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中年九个秃:习惯性焦虑的背后,是内在深深的恐惧
专家认为,脱发的普遍化和年轻化趋势,和现代人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过大有关。而焦虑,便是其中最普遍的一个困扰。
焦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的常态。好像无论做什么,都很难走出这个情绪旋涡。
于是,也有了不久前被疯狂转发的段子:没有工作时我会焦虑,有了工作我还会焦虑;不生孩子会焦虑,生了孩子还是焦虑……
高焦虑,已成为常态?
35岁的影子,就是一个深受焦虑情绪折磨的人。
她的症状很典型——焦虑到失眠,胃疼,脱发严重。几乎把所有的知名医院都跑了个遍,所有的器质性疾病都已经排除,最后,来求助心理咨询。
影子是名校毕业,资深名企工作经历,收入不菲。老公宽容体贴,一起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然而这些仍然阻挡不了她的焦虑:
口腔溃疡,怀疑自己得了口腔癌,跑医院查好几次,觉得自己和家人会生大病,买很贵的重疾险;
走在路上,经常觉得自己会碰到车祸,然后又为自己这种念头感到不安和恐惧;
看着网上那些出轨的案例,她也感到恐慌,怕自己遭遇背叛……
久而久之,她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了,大部分时候浑身紧绷,患得患失。
适度焦虑有助于我们认清自身状态,抱持警惕和刺激,对人保护自我、自我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比如,夜已深,稿件还没有写完;后天要考试,还没复习,感到焦虑,这些都是属于现实性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某种程度上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但对还未发生的风险或者结果产生过度忧虑甚至是幻想,从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就属于高焦虑了。
高焦虑,正在和抑郁一样,成为困扰不少人的重要精神问题。
高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焦虑通常指向未来,心理学上认为,高焦虑的背后通常藏着深重的恐惧。恐惧“不确定性”,恐惧自己不能承担结果。
与父辈相比,我们拥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但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而这种不确定性和需要承担的更多的风险,也加重了我们的焦虑。
这种焦虑和恐惧,会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方说,有些人担忧自己患大病去世,异常焦虑,不断去确认病症,甚至患上疑病症。
人们想要长命百岁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如果我们把过多精力投在“还未出现”的可能上,我们就忽略了当下的意义。或许,我们更可以做的是积极锻炼身体,维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另一个方面,焦虑也受到我们认知和经历的影响。当个体内心安全感较足,恐惧感低时,焦虑感会较低,反之,焦虑感会较重,觉得自己不能承受。
就拿影子来说,原本生活在一个平顺温馨的家庭,她成绩虽然一般,但是很受家里宠爱。不幸的是,她读初中的时候,她的爸爸忽然发病去世了。
这场变故让妈妈整日陷入伤痛,也让她从骄傲的公主变成了那个被众人漠视的人。虽然她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学,创造了很好的生活条件。
但她内心的安全感并未很好的修复起来,在她的潜意识里,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随时会消失的。
个体焦虑程度为啥差异很大?
尽管焦虑是普遍性的,但不同的人之间,面对同一件事的焦虑程度差异很大。
通常来说,人们焦虑程度的差异和这几个方面有关:
1.早期培育方式差异
童年时期得到父母关爱和支持较多的人,容易对世界形成正向认知。在他们的心中有个声音:“不管发生什么, 总有解决办法。”
有这种感觉支撑的人,比较有安全感,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探寻世界,不会过度夸大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灌之以“这个世界很乱”、“我们完蛋了”等等恐吓信号所浸润,凡事喜欢做负面解读的人,会在内心播种下大量的恐惧种子,造成长大后容易焦虑,整个人紧绷,无法信任他人。
2.个体自我接纳度差异
小满是我见过的自我满意度最高的那种人了。
上司如果批评她ppt没做好,她也不恼,笑嘻嘻地说,“那我水平不够嘛,再说我总要留点空间让领导指导我进步。”领导一听这种话,半点怨气都没有了。
对孩子的教育,她也是一副尽力而随缘的样子。“我不喜欢和人比,每个人都很独特。”
小满无意中说出了关键,我们很多的焦虑并不来自于我们真的做得不够好,而来自于在和别人的比较中,产生了较强的自我评判,而这种评判,会让我们无法理解和接纳自己,从而产生了较强的焦虑感。
3.个体认知和经历差异
我们遭遇的危机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反而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营养。
就像一句老话,“见惯了大风大浪”,当再次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过度焦虑。
当然,也有人遭遇创伤性事件之后,在心底留下阴影,反而更容易焦虑。
高焦虑怎么破?
心理学关于焦虑的破解方法有很多,可以尝试:
1.正念输入法
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做“认知偏差改变训练”。简单来说,就是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多关注生活中那些(可能曾经被你忽略掉的)积极的信息,比如已经拥有的资源、较强的学习能力等等;
同时,遇事选择从积极角度去解读。“哪怕这件事失败了,仍然有其积极意义,我也仍然有办法解决”;
我们也可以尝试每天进行正念冥想、瑜伽、静坐等或者其他喜欢的运动,以放松自己的身心,提高自身的频率,缓解和降低焦虑程度。
2.身心优先法
郝景芳曾经讲述过,她博士毕业之后,为了专业对口,投了一家银行,但是一路面试都不过。自己身心也很受煎熬。
后来她想明白了,因为她在心底并不热爱,转而进入了一家儿童发展基金会工作。因为是自己热爱的工作,她干起来才劲头十足,有所成就。
有的时候,我们低估了身心的智慧。当你内心里并不喜欢一件事,或者已经超出了你身心能承受的程度的时候,我们在身心上就容易生病。我们可以把身心上的疾病视为一种提醒和邀请。
或许,我们需要放弃随大流的人生剧本,转而尊重身心,选择自己能承受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
3.珍视拥有法
我们有时候喜欢焦虑的原因是我们擅长比较,且意识不到已经拥有的东西。你可以尝试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小方法:
每天选3个点赞美自己;每天找3个点感恩。
别轻视这些小小的做法,这是引导我们看见自己已经拥有的,也引导我们更好地爱和支持自己。
4.遵循自然法
不少人有个误区,认为只要是进入健身房运动就可以了。事实上,有条件的话是建议去大自然中运动的。
我们需要晒太阳、与花草树木亲近,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美,在这种沟通中完成无形的能量交换。
当我们沐浴着阳光,脱下鞋子踩在松软的泥土上,闻着撩人的花香的时候,想不放松都很难。
写在最后
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洛梅说过,“勇敢的人,是可以耐受焦虑,并带着焦虑继续前行的人”。
焦虑本身也是一种邀请,TA提醒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内在,去听听我们心底的声音,也邀请我们自己,需要对自己多加赞美和疼爱。
如此可爱的老朋友,我们有什么理由总是想赶他出去呢?
参考文献:
1.《如何理解焦虑背后的意义?》,konw yourself
2.《我们请了6位明星,解答你的人生焦虑 》,作者/ONE·一个
3.《从心理学角度认识焦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