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馆‖老蔡的菜园子:宋朝高考阅卷因糊名而受益的状元
编辑絮语
“文史馆”是《毛白菜》微刊的一个特设专栏。我们首先将特聘作家蔡军先生(笔名:老蔡的菜园子)主持。作者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让读者在历史的冷幽默中欲罢不能......
微信圈流传个段子,高考为什么要放在6月7号、8号两天?概因“6、7、8”取其谐音是“录取吧”。无独有偶,兄弟的家乡人就把“6”读作“陆”。比起当年七月流火酷暑难当时,考生既要与天斗,还要与命运比拼的两难境地,现在的做法显然要人性的多。当前高考阅卷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高考阅卷高度保密,目的当然是为了公平公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为了体现阅卷时的公平公正,古代科举考试许多已被证明的卓有成效的做法被延续了下来,不过经过了改头换面而已,比如“糊名法”,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用纸裱糊起来,不至于让阅卷人厚此薄彼,现在的通常做法是用订书机装订起来,判完卷后再拆封记名,大抵异曲同工。
宋代的科举考试一般在春天举行,同年举行殿试,甄选出一甲一、二、三名,为了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宋代完善了许多制度,比如“锁院”“弥封(即糊名法)”“誊录”“别试”等更为严密而繁琐的考试制度。
“锁院”针对的是拉关系、走后门,禁绝请托之风。一旦决定哪位官员担任考官,即将其封闭隔离起来。这招现在还在用,比如学术答辩,职称评定,更广泛的应用在面试程序上,现在的高考虽然用的少,是因为考生众多,考场不确定,如遇到应该回避的却未回避,这就属于高考中的重大失误了,是要承担责任的,不过现代考场用于保证公平公正监考的高科技手段比较多,“锁院”制度显然已经过时。
即使是在宋朝,“锁院”制度虽然完备严密,仍然有空可钻,大名鼎鼎的苏轼就干过泄密这样的不靠谱事情,苏大才子为了成全苏门弟子李廌,泄露了考题,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廌这天头脑一短路,出门了,结果放在书桌上的考题被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持章援发现了,这俩小子不地道,吃独食,两人双双中举,其中章援还中了状元,而李廌却名落孙山,后来知道原委后的李廌一个劲儿的老括自己大耳光,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命不好。
“誊录”则是为了防止考官以字识人,或者考生试卷上预留记号,与考官暗通款曲,宋朝专门有负责再抄一遍考生试卷的胥吏。这个制度后来渐渐流于形式,因为考卷量太大了,负责抄写的人累得吐血。现在的高考有严格的规定,凡是试卷上有污渍或者记号的要么扣分要么取消评卷资格,再加上现在主观性试题减少,客观性试题加大,“誊录”这种简单低级的制度已被时代所淘汰。
“别试”制度针对的是权贵子弟,专门设置考官,现在高考制度已经不用了,讲究的是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若说“别试”制度现代版的改头换面,大概应算名校的自主招生了,自出考题,自行录取,不过考生仍然要经过高考,只是机会大大的增多了,这是高考制度的进步之举。
咱们接着说古代“高考”保留至今的“糊名法”,宋代的科举制度“糊名法”,首创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7年,史载“大中祥符初,严贡举糊名法。”宋代“糊名”更为严密,不仅要把考生姓名,籍贯糊住,还要密封起考官所定等第,目的就是防止考生考官作弊,保证科举考试的相对客观公正性。
有意思的是“糊名法”还真成为了宋代一名考生的救命稻草,此人不仅受益于“糊名法”,而且还一步登天,成为了令人欣羡的新科状元,如果不是因为“糊名法”,这位老兄很可能榜上无名,早被人判处了死刑,今生无缘踏入仕途了。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这则故事。这名颇具传奇色彩的考生叫做郑獬,字毅夫,这个郑獬很狂,自视甚高,他于宋仁宗皇祐年间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在国子监中成绩排名第五,这个名次已经相当了不得了,可是郑獬不满意,岂止不满意,简直算是相当的失败,他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怀疑人生,更加怀疑考官对他不公,郑獬两个鼻孔朝天,不仅牢骚满腹,而且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被官场潜规则给黑了。
按照惯例,录取的考生要向主考官谢恩,这叫谢坐师,拜码头,不管怎么样,你终究是被录取了,可是心高气傲的郑獬不这么想,他夹枪带棒劈头盖脸的将满腹牢骚诉于笔端,他在给恩师考官的信中写道“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够狂吧?把自己比做李广、杜牧,经天纬地、文武双全之人,这意思是,老师啊,你也太没眼光了,我怎么能屈居第五?
不仅如此,郑獬还有更伤人的话,他接着写道“骐骥已老,甘弩马以先之;臣鳌不灵,因顽石之在上。”把老师比作老去的劣马,挡路的顽石,而把自己比作怀才不遇的千里良驹,满腹学问的巨鳌。他的坐师,录取他的考官看到这里时,气得吐血,暴跳如雷,咬牙切齿的发誓要他好看,NN的个熊,不是还有廷试吗?小子唉,等着瞧好吧。
冤家路窄,郑獬殿试时,担任主官负责阅卷的恰好正是这位被他调戏怒骂过的老师,这位考官暗自窃喜,总算犯在我手上了,我一定要让你位居末座,滚犊子走人。这位老先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反复在席卷中挑选斟酌,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终于找到了一张文笔酷似郑獬的考卷,毫不犹豫的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叉,将其淘汰掉。
歹人有好命,傻人有傻福。阴差阳错的是,当这名考官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糊名”的试卷抄录考生姓名时,主考官傻眼了,原来被淘汰的试卷根本就不是郑獬的,而此时的郑獬却高中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我K,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此时的郑獬春风得意,屁颠屁颠喝小酒去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命运差点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是”高考”制度的“糊名法”让他因祸得福。
宋史载,郑獬确实是皇祐五年状元及第,后担任皇帝身边秘书,因与王安石搞不好关系,被老王一脚踢下去了,郑獬在地方任上时,不遗余力抵制王安石新法,尤其是尽散青苗等法,不为朝廷所看重,后引疾辞退,年过半百就离世了。
郑獬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一个好的制度有多重要,不管你才高八斗也好,牛气冲天也好,你要是犯了忌讳,躺倒都不知道怎样中枪的。好在现在的高考制度越来越趋于完备,也越来越科学,唯才是举才成为可能。现阶段内,还没有可能找到一条比高考更能体现出公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的途径,高考因而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
祝愿天下学子们都能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心想事成,鲤鱼跃龙门,成为国之栋梁。当然也希望阅卷的老师们能够出于公心,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
老蔡的菜园子,本名蔡军,70后,秦人,公务员,文史爱好者,网络知名写手,新浪文化名博博主,唐宋野史百科签约行家。业余喜欢读书、运动,信奉梁宗岱先生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出版多部文集《野史更疯狂》《吹皱一池春水》《一个人的天堂》《如歌的行板》等,其中《野史更疯狂》是首部历史类通俗文学畅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