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从传统的24节气来讲,它是指春分后十五天(冬至后的第104天)的一个节气。24节气的阳历时间并不十分固定,每年都有所变化,前后会相差两三天。比如,清明节大致在是阳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现今的清明节习俗融合了古代的多种文化元素在其中。

一是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所以,时至今日,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子女亲属都要回家上坟祭祀亡人,为亡人整理坟茔,铲除荒草,使之不至于显得荒凉。同时在坟顶压上一张白纸,已表明上过坟了。这是因为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虽说现在提倡文明祭祀,鲜花祭祀,但是乾地人大多仍然会摆放水果、烟酒,点燃香烛,焚化纸钱。小时候,记得大人在焚化纸钱的时候会写一张包袱单。所谓“包袱”,就是说,这所有焚烧的纸票衣物等都是祭祀者从阳世寄给“阴间”亡人的邮包。包袱纸上要写清楚亡人在阳世间的家庭住址、名讳(相当于信件的邮寄地址),免得有孤魂野鬼抢了去,正主反而所剩无几。现在这个大多都简化了。

二是寒食节的元素。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在乾地,这一天很多人会吃凉粉,说是为了明目。实际上是寒食节习俗的演化。在先一天做好凉粉,就可以做到第二天不动烟火。

三是上巳节习俗。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踏青风俗,近年一直在延续,大家都会趁着放假出去好好地欣赏一下桃红柳绿,红肥绿瘦的大好景色。临河沐浴因为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自然而言的就消失了。

四是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乾县人没有清明节折柳、插柳的习俗,但在乾县的丧葬仪式中却有所体现。乾县人殁了后,孝子们所持的丧棍一律是柳树枝,而且在坟茔堆成以后,孝子们要将丧棍插于坟茔之上。

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为了祭祀方便,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范紫东《乾县新志·节俗》记载:“清明前一日祭新茔,本日祭远祖”。但实际上近年来,本县人清明节祭祀分两种情况,主要是根据亡人归去时间的长短把清明分为新旧两天(清明节前一天为新清明),新丧三年之内的墓在新清明祭扫,三年以上的墓在旧清明祭奠。祭墓的时刻要在节气的正时以前,形式比较简单,坟头上压一面白纸,然后烧化纸钱。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广为流传的要数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扫墓祭祖之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的情形。除此之外,还有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反映了当时寒食节的习俗。宋代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写出了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我最喜欢的是明代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借清明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情景,表现作者对出于乱世民生的哀伤。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

(0)

相关推荐

  • 清明节就要到了,你知道它的由来和风俗吗?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古史传奇#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期间,我们又称之为踏青节.祭祖节.寒食节.三月节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

  • 清明节的传说竟然与山西人有割不断的联系

    清明来历 qingming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介子推(介休人)为了给逃难而无食物的晋公子重耳找到吃的,竟然将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肉汤给对方吃.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赏赐了 ...

  • “清明的姐姐”——寒食节悄悄离我们远去

    四月将至,春雨纷纷,人们感受到暖意的召唤,出门踏青赏花. 大家都知道清明,可是四月初还有个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并不广为人知. 寒食节比清明早一两天.寒食寒食,顾名思义就是禁火,吃冷饭.热 ...

  • 「行走在乾县」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

    (十一)正月初五迎财神 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我不是有意不写,而是我始终觉得初五迎财神一般都是那些头脑灵活(能够睁眼说瞎话)的做生意人比较讲究的,像我这样缺乏经济智慧(没有能力骗人钱财)的普通老百姓就只 ...

  • 【行走在乾县】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

    (六)蒸馍煮肉炒酱辣子 "腊月二十九把面发",一般人都会在腊月二十八.九蒸馍.煮肉.炒酱辣子,这三件事情很多人都是安排在一天内完成. 那时候的蒸年馍起面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是让 ...

  • 【行走在乾县】乾县人物风情录系列文章之节日习俗

    (五)杀猪 小时候娱乐生活有限,所以年前的杀猪绝对是小孩子们必须看的一个节目.不管自家过年的时候有没有杀猪,我们都乐意去看的,因为那很热闹. 那时村里有两个杀猪匠,一个在东队,一个在西队.不管西队东队 ...

  • 【行走在乾县修订版】人情风俗录之民间娱乐活动

    民间娱乐活动 民间的娱乐形式非常丰富,但有些东西都已失传,必须要用图文资料保留下来传给后人,这既是对待民俗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立场,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1.丢方:也叫揪方,丢的意思即"排兵布 ...

  • 【行走在乾县】系列五 乾县薛录镇

    一.基本情况 薛录镇位于乾县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现在的薛录镇包括原来的薛录乡和大墙乡.北邻灵源镇,西靠姜村镇,南接马连镇,东临礼泉史德镇(城关镇). 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乾兴路自北向南从镇区穿 ...

  • 【行走在乾县修订版】薛录镇

    何汝璧,1920 年生,薛录镇高墙人,毕业于西北师范,任职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 张志明,1920年生,薛录镇薛梅坊人,毕业于西 ...

  • 【行走在乾县】婚丧嫁娶风俗之丧葬习俗(三)

    三.葬礼 在农村葬礼是从安葬的先一天开始的,在先一天的早上,族人和请来帮忙的人就早早的过来,开始忙碌起来. (一)待客前的准备 如果丧事的规模较大,那么动手准备的时间可能更早一些.首先是要租借餐具,要 ...

  • 【推广及其他】关于《行走在乾县》系列文章创作有关情况的说明

    关于<行走在乾县>系列文章创作有关情况的说明 乾州碎娃微信公众平台是一家纯文艺传播组织,目的在于坚守文化人最后的一亩三分地.鉴于目前网络中对于咱们乾县的推广介绍缺乏系统的文档资料这种现象( ...

  • 【行走在乾县】袁富民:乾陵,不能忘记杨正兴

    乾陵,不能忘记杨正兴 袁富民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乾陵博物馆杨云洪打来的,他说他是杨正兴的儿子,要给父亲出一本纪念文集,约我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欣然答应. 杨正兴先生原是乾陵博物馆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