太好的刘家街连的连长刘启红开始上吐下泻,只能就近到任村镇就医,王朝文主动留下来陪刘启红,并把刘启红背到急诊室,医生诊断是急性肠梗阻,幸亏送来的及时,必须立即动手术。
可他也是因为修红旗渠才来到了这里,刘启红更是在这里无亲无故,他二话没说又赶忙挂号取药并在手术单上签字,做完手术又陪了刘启红一晚上,直到刘家街来人后才离开。因为给刘启红看病把身上仅有的十几块钱花光了,只能徒步走了几个小时回家。
类似这样的闲事,王朝文管了不少,有的人感谢他,有的人骂他,可他都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从朝鲜战场走出来的军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需要怎样去践行自己的承诺和信念。
三年时间,苦干加巧干,红旗渠总干渠逐渐完工,修渠的大部队也在陆续撤离,王朝文也接到了返程的指令。临走前,他顺着渠岸默默地走着,这3250米,一天不知道跑多少趟,蒙着眼睛也能当坦途的地方就要别离了,他摸着一块块石头,觉得心里空空的,仿佛心里有一块地方被割舍掉了,这里不仅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更留下了最亲工友们的生命,这些石头就是他们的灵魂,会永远垒砌在心中,想到这里,王朝文又觉得心里装的满满的。
采访过程中,老人拿出的几件东西同样让我感动,一张1953年的林县征集办公室的表扬通告,那年他17岁,兵役改革后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1955年同意他参军的河南省林县人民政府令;两张分别是他18岁、19岁站岗执勤时在朝鲜战场上拍的照片,照片里的他英气勃勃,帽子上的五角星红得耀眼,相信这定是他另一段精彩的青春。
老人退休后经常去当年红旗渠上发生大事故的地方走走看看,回忆一下牺牲了的工友,祭奠他们曾经的青春,也去看望还健在的修渠工友,一起回忆修渠岁月里发生的人和事,修渠时的那一股劲还牵着他们的心肺,他们也时常陷入当时舍生忘死的奋斗时代。他们这一茬修渠人虽然从青壮年走到了暮年,可他们的精神却青春永驻代代相传!
采访结束的回家途中,我脑海里忽而是战场上嘹亮的冲锋号声,忽而是红旗渠工地上隆隆的炮声,一个年轻的背影疾步穿插在其中,我的思绪神奇地和这些场景重叠在一起。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的吃水吃饭问题,更诞生了滋养林县人民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红旗渠精神,作家焦述在《红旗渠的基石》里写道:八百里太行山蕴藏着纯良的基因,三千里红旗渠涌动着圣洁的心灵。
谁虚度年华,谁的青春就会褪色,“把青春献给祖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把最珍贵的生命彻彻底底地融入祖国的山川河流与血脉!

——  The  End——

郭莉花    芝兰园签约作者

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金融机构任职,文章散见《河南文学》《安阳日报》《安阳晚报》《红旗渠》《河南农村金融》《农村金融》《金融作协》《新安江》《芝兰园》《江山文学》等报刊网站。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红旗渠精神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 ...

  • 《你的成就》| 震撼演讲:三问红旗渠

    周恩来总理称这是新中国一大奇迹,外媒甚至评价: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出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

  • 红旗渠精神【吕保东】

    红旗渠精神之我理解   作为林县人,我总会给外地的朋友讲红旗渠.其实,每个林县人只要讲起红旗渠,都会讲半天不停嘴.没有现地化的机械.没有高精密的测量仪器,没有炸药,全凭手工一锤一撬炸开1250个山头- ...

  • 【杨蕊专栏】《红旗渠游记》

    <红旗渠游记> 作者:杨蕊 姚村领之航学生 辅导老师:刘晋平 暑假里的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蓝蓝的天空像一匹柔美的绸缎,我们的心情也像天空一样格外晴朗.盼望已久的户外拓展课终于来到了, ...

  • 再读红旗渠:那不只是一条引水的渠

    大河报记者 高志强 通讯员 高晓锋 阅读提示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去红旗渠.掐指算来,这些年加起来至少也有十几次,只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自始至终我心里明白:每个奔红旗渠去的人 ...

  • 杨贵:红旗渠修不成,我从太行山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而在这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还专门携带了十部关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纪录片. 在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 ...

  • 【好看短小说】郭莉花丨损友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损友 □ 郭莉花  /  文 老王和老吴是对头,反贴门神不对脸儿. 其实不仅仅是对头,还是儿女亲家. 在他俩还是小王和小吴的时候,一起光屁股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辍学,一起出工. ...

  • 郭莉花/我是爸爸的瘫儿(小说)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我是爸爸的瘫儿 郭莉花 从我懂事起,我就从不避讳我是一个瘸子,不,准确说是个瘫子. 瘫子与瘫子还不同,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的,这对于正常人来说不管先天还是后 ...

  • 【小小说】郭莉花/白皮壶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郭莉花 老白嗜酒. 喝酒和吃饭一样平常,只要有机会就逮两口儿.一天三顿饭必有酒,哪怕喝稀饭也得有酒.就因为好喝几口,啥酒都往肚里装,有人就送他一 ...

  • 郭莉花:爱情攻略之一:釜底抽薪(小说)

    作者简介:郭莉花,笔名:茉莉花香.河南省林州市人.工作之余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感悟生命的美好,分享快乐给大家. 郭莉花 作品 爱情攻略之一:釜底抽薪 刘伟师范毕业分配到了镇上的中学,一米七 ...

  • 郭莉花:我与雪的相约(散文)

    作者简介:郭莉花,笔名:茉莉花香.河南省林州市人.工作之余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感悟生命的美好,分享快乐给大家.  郭莉花 作品 我与雪的相约 2016年的初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下了半夜,迈过 ...

  • 【小小说】郭莉花/老米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 ...

  • 【“祖国颂”征文比赛:105号作品】献给祖国的礼物||陈梦怡

    献给祖国的礼物      徐闻县大水桥农场小学 六(1)班  陈梦怡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是我的祖国母亲--中国.70年坎坷不平,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忘不了,她曾经经历的千 ...

  • 由一兵 | 爱一业,终一生,誓把青春献给党——记退休教师王成恕

    王成恕先生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由一兵 他有42年教龄,在岗时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一心扑在事业上:退休后热心公益,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利他人.爱一业,终一生,不负年华.   1 ...

  • 合诵 | 《最美青春献给祖国》

    月下听花语 文中赏雅音 最美青春献给祖国 --写给新时代的大学生 作者|李广鑫 朗诵| 平凡 红莉 张超 李芳 李更平 今天,我怀着时代梦想升入理想大学 今天,我立下报国之志建设美丽山河 今天,我要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