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施利芬计划”的四功与四过
本文导读:
从“施利芬计划”中剖析出“四功”和“四过”,对我们这些读者有何裨益呢?
世界战争史上鼎鼎大名的“施利芬计划”,最早由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在1904年主持制订完成,后又经过近十年的修改完善,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参加“一战”的预设脚本。令所有后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计划既展示了当时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精细缜密的逻辑思路,又暴露了这个国家孤注一掷的赌徒作风,堪称葬送德国国运的关键手。
在精读徐弃郁博士《脆弱的崛起》后,我觉得分析一下“施利芬计划”很有必要。因为从这个计划本身,我们完全可以归纳出个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受益良多。
作为举德国一国之力制定酝酿而出的预设作战计划,“施利芬计划”能够被长期推崇并最终成为现实,一定有其合理之处。我把这些合理之处暂且总结为“四功”。
第一功:符合国家整体战略判断。早在帝国宰相俾斯麦当政时期,他就针对德国的国运和欧洲大陆的局势做过清醒判断,即“德法仇恨难以消解,法俄结盟必须避免”,而这一判断的最不利局面就是身处德国东西两端的法俄结盟夹击德国,德军必须两线作战。从1880年起,当时执掌陆军的老毛奇元帅就结合俾斯麦的政治判断开始酝酿破解腹背受敌困境的计划。“施利芬计划”就是遵循俾斯麦和老毛奇战略考量的最终产物,自然得到整个国家的支持。
“施利芬计划”战役草图 来自网络
第二功:契合当权者的战术选择。不论是初期奉行复杂外交路线的俾斯麦,还是后来主张咄咄逼人策略的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当权者起码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保持国家快速增长的势头,确立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强者地位。那么无论“文斗”还是“全武行”,德国都避不开英法俄这三个最具威胁的对手,而法国始终都是德国战略选择第一个慑服的对手,打败了陆军实力强大且工商业发达的法国,则落后的俄国孤掌难鸣,孤悬海外的英国必然退缩。回头再看“施利芬计划”,首要目标就是法国。
第三功:结合德国的综合实力。如果说俾斯麦和老毛奇酝酿的只是草案和设想,那么继任总参谋长的施利芬元帅则将之变成了具备可操作性的“使用手册”。整个计划不仅充分考虑到德国工业尤其是军工业的产能,把德国陆军自普鲁士时代就形成的强大战斗力设计到发挥极限,同时结合德国先进的国内铁路网强调德军的强大机动能力,提出“先击溃法国、再回过头来击溃俄国”的大胆设想。应当说,看看自拿破仑时代之后鲜有败绩的德军实力,这个计划不能算是痴心妄想,还是有很大胜算的。
第四功:施利芬本人的口碑和实力。施利芬元帅不单是典型的普鲁士军人,依靠坚韧品质从低阶军官步步高升成为高级将领,深受威廉二世的信任,而且还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学者,在历史、军事领域著作颇丰。伴随他主持制定出“施利芬计划”并逐年完善细化的全过程,他也在不断发表论文反复验证宣讲自身思路的正确性,使当时国内没有人能对计划提出有力的质疑。而他的继任者小毛奇元帅(老毛奇的侄子)更是对此笃信至深,截至战前一直都在继续完善修正,最终使这个计划成为德军无可替代的唯一“行动指南”。
施利芬元帅与“施利芬计划” 来自网络
但是,仅仅有此“四功”,还不足以全面客观地看待“施利芬计划”本身。在“四功”的对立面还站着同样赫赫的“四过”。也正是因为这无法调和修正的“四过”,才使认真贯彻“施利芬”计划的德军从一开战就陷入泥潭,然后只能脱离“剧本”即兴表演,最终战败。
第一过:战略判断的失误。如果说两线作战只是俾斯麦设想的最差境遇,那么到了施利芬任内,法俄结盟和必然的两线作战已经由于德国的简单粗暴外交变成了事实,庞大详实的“施利芬计划”俨然救命稻草一样重要。再加上“计划赶不上变化”,施利芬在计划中设定的德国强大军力因为同时期德国与英国连年开展“造舰竞赛”争夺海上霸权受到严重削弱,造成计划中设定的军力远远达不到设定规模,逼得后来的小毛奇不断调整力量配比。在“一战”爆发前夜,“施利芬计划”最初设想用于包抄围歼法军的部队已经被小毛奇大幅削减。
“一战”德军油画 来自网络
第二过:战术判断的误区。最初俾斯麦和老毛奇设定的思路,是通过德军击败法军主力取得战场主动权,再逼迫法国让步。伴随老毛奇去世、俾斯麦“下岗”,施利芬时期的德军已经完全将政治外交与军事割裂,只谋求战果。而在当时国内喧嚣一时的舆论场裹挟下,“施利芬计划”的目标不再是击败法国,而企望通过一场100万人的右翼大迂回一举围歼法军主力,把法国彻底打垮。这种轻视敌人妄想“毕其功于一役”的赌徒思维,已经屏蔽了一切突发状况,为将来埋下败笔。而改写“一战”历史,把德军拖入阵地战泥潭的“第一次马恩河会战”,果然就给了德军迎头一击。
第三过:忽视对手的实力。在“施利芬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固然结合了德国雄厚的国力,但却忽视了对手英法俄的实力增长。一举击溃法国的构想建立在德军毛瑟步枪、马克沁机枪和克虏伯大炮的自信上,但法国作为工业强国同样拥有75毫米速射炮这样的利器,又岂能一战屈服?计划中“先击溃法国、再回头击溃俄国”的关键,取决于德军将领对俄国落后国力和动员速度慢的鄙视,所以才敢于把95%的陆军一举用在法国前线,只留少数后备部队监视俄军。但历史证明德军低估了对手,俄军在陷入苦战的法军的请求下毅然提前行动攻入了东普鲁士,逼迫小毛奇不得不调派军队提前回头救援东线。所以,早在1914年10月,东线德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坦仑堡会战”胜利,却又同时预示着“施利芬计划”的完全破产。
“一战”法军油画 来自网络
第四过:施利芬本人的狭隘。作为计划的主持制定者,施利芬元帅是个典型缺乏政治头脑,专注军事领域的“专才”,这使得整个计划只看战绩丝毫不顾政治后果。动用5个集团军上百万人包抄法军,意味着必须破坏比利时中立,但施利芬和小毛奇连招呼都不跟外交部打,直接上手,这导致对比利时担负承诺的英国只能第一时间宣战加入法俄阵营。施利芬本人的“学究”作风,又导致他从不考虑法军的实力增长,只注重歼灭战的成败,希望一战使法国屈服。而作为高级将领,又怎能一厢情愿指望一个大国只打一仗就彻底放弃抵抗呢?
有了这“四过”,即便“施利芬计划”事实上成了此后世界军事学无法绕开的惊世之作,即便整个计划详实细致,连运送150万军队和装备给养的列车时刻表精确到了分钟,也依然无法改变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并灰飞烟灭的命运。
从“施利芬计划”中剖析出“四功”和“四过”,对我们这些读者有何裨益呢?当然有。我们犯不着制定什么战争计划,但却少不了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事业规划。无论一生走向还是一事运作,我们都是可以从功过中得到警醒和提示。
第一,善于做理性的趋势判断。趋势是不断流动变化的,对趋势的判断和自己的应对自然也要变化,万不可走极端认死理儿。
第二,目标不宜贪大求全。目标太多或者欲望太大,动作一定变形。不妨凡事稳扎稳打,不求一战扬名但求水滴石穿。
“一战”德军炮兵阵地 来自网络
第三,凡事不可轻敌。世界复杂生活也复杂,你在进步人家也在进步,如果总把别人当傻子,那么自己无疑也就成了笑柄。
第四,知识体系必须广博。互联网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万物互联阶段,我们难道还能局限于知识短板割裂地看问题吗?如此,开眼看世界、学会触类旁通,方为个人进步的要义。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