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里两处剧情,藏着明朝灭亡的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熟悉的旋律声中,一众江湖豪杰对酒高歌,行侠四方,武林争斗与儿女情长,在这一刻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金庸笔下的《笑傲江湖》。

不过,《笑傲江湖》的人气虽高,可书中的故事年代却十分模糊,读者们只能根据书中人物的衣食住行、“用银会钞”,以及“总督”、“巡按”、“参将”等等称呼,推测出《笑傲江湖》或发生在明清时代。

正因如此,诸多影视剧在拍摄《笑傲江湖》时,往往将《笑傲江湖》的时代背景设置为明代。倘若《笑傲江湖》果真发生在明代,那么我们用历史眼光来看这部剧,就会发现剧中的两个细节里,悄然藏着明朝灭亡的原因。

一、巡按是个什么官?

《笑傲江湖》里揭示王朝兴衰的第一个细节,发生在各大主角还没来得及抢戏份的第二章里。

根据书中描述,当时林平之生平第一次杀人后,手下尚自在替林平之出头,大喊得罪了自家少镖头死有余辜,谁知对方还没怎么表示,一旁的林平之看到满地鲜血先吓了个半死,哆哆嗦嗦地问身边的史镖头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史镖头暗自心想:“江湖斗殴杀人,是所难免,但平日里大家杀的都是黑道人物,可少镖头这次所杀显然不是盗贼。如此一来,别说镖局子的小少爷,就算总督、巡按的公子杀了人,一样难以轻易了结”。

说来史镖头的话虽是替林平之打算,却实在有些让人捉摸不透。按说总督是一方大员,权势熏天,史镖头觉得高高在上倒也情有可原,可这“巡按”是何方神圣?为何在史镖头心中,“巡按”俨然也是惹不得的存在呢?

其实,史镖头的想法放在明朝的历史上并没有问题。因为明代的巡按御史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其组织之严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历代罕见,确实是个让人惹不起的存在。

据史料记载,明代共设13道巡按御史,全部由皇帝亲自指派,这些巡按御史作为皇帝的代言人,分赴各地巡视,其中正七品的巡按还有“便宜行事”之权,可以在“照刷文卷”、“审录罪囚”、“稽查庶政”、“考察升黜”中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

乍看之下,巡按御史似乎是正义的化身,专门监督天下不平之事。不过,若是从明朝历史来看,仅有明朝初期的巡按御史可以说是刚正不阿,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巡按御史的角色就完全变了味。

比如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时,就把藩王们侵占土地的劣迹查了个底掉,而后又让这些位高权重的王爷们,乖乖将土地全部还给百姓,一时轰动朝野。

百官震惊之余,小小的巡按御史们不过轻轻地挥一挥手,带着“事了拂衣去”的从容,继续投身到下一场战斗中,弄得明王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朝野民间处处都是巡按御史的传说。

种种传说中,既有天顺年间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让浙江官场为之一清的壮举,也有北京保卫战中的大英雄于谦,巡按山西时平反三十多起冤案,拯救数百名冤囚的悲悯。

一桩桩成绩让巡按御史的名声大噪,以致许多贪官听说巡按御史即将到自己的辖区巡查时,便自觉地挂印辞官回家卖红薯,明朝江山呈现出一番“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的盛况。

令人遗憾的是,明朝初期宛如官场中一股清流的巡按御史,到了晚明时代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腐化堕落。比如万历年间,“代天巡狩”的巡按御史们,早已没了明初的低调,而是选择“骑大马,衣锦绣”,到了巡按的地方就一通敲诈勒索,将地方官员当成人肉提款机。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魏忠贤的“儿子”崔呈秀。当初他负责巡按江淮时,将自己一路上抓到的犯人全部明码标价,只要钱给到位,想让他放谁便放谁。

待到崇祯年间,巡按御史堕落的更加严重,每次巡按御史们出差,地方官员都要花掉一笔不菲的接待费,而这些费用随后都会被转嫁到百姓身上,以致兵部尚书梁廷栋一度怒斥道:“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的差旅费高达上百万,都快赶上辽东的军费了。

二、怎样才能当参将?

巡按御史迅速腐化堕落之际,明朝灭亡的第二个隐患也在《笑傲江湖》中崭露头角,这便是小说第七章中,刘正风金盆洗手时的奇怪一幕。

金盆洗手前,江湖豪杰都认为刘正风是衡山派大佬,哪知待到金盆洗手的仪式现场,素来与江湖井水不犯河水的朝中武官们却赶来赴会,还当场封了刘正风一个参将,让现场的吃瓜群众们大呼不可思议。

要说参将这个职位,在《笑傲江湖》中也算是个熟面孔了。在小说后续的故事里,令狐冲半路截道冒充军官,截的也是个参将。

那么,频频在《笑傲江湖》里露面的参将,在明代的军事体系中到底是个什么职位呢?

15世纪时,明朝首设参将这一官制,主要作为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位次于总兵与副总兵,大概相当于朝中的三品大员。

无可替代的位置代表了选拔参将时的高标准严要求,最初人们想在明朝当参将,不但要武艺了得,还必须忠诚度极高。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明代选拔参将的标准这么严格,刘正风这个江湖大佬,是怎么通过选拔成为参将的呢?

其实,社会人刘正风能成为参将,本身就说明那时候明朝的人力资源出现了大问题,参将一职不再是能者居之,而是富者居之。但凡家里有矿,捐个参将根本不叫事儿。

买卖参将不过是官场上卖官鬻爵的冰山一角。明朝中晚期,各种官职都被明码标价公开买卖。比如任职兵部费用为1000两,任职礼部费用2000两,若是部郎外转道员,则根据地区富裕程度差异化收费,有些好地方的费用高达5000两。

或许是乌纱帽的标价实在太高,曾有位不按规矩出牌的官员,买官的时候跑去砍价,原本5000两的官位,他只肯付3000两银子,结果最终只得到了一个知府的职位。

要说那位官员错就错在买了个文官,若是买个武将的职位,那价格就便宜得多了。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锦衣卫的职位不过二三十两银子,常有市井无赖出钱买官,摇身一变就能靠着锦衣卫的身份敲诈勒索,横行乡里。

这番卖官鬻爵的潮流,到了明朝灭亡前夜发展成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然兵临城下,可不少农民军派到城里的密探,居然还在向农民军推销朝廷官职,以致于大明还没灭亡,各级武将官职已被农民军抢购一空。

这番抢购狂潮,真是比姜昆相声《着急》中的市民老急抢购花生油与黄酱还积极,而刘正风在明朝抢购官职的大背景下,能够顺利拿到参将职位,似乎也并不奇怪。

只不过,王朝到了这地步,买来的参将能做多久,还真是个值得人们思考的事。

参考资料:赵克生,许文继《一本书读懂明朝》、王世华《明代的巡按御史》、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史》、《明实录》、齐晓静《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李熊《明代巡按御史》

南诏国的崛起——因为傲慢而引发的血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