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女儿让北大教授认命 ,你能接受孩子将来不如你吗

发布时间:2021-05-21
作者: 壹心理
来源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北大教授鸡娃逆天改命,学渣女儿让他认了命 | 无解:你能接受孩子将来不如你吗?

今天,壹心理想跟大家聊聊“鸡娃”。

努力鸡娃:教孩子逆天改命

看综艺《放学后》,总有种窒息感。

女孩吴欢芮,被妈妈要求事事争第一。

“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

陪女儿上舞蹈班,看到别的孩子练的好,女儿练的不好。

妈妈会直接冲进教室,把女儿叫出来训斥。

“要练就练到最好。”

用北大副教授丁延庆的话来说:

这是期待孩子“逆天改命”。

丁延庆教授,是远近闻名的神童,6岁就能背整本《新华字典》。

妻子也一样,是北大的高材生。

可就是这样一对高知夫妇,却为女儿伤透了脑筋。

他们的女儿完美避开了夫妻俩的学霸基因

 

在“学渣”的路上,越跑越偏。

各种努力后,丁教授不得已,选择了放弃。

“我教女儿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

一番吐槽,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两个学霸生了个蠢娃,把书桌都拍断了。”

“四代学霸的名声毁在儿子手里了。”

看似哭笑不得的吐槽背后,其实,是真实的努力和心酸。

为什么家长拼尽全力,也要鸡娃?

最近几年,鸡娃现象愈演愈烈。

从《小欢喜》,到《小舍得》,都是在讲父母如何鸡娃。

前者讲高三鸡娃,全家上阵,一起高考;后者,关注小升初的激烈竞争。

《小舍得》的原著作者鲁引弓曾说:书中90%以上的素材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视剧中,为了中英文同时起步,一位家长给8个月大的婴儿请1对1外教,平时都是纯英文交流。

而现实中,真的有培训机构为6岁孩子开补习班,主题是“幼升小八天集训营”。

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位香港妈妈,在打算要孩子之初,就算好了月份怀孕、生子,就是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幼儿园,还说这是:赢在怀孕前。

就这样,鸡的手段越来越夸张,参与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小舍得》中的南俪,本是鸡娃界的一股清流。

本着“快乐原则”养育孩子的她,跟鸡娃狂魔田雨岚形成了鲜明对比。

女儿夏欢欢热爱唱歌,南俪支持鼓励;

欢欢学业受挫,南俪安慰宽心;

每次欢欢出场,弹幕上都是满满的羡慕,有这么通情达理的妈妈。

可后来,南俪突然变了,她开始给欢欢报各种补习班,逼着孩子背单词、做奥数题……

这个转折点,发生在南俪职场失意后。

她说:

“我半夜睡不着觉,把牙咬碎了,也要争这口气。我不能再忍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

看似是鸡娃,归根结底,是无法忍受自己的事业比别人差。

职场上一向顺风顺水的南俪,本来马上要提总监,却在关键时候出了岔子。

人往往是这样,当对自己不满又无力改变的时候把期待加孩子身上。

我有个朋友,从童年到现在,家里条件一直是亲戚中最差的。

父母经常说:

“爸妈没什么本事,你要好好努力,不要像我们总是吃苦,处处不如人。”

面对爸妈的无力和逼迫,她怨过、恨过,也叛逆过,但最终,剩下的是感激。

她说,如果不是爸妈逼着,她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虽然小时候苦了点儿,但现在觉得值。”

随着年龄增大,她逐渐理解了爸妈的不甘心和焦虑。

所以,面对女儿,她也会去鸡,毕竟,自己就这么过来的。

只是,事与愿违。

不管全家怎么鸡,女儿在班里总是倒数。

就像丁教授的女儿,就像《小舍得》中的夏欢欢。

即便被学霸父母逼着,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成绩。

不只是成绩。

《小舍得》中,一直被逼迫着学习的颜子悠,一度出现了幻觉,开始厌学。

欢欢也变得心理扭曲,霸凌同学,离家出走。

他们纷纷控诉“妈妈根本不爱我”。

而田雨岚和南俪却说了几乎所有家长都会说的一句话:

我是为了你好。

不可否认,鸡娃,一定程度上,有正向的作用。

但对孩子的伤害,同样不容小觑。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

一旦你把对方看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这个人造成了伤害。

鸡娃最大的伤害是:父母用自己的期待,侵占了孩子的生命。

美国超级巨星“小甜甜”布兰妮,在演唱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这并不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是她妈妈琳恩的。

两三岁开始,妈妈就带着她转战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唱歌的机会。

布兰妮的童年,就这样被剥削了。

成年后的布兰妮经历了很多坎坷,她剃光头、婚姻受挫、被送精神病院。

在那里,她崩溃大喊到:

“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称这种现象为“冒充者综合征”,形成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养育者寄予厚望。

这就不难理解布兰妮的那句话:

我的成功不是我的,我的光环不是我的,是我妈妈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

每个人生命的根本动力,都是成为自己。

可那些从小到大,人生一直安排被决定的人

 

即便再成功,自我也一直是压抑着的

他们会迷失,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如果孩子平庸,你会失望吗?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曾对她说:

“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那是凌晨三点。

龙应台反问了两个问题:

“你哪里平庸了?平庸又是什么意思?”

儿子回答: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

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然后,儿子轻轻地问:

“你会失望么?”

龙应台经过慎重思考后,在信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这个问题,对家长来说,真的是挺难回答的。

一直以来,我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心理发育。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失望和丧失。

 

同样不断遭受挫折、失望、丧失的,其实,还有父母。

刚生下来的宝宝,他那么可爱,像个小天使一样,聪明伶俐。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发音都让你惊喜。

可是,他是会长大的,渐渐地:

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

到幼儿园大哭大闹;别的孩子都会跑了,他还不会走路;

别的孩子都会读英语了,他爸爸妈妈还叫不清楚;

别的孩子会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了,他10以内的加法还算不明白。

以前,你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聪明、漂亮、机智,将来一定不同凡响。

可后来,你慢慢发现:

他好像没那么可爱了;他好像有时候真的很讨厌,让人抓狂;

他好像真的很笨;他学什么都很慢;他总是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他小时候那些聪明可爱,让你倍感幸福和骄傲的特质,那种自豪和美好的感觉,再也没有了。

这对父母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丧失。

而接受这份丧失,就是接受自己的失望,接受自己之前所相信的一切,可能都只是幻想。

接受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期待,都终将落空……

心理学上一直在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确认自己。

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镜子?

我们都渴望身边的人足够美好,足够理想化,以此来感觉自己也是美好的。

哪怕对方只是个孩子。

如果孩子不美好了,那我们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尽管从现实角度,是社会竞争的角度,在未来,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不如我们,可能是一种常态。

但是,接受这个现实,没那么容易。

即便是教育学博士,丁教授对女儿的成绩,也是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

最后,他学会了“认命”。

记者问:“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上了大学完全不如您吗?”

丁教授答:“那完全可以接受,大概率她上不了我这学校,95%以上(上不了)!”

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对谁都好。

“我女儿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我必须得接受这个现实。”

育儿,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想法。

可是,孩子却不会因为父母的“望”,就“逆天改命”。

学着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与自己和解。

跟自己的不满、失败、失望、丧失和解。

《无声告白》中提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鸡娃可以,但请适度、理智。

不要让孩子,只活在我们对他的期待里。

也许他的确生来平庸,普通,

但这不意味着他没有办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更不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的人生,都是失败的。

我们要学着理解和接纳。

认知改变了,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甚至,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

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路可以走。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作者:壹心理。来源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郭锅锅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