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汗下与禁忌

伤寒悬解卷十四

汗下宜忌五十一章

汗下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以相阴阳之盛衰,审汗下之忌宜,忌汗下者,勿孟浪致误,引贼而入室,宜汗下者,勿迟回失断,养虎以贻患。故六经之外,又有汗下宜忌之篇,未可不求甚解矣。

1 古人治病,更善用法,今人治病,不善用法。总因理论体系不健全,学而不透也。

不可汗十八章

不可汗一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1 脉濡弱者,阳虚之诊,此为肝脾之阳虚,此为内伤里虚,木陷之风,汗出亡阳,离根之躁。此不为太阳外感中风,故不可汗。阳微误汗,则躁不得眠。

2 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反”者是反其常也,平人寸关常盛而尺中常虚,平人寸口常涩而尺中常微,不合其常,是为反也。

寸口常盛,是为之常,而反微者,阳气不足,(微)

寸口常盛,是为之常,而反濡者,阳分之血多虚。(濡)(濡,是血虚濡弱)

关上常盛,迟缓之意,是为之常,而反弱者,阴分之气多虚。(弱)(是血中气虚,也是阴阳俱虚)

寸涩为常,气浮敛降也,涩反在下者,是尺涩为血,血少而不流,故为之反。

  弱在关为土虚,濡在颠(即寸微)为血虚,微在上寸为阳虚,涩在下尺为无血(血寒亡血,亡血中温气之义)寸为阳,尺为阴,一定之理。阳微阴涩之义,此为阳虚之诊。阳气反微,(阳虚血寒)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此是汗出亡阳,阳气离根,故见躁烦(参考太阳篇,桂枝加附子汤之理,少阴篇,汗出亡阳,咽痛之理),涩则无血,厥而且寒,皆是内虚里寒,阴盛之象,阳微不可汗,汗必亡阳,躁不得眠。此观太阳入少阴去路则知。汗出亡阳,必发惊狂,起卧不安,阳气离根而烦燥也(参考太阳,茯苓四逆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证,桂枝甘草龙牡证)。

论;寸口当浮而反微者,阳虚也,关脉迟缓而反弱者,土虚也,尺脉当微(或沉)反涩者,血寒也。寸口阳微,尺中见涩,关必见弱也。阳微阴涩,阳虚之诊。

3 中风者,有太阳外感中风,也有少阴内寒,木陷之风,一定区别。本条提纲,重点是不可汗,此中风汗出者,是少阴内寒,亡阳外脱也,阳气离根,故见燥也,也就是卫阳之虚,中营虚血寒之风。脉濡弱阳微阴涩者,厥而且寒者,皆不可汗。阳微发汗,必亡其阳,阳气离根,则躁不得眠也。

论;内伤里虚之中风,风从何来

  木气为风,木生于水而长于土,阳虚则水寒土湿,生长不遂,木气下陷,郁而生风,风泄其表阳而汗出,阳气外泄而外亡,阳不内根则烦躁,涩则血少而寒,厥且寒者,此是阳微,不可发汗,汗必亡阳,躁不得眠。上焦之阳微,于是表气不固,中风汗出也,此一句话,说明内寒而风动,风泄表阳也。(不为外寒外感)

4 阳虚之脉,不可发汗,汗则亡阳,阳气离根,则躁不得眠。少阴内寒,木陷之风,风泄表阳也,虽是汗出,区别太阳外感病的中风汗出。此属三阴风湿寒之盛也,余称作阴风,太阳外感阳郁之风,余称阳风。本条就是告诫,勿以亡阳汗出为表病而误攻,勿以此少阴内寒亡阳之汗出而为太阳外感中风而发汗。

注;余正是学到此处,悟到少阴内寒之中风,对应太阳外感之中风的区别,也正是从此才能悟得伤寒有五,伤寒与中风之别。中风又有内寒外寒之别,故余称谓之阳风与阴风。(参考不可汗三)。风有贼正,阴风与阳风之别,但皆为内风,而寒有内寒与外寒,故为《伤寒论》

不可汗二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1 脉濡而弱,阳虚之诊,肝脾之阳虚也。阳气不降,则阳上实而下虚,脉微弦者,阳可自复,不可发汗,发汗泄阳,则阳不自还。

2 弱反在关者,土虚,濡反在巅者,寸口阴弱而阳微,土虚木贼,弦应在关,今反在上,则阳气逆升而不降,故微在下,阴分阳虚而生寒,就是阳气不降,阳上实而阴下虚也。下焦虚寒,则意欲得温。总之寸口之弦,尺中之微,悉因中焦之阳虚,虚者不可发汗,汗亡其阳,则寒冷战栗,阳气不能自还也。]

3 关脉濡弱,而微弦者,不可发汗,中气渐复,阳气下降,此能自还。误汗泄阳,则发寒栗,中虚更虚,阳气不降,不能自还。

4 脉与上条同,见脉濡弱,皆为阳虚之诊。上条阳微濡弱,阴虚寒涩,本条也阳微濡弱,但阴虚见弦,弦与涩之对比,皆是虚脉。上条发汗亡阳必烦燥不得眠;本条发汗,则阳不自还。其能自还者,是濡弱而微弦也,但若误汗,也不能自还。

5 见脉濡弱,则知阳虚,弦为阳减之象,也为阳生之象,俱是阳微之义,皆不可发汗。知寸口阳虚,则尺中也必阳微。中焦阳虚,不能升降交济,故阳实于上而虚于下。652页,濡弱者,软弱招招之义,濡弱则营血虚衰,木气不及之义,濡者,血也,血中无气,血中阳减故脉见濡象。此为内伤,而非外感,故不可发汗。

不可汗三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营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营紧胃中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因时罢,栗栗而战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1 脉濡而紧,是阳虚阴盛之诊。濡则阳虚而卫气微,紧则阴寒而营气虚,卫阳微则中营虚之阴风,则发热而恶寒,发热恶寒者,非太阳中风之表证,而为少阴内寒之紧,里阴外乘之恶寒,闭束阳亡外脱之热,故见发热恶寒也。营紧胃中寒,微作呕吐,胃逆火炎,心生内烦。医见脉之紧,谓此为伤寒浮紧之脉,表有大热不泄,因而解肌发汗,汗出亡阳,阳虚而生烦燥,浊阴上填,则心下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

  脉濡而紧,不知胃中冷,紧寒在关元,言紧寒在关元者,就是肝肾之积阴,结在关元也;关元者,任脉穴,任脉者,诸阴之统任也,少阴厥阴之气,总原于任脉也。不知紧寒在关元,技无所施,以水灌其身,客热因罢,客热者,相火不降,阳浮之热而外脱也,栗栗而战寒,重被而覆之,以逼其汗,汗出而冒巅昏晕,身体动惕而又振摇,木郁风动矣。阳亡气滞,小便为难,肾中之寒气,因冷水发作,下利清谷立见。前之微呕而上逆,今且变为肠滑而下陷。中气颓败,由是颠倒反覆,不得安宁,手足微生厥逆,身则外冷而内烦。是其命在顷刻,速治亦且无医,况迟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也!

2 脉濡而紧之内寒,误以为浮紧之外寒而发汗,则汗出亡阳,心下痞坚。又以冷水灌其热,则阳气外脱而振寒,又重覆被而逼其汗,则厥阳而昏冒。一逆再逆三逆,此命在顷刻,而难救也。

  脉濡而紧者,此是内寒,紧寒在关元也。紧寒在关元,一为寒疝病,二为瘕泄病,此论治关元时,参考用之。

不可汗四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数动者,阳气之盛,微弱者,阴血之虚。汗则阴血愈亡,故便难腹干,胃燥而烦。阴盛者,汗则亡阳,而阳盛者,汗则亡阴,其烦躁之形状,虽甚相象,而其亡阳亡阴之根本,则源委不同也。

1 数动者,阳气之盛,汗则阴血愈亡,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

  微弱者,阴血之虚,汗则阴血愈亡,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

阳虚者,汗则亡阳,阳盛者,汗则亡阴,大便难,腹中干,其烦燥之形状虽甚相象,而其亡阳亡阴之根本,则源委不同也。

2 阳明腑实,是为阳实亡阴,本条是为阴实亡阳。胃燥相同,而亡阳亡阴之根本不同。如同阳实之谵语,阳虚之郑声。

不可汗五

厥逆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逆而脉紧,阴盛里寒,故不可汗。汗则声乱,咽嘶,舌萎,而不能发声。嘶者,音欲绝而不亮,《素问》:弦绝者,其音嘶败。以肺主声,汗泻肺气,故声败也。

1 病在三阴,全是脏寒,更无发汗之理,汗为大逆,故不可汗。

不可汗六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动气在左,肝气之郁。汗泄肝气,则阳气飞升而头上眩晕,风木疏泄而汗出不止,风木摇撼而筋惕肉瞤。

1 动气在左,肝气之郁,此为内伤,而非外寒,无发汗之理,故不可发汗。

不可汗七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即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右,肺气之郁,汗泄肺气,则收敛失政,衄血作渴,心中苦烦。阳虚里寒,故饮即吐水。

1 动气在右,肺气之郁,此为内伤,而非表证,无发汗之理,故不可发汗。

不可汗八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上,风木郁冲而心下动悸也。汗亡肝家温气,则肝气上冲,正在心端也。

1 动气在上,心下悸动,此为内伤,而非表证,汗为大逆,故不可汗。

不可汗九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动气在下,风木振摇而脐下动悸也。此缘水寒木郁,汗之阴旺无汗,而微阳升泄,心中大烦。阴旺湿作,骨节苦痛。阳飞火败,目晕恶寒。土败胃逆,食则反吐,谷不得入也。

1 动气在下者,脐下动悸也,此是内伤,而非表证,故不可汗,汗为大逆,则亡阳败中。

2 318页十六难;脐左动气,肝之动也。脐右动气,肺之动也。脐上动气,心之动也。脐下动气,肾之动也。误汗,更逆更陷,则伤之更伤,动之更动。

不可汗十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逆冷,欲得蜷卧,不得自温。

  咽中闭塞,浊气上填也。汗之中气颓败,不能统血,温气欲绝,故厥逆蜷卧也。

不可汗十一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阳气升泄,汗之亡阳,必额上塌陷,经脉紧急,目晴直视,不能眴转,不得眠睡,由其阳根泄露而不秘藏也。

论;此衄家区别太阳病与阳明病之衄。此当是内伤虚劳,亡血之衄。

不可汗十二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中脘阳虚,温气脱泄,汗之阳气愈亡,故寒栗而振。

1 亡血家在汗,是速求死,此为大忌。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之理,观大枣药解。

不可汗十三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土湿木郁,生气不达,汗之再亡血中温气,风木愈陷,疏泄不藏,必便血也。

1 淋家,病在厥阴,此为内伤,而非表证,故无攻表之理。汗则亡阳,木气郁陷而疏泄,膀胱湿热而闭癃,木不能泄而强泄,则小便血。

不可汗十四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脓血损伤,再以汗伤其血,则筋脉挛缩而病痉。

1 疮者,是营瘀阻其卫热也,瘀热淫蒸,痈腐成疮。此病因在里,而不在表,无攻表之理。

不可汗十五

咽喉干燥,不可发汗

  津液亏也。

不可汗十六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则四肢厥冷。

  阳升气逆,不能摄水,汗之中气愈败,故四肢厥冷。

论;肺痿也是,上虚不能制下水,利亡津液。(参考肺痿干姜甘草汤)

不可汗十七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凡病见咳,则证更剧。咳家多缘水旺土湿,肺气冲逆之故。气不清降,则津液凝结,化生涎沫。咽喉失滋,是以必干。气逆不能化水,故小便不利。此其清阳下陷,心中饥馁,君火不降,又觉烦生。晬时气虚寒战,发作如疟,但无热耳。咳而发汗,阳亡湿动,必蜷卧恶寒,而苦腹满,腹中复觉坚硬也。

不可汗十八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弦者死,命将难全。

  诸厥逆之证,阳气最虚,汗之阳脱阴败,则言乱目眩而死。

1 本章皆无汗理,而出禁汗之忌,这说明古人治病更善用法,如汗吐下泻等,现代人治病,基本不会用,也不敢用,怕治坏不如不治,只能随波遂流。火神派是最接近伤寒病的,其用扶阳温法,都倍受攻击言温燥劫阴,又言附子有毒。今人治病,大背中药本草,见一症则加一药,中医变成了西医处方式用药,无毒无害,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医变成养生的行当。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弱脉

    弱脈(ruò mài).指沉細無力的脈象.脈來細軟而沉,柔弱無力.弱脈見于氣血不足的虛證.<四診抉微>:"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弱脉,极软而 ...

  • 《伤寒悬解》太阳病桂枝汤——禁忌三条

    太阳十六.(桂枝禁忌三条)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 酒客病,因喝酒而得病者,不可用桂枝汤.或一切酒后禁用桂枝汤,得汤则呕. 论:西医的头孢类药物,也有禁酒,头孢配酒,说 ...

  • 《伤寒悬解》卷十四——汗下宜忌与脉法

    汗下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 ...

  • 《伤寒悬解》阳明经腑病之来路与汗下总纲

    来路四章 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1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

  • 《伤寒悬解》卷十四·汗下宜忌 五十一章

    汗下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 ...

  • 《伤寒悬解》太阳伤寒——麻黄汤与鼻衄血,禁忌

    太阳二十三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太阳入阳明去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证.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 ...

  • 《伤寒悬解》——可下九条

    可下九章 可下一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脉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 ...

  • 《伤寒悬解》卷十四——不可汗下条,可汗条与可吐条

    不可汗下四章 不可汗下一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 ...

  • 《伤寒悬解》卷十四——不可下

    不可下十六章 不可下一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1 脉濡弱者,阳虚之诊 ...

  • 《伤寒悬解》调胃承气汤,调阴阳之偏:大承气汤,下阳结之燥屎

    图为葛根 阳明三十二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热在里,则脉沉.胃气壅遏,则肺阻而为喘,气滞而为满.误汗亡津,表阳虚而里热实,久则神气烦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