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个小时在儿科排队,不如花五分钟看完这篇文章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陈振斌中医主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方药师从陕西渭南名老中医孙曼之先生,用药以轻灵见长,传承孙曼之老师注重气机升降,善用风药之衣钵,多于寥寥数味中力起沉疴。并糅合郭志辰老师空间医学的“清除污染,公转畅通”之学术思想,常常于平淡中显神奇。
孩子反复发热、咳喘,特别是夜半子时的反复发热、咳喘,更是让做父母的倍感揪心、备受折磨。全国各地医院的儿科住院病房到处都是人满为患。家长们带着孩子奔走于儿童医院及其他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生常常忙于抽血化验、拍摄胸片等相关检查,然后就是给孩子反复的静脉输液或大量的口服西药,孩子痛苦哭闹,家长焦燥不安。
如今孩子是一家子的心肝宝贝,是全家重点关注对象。孩子健康活泼,是全家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家长越是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越是容易出现问题。
年轻的父母时常感叹: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弱不禁风容易感冒?这个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很多家长最为纠结、最头痛的问题。如果能够真正明白了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真正病机,能够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绿色方法治疗,很多孩子可以避免遭受抗生素和激素的戗伐,真的是功莫大焉!有感于此笔者特书此文。
拿小儿扁桃体炎这个疾病来说,中医称之为“乳蛾”。多反复发作,久则导致扁桃体腺样肥大或者是慢性扁桃体炎的形成。
扁桃体在人体的咽喉部,而咽喉部是肺胃的门户,通俗的讲扁桃体就象是小区门口的保安,它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它的病变主要还是人体感受外邪以及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肺、胃的问题。
导致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体质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均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大部分婴幼儿刚进入断奶期,自身调节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刚刚踏入学前班的校门,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都处在调整阶段,此时正是自身抵抗力最薄弱的时候,所以此时是最容易发病的时期。
2、衣着
长期以来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都是生怕冻着,所以气候稍微有点变化就马上添加衣物,过分的保暖。因为“肺为娇脏”最容易受邪,加之小儿本为纯阳之体,过分保暖使得体内的郁热来不及发散,最终导致造成肺热壅盛,长期热郁在肺,如果稍微感受外界的风寒邪气,导致腠理毛孔闭塞。
肺热长期郁滞本来还可以从皮肤散热,当毛孔腠理因外邪而闭塞不能宣通的时候,郁热只能走咽喉这个唯一的通路了,由此扁桃体炎就产生了。
这个时候,当务之急不是去清热解毒,而是应该把通路打开,让热邪有一定的出路,在解表开窍的同时适当加一点宣泄肺热的药物,孩子症状就会马上得到痊愈。
3、饮食
家长随意或过多给小儿进食各种食物及补品。小儿稚阴稚阳,食、疗皆宜清淡,且应循序渐进,温补之品常致燥热内生,腻补之品则有碍脾胃,补益太过,过犹不及。常致小儿消化不良,导致胃肠积滞,积滞日久郁而化热,甚则带来其他如性早熟等副作用。
另外,就是任由孩子大量进食生冷食物、饮料及反季节食品。这些寒凉或者反季节的食品戗伐脾胃,损伤胃阳,造成胃中留有寒饮,稍有不慎外邪即可引动胃中伏饮,出现外寒内饮的咳喘证。这些情况虽然是不同的病因但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就是扁桃体炎的发生。
4、错误的治疗
如果是郁热导致的扁桃体炎,大量苦寒泄热的药物,同样可以把扁桃体炎控制,但是这是一种压制、对抗的结果,如果通路没有打通,内热只是暂时的消退,时机成熟了,它还会再次复燃,这就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根本原因,以至于临床上有一种孩子被定名为“复感儿”。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也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和父母最头痛的问题。而且这类孩子在不正确的反复治疗中,由于长期应用无论是西药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还是大量苦寒药物的所谓中医治疗下,都会是朝着一种情况发展,那就是阳气越来越虚,内热越来越重。这类孩子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容易感冒、经常咽痛、口唇特别红、大便头干、手心、脚心汗多、有些还会出现晚上盗汗比较重的情况。
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后,过分依赖西医输液疗法治疗,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国人早已习惯热衷于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等常规治疗。认为西医西药的雾化吸入、输液、灌肠等治疗方法快捷而速效,这些治疗方法俨然已成为儿科治疗的一大法宝。殊不知就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治疗理念导致了目前儿童体质越来越差,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令人堪忧!
特别是不加辨证长期大量的应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其导致的后果是过分的攻伐,扼杀了小儿的阳气,久而久之会出现一组矛盾的症状,阳虚与肺热并存。大量的输液及抗生素应用导致的后果是损伤里阳,以至于不能温化寒饮,出现小儿嗓子里老是有痰,出现痰喘鸣的症状,其实这是中医经典书籍《金匮要略》所谓的“寒饮”。因为体质没有改善而单纯的输液应用抗生素,虽然暂时的缓解了肺热的症状但是其结果最终导致的是阳虚留饮体质的形成,以至于导致上呼吸道感染遂愈遂发,愈演愈烈,反复不愈。
目前不仅是西医在这样治疗,一大部分的中医何尝也不是如此呢?一看到血象高或者是化验值超标,就会用大量的苦寒类中药堆砌成一个所谓的中药处方,还美其名曰: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而且还经常是中西医结合。一个小儿扁桃体炎动辄就数十味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药物,这与西医的抗生素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在与疾病对抗,想办法除恶务尽。说实话这是目前中医现状的一种悲哀。这是因为中医缺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结果。
总之,造成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养儿育儿的很多误区及不规范的中西医治疗所造成的,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在《幼科新书》中曾讲到: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育儿真经!
不过这些早已经被时尚的现代人弃如蔽履。经常给宝宝穿着过多,使宝宝稍一活动,便浑身出汗不止,比别的宝宝更易着凉;冬季出外活动少,使宝宝对寒冷及气温的适应能力差,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耐风寒,一遇气温变化,或遇他人感冒便一染即病,病后又容易反复复发;宝宝感冒后,医生用药不当,过多地服用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等药物,结果导致宝宝身体正气被耗损,抵抗力下降,由此而引起反反复复地感冒。
所以常让孩子保持三分的饥饿感,会增加孩子的食欲,让孩子有足够的胃气。常让孩子保持几分的寒意,会更加激发孩子的阳气,让孩子充满勃勃生机!
中医辨证治疗: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可以根据患儿的症状进行判断。
急性期
1.属于寒包火的症状如下:无汗,发热、干咳少痰,咽部红肿,咽痛,口唇深红,大便干结等,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2.属于外寒内饮的,症状如下:流清涕,咳喘、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应用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3.属于食积不化的,多由于饮食不节所致,大致症状如下:发热、咳喘、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恶心呕吐等,应用小儿保和丸加减治疗。
保和丸
组成 :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功用:消食,导滞,和胃
缓解期
所谓的“复感儿”大多具有一些典型的体征如:纳差、厌食、面色多恍白或者青黄、口唇深红,大便干结等脾虚不运及肺热的体征,多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脾虚导致土不生金,肺气不固。肺气不固易致外感,外感后再大量的口服或者静脉给予苦寒类的西药或者中药,影响脾胃的运化,就会更加加重脾虚的形成。所以缓解期的治疗多从运化中焦脾胃入手,如应用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等方剂加减。
外治法
药物外治部分
方1:香豉3克,葱白头3根
用法:将香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2味混合,加入滚开水少许调和,敷贴于劳宫穴。
按语:此方实源于《肘后方》葱豉汤,系内服之方,后世改为贴敷剂,同样能疏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手心劳宫穴临床常作为治疗上焦疾病的辅助穴位。[《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14-17 ]
方2:薄荷32克,大黄、当归、赤芍、甘草各15克,炒僵蚕6克
用法:将药用麻油熬,黄丹加六一散收,贴敷胸口。
按语:本方有疏散风热、清泻内火之功,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感冒,且可通治小儿五脏蓄热。(《中药贴敷疗法》)
方3:生栀子
用法:用本品10克,研粉,过60目筛,以鸡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如3个重叠硬币大小),摊于布上,敷于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3天。感冒夹惊加敷内关穴。
按语:生栀子苦寒泄热,用于感冒发热较甚者最为适宜。[《四川中医》,1990,(10):29 ]
方4:葱白30克,生姜30克,芫荽30克,食盐6克
用法:上药捣如糊状,加白酒30毫升调匀以纱布包之,擦洗前胸、后背、手心、足心、腋窝、肘窝等处,搓涂后,令患儿安卧,保暖半小时后当出汗。
按语:本方所用诸药气味辛温,疏散风寒之力颇强,用于感冒高热,邪在卫分之证者。(《中国民间疗法》)
方5:苏叶、防风、荆芥、薄荷各10克,柴胡15克,板蓝根、菊花、桑叶各30 克,蚤休40克
用法:煎汤外洗,2~3小时1次。
按语:本方集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风寒、风热感冒皆可用之。[《中医杂志》, 1988,[1:19 ]
方6:防感香袋(藿香、香白芷、菊花、薄荷各10克,山柰、甘松各1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入冰片研匀,装入缝制的布袋,制成“防感香袋”挂于小儿胸前,睡眠时放在枕边。
按语:佩戴防感香袋,人体亦可吸收药物之气味,避秽扶正,可预防感冒,此方系经验方。
方7:食醋(用量以房间每立方米5~10毫升计算)
用法:关闭门窗,将食醋用1~2倍清水稀释,加热熏蒸。每次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6天。
按语:此法可用于室内空气消毒,感冒流行期间使用,可起到预防作用。(《温病学》)
方8:桂枝40克,羌活30克,柴胡20克,川芎1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药物用清水2000毫升浸泡0. 5小时,武火煮沸后5分钟滤汁,滤出药液。再加2次热水,每次2000毫升,煎煮至沸腾,滤出药液。然后加水稀释成1%的浓度及 38~39℃的温度,盛放在铺好一次性塑料隔膜的适当大小的浴盆中。让患儿进入浴盆,进行全身药浴。
按语:中药煎剂熏洗治疗能较快地改善外感发热(风寒型)患儿的全身症状,与温水浴相比,能缩短完全降温时间,减少体温反复次数,降低体温反复强度、延长体温反弹时间。[《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1). 6-8 ]
非药物外治部分
方1:点按法
取穴:风寒型取列缺、风门、风池、太阳、合谷、百会;风热型取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外关、太阳、百会。
方法:患者取坐位,风寒型先点按列缺、风门;风热型先点按大椎、曲池, 然后医者左手拇指点按百会、右手示指点按双风池,用重手法;余穴辨证取穴。均点按36下,以得气为度。每日1~2次,3次为1个疗程。
按语:风门、风池均为祛风要穴,取之可疏调太阳经气,以祛风散寒解表;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取2穴以宣肺利窍解表。
方2:灸法
取穴:大椎。
方法:患儿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2~3次。
灸大椎
按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表。大椎为针科治表证之要穴,温灸大椎有通督解表之功。近年来又证明针灸大椎具有防病保健和强壮作用,温灸大椎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江苏中医杂志》,1986,(5):33 ]
方3:拔罐法
取穴:大椎。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大椎2~3下后,在大椎穴上拔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
按语: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点,可通达周身之阳经,为疏风解表、温经通阳之要穴,主治一切外感疾病。现代研究证明,该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故大椎穴针刺拔罐治疗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感冒有效。
方4:推拿法
方法:推攒竹5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30次,以拿风池为主,掐揉二扇门。
推攒竹
推坎宫
掐揉二扇门
按语:本方以解表发汗为主,前四法为四大手法,按肩井具有疏风解表、发汗之作用,配掐风池加强其发汗解表之作用。若为发汗不足,可掐揉二扇门,该法适用于风寒型感冒。(《实用小儿推拿》)
方5:疏表法
用法: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患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数十下,运完,以厚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
按语: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幼幼集成》)
真正想彻底摆脱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困扰,必须坚持预防为本的原则,注重传统中医的养儿观念,在春秋换季的时候,避免过快的更换衣服,特别是从秋天开始,就尽量少穿衣物,不要过早的加衣添被,饮食清淡不要过食生冷和滋腻之品,让孩子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少吃反季节的食物。
适量的室外活动及锻炼。如有伤风感冒之类,可以试着用中医方法治疗,例如小儿推拿、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尽量减少输液治疗的次数。只有如此才能还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也可以让家长少一分牵挂和担忧。
功夫在平时
今天以小儿扁桃体炎为例,目的就是想让众多的家长能明白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造成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长们长期以来受错误的育儿观念误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儿童的饮食起居、吃喝拉撒一直是家长在主导着,只有家长们清楚了这些生活上的误区,才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儿童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危害。
真正的中医不应该只是着眼于病名去疲于应付疾病。而是针对社会,大力的宣扬正确的养生理念,让家长真正的清楚得病的原因,然后彻底改变过去的错误理念,防患于未然,让家长们走出这些育儿的误区,还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这样才是中医治病的根本目的。
本文来源:正安聚友会、《图解小儿病中医外治法》(王雪峰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由中医思维+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