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龙溪黎屋村,“贞寿之门”石匾透露的历史信息
(黎氏宗祠前的“贞寿之门”和“圣旨”石匾)
周末与骑友去博罗龙溪、园洲一带乡村骑行,在龙溪街道礼村社区黎屋村一座黎氏祠堂(没挂牌)前,我们看到在鼓台前镶着两块古石匾,一块是竖排的“圣旨”,一块是横排的“贞寿之门”。在“贞寿之门”两边还有上下落款小字,上款是“奉旨旌表寿妇黎聚良原配陈氏一百加三岁”,下款是“大清嘉庆七年岁次壬戌孟春吉旦男秀书建”。这是一座古代贞寿之门牌坊的残存部件。
贞寿之门,是古代朝廷特许为某一特定人群建造的牌坊。这类人群为女性,还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贞”,一是“寿”。寿就是长寿,古代帝王对于长寿历来都重视,认为是太平祥瑞,据我目前掌握的资料,贞寿之门的主角都是超过100岁的,因此有可能要百岁以上的妇女才能建造;贞就是贞节,需要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守寡多年不改嫁,从一而终。当然了,这是古代的封建礼教,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现代的婚姻法是不提倡的。不过,我们了解历史,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实。
(龙溪黎屋村一座黎氏祠堂)
龙溪黎屋村的贞寿之门牌坊,是清代嘉庆七年(1802)为该村黎聚良的原配妻子陈氏,时年103岁,由她的儿子黎秀书建造。牌坊,在古代必须由朝廷恩准才能建造,因此,在牌坊的顶部必然有“圣旨”或“恩荣”的牌匾。所以黎氏祠堂那块“圣旨”石匾,也是牌坊的一部分。现在,已经无法追寻黎聚良夫妇的往事了,唯有这块贞寿之门石匾,为后人留下了一点历史信息。可以推测,当年这位黎聚良早逝,他的妻子陈氏则继续留在夫家,侍奉公婆,扶养子女,还一直活到了100多岁。当地官府上报朝廷,恩准为她建造了这座贞寿之门牌坊。
仔细察看石匾上的文字(拍摄:清林)
牌坊一般都建在路口,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有建在祠堂里面的。像贞寿之门这种有个“门”字的,以建在路口居多。在黎屋村,我们问了几个村民:这座牌坊以前是建在什么地方?包括看上去有70多岁的老人,但都说不知道。那么,估计这座牌坊倒塌的时间比较早,有可能在建国前就倒了。幸好,还保留这座牌坊的一些部件,特别是刻有文字内容的“贞寿之门”这块最为重要的石匾,为当地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记忆。黎屋村能将它们收存并妥为保管,值得为之点赞!
与贞寿之门类似的牌坊,还有“节孝”牌坊和“百岁坊”。节孝牌坊只要求节孝而没长寿的要求,百岁坊有长寿的标准而没有贞节的要求,故此,我认为还是贞寿之门牌坊的要求更高一些。
广州花都区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摄于2011年7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