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诊手记:胃痛一例
周末陪家人看秋色,顺便就住了下来,晚上吃了点蛏子之类的小海鲜,然后又去坐游船看夜景,回到宾馆已逾十点。
拍了一个晚上夜景的老婆大人终于定下心来,忽然跟我说,坐船不久,中脘附近就隐隐出现不适症状,现在胀痛症状越来越明显了。
患处在中脘附近,症在中间,识证是中焦,经络是任脉、少阴经、阳明经,按男左女右取穴。
按照法则,先在任脉交会穴列缺穴、少阴经通里穴、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各进一针。
取少阴经是下(中)症上取,直接进行阴阳倒换;取太阴经尺泽穴是与阳明经曲池穴表里倒换,同时加强调中。
老婆说,再加一针手三里穴吧。阳明经曲池穴已取,手三里穴这一针其实可省去。但是既然提了出来,加上去也无妨,且可与曲池穴形成上下倒换。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让她更加放心,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内针导引的一部分。
以前她也有几次肠胃不适,大多是手三里穴一针就解决了问题。有时我不在她身边,遇到类似问题也是这样自己按压一阵就好了,所以她对这个穴位一直“情有独钟”。
针完,就让她在一边闭目养神,好好体会患处。过了几分钟,她说,好了一阵后又开始发作了。
我将曲池穴、手三里穴和尺泽穴三针换了一个方向,然后问老婆有没有好一点。老婆说不是很明显。
调针效果不明显,于是在阳明经合谷穴、太阴经鱼际穴进行上下倒换。针入,老婆说,松了一点了。
患处有变化,就是用针有效。我嘱咐她继续休息一会。
没过几分钟,又开始胀痛了,而且好像更厉害了。
阳明经的表里倒换、上下倒换都已施针,症状怎么还在发展呢?
我随即换了一个思路,中脘不适在胸腹,胸腹的病到背上治,在太阳经的支正穴刺入一针。
这一针,既是前(胸腹)病后(背)治,又是与先前刺入的少阴经通里穴形成表里倒换。
针刚进去,老婆就说一下子松了。留针期间,老婆的不适症状越来越轻,不再难受了。
针毕,老婆排便一次;过了一小时左右,又排便一次,然后一夜太平。第二天早上,所有的不适症状再没出现。
老婆突然胃痛,除了其肠胃不适应或者海鲜加工可能有问题,跟她一直在船上风口拍照也不无关系,说不定受了风寒。太阳经支正穴一针的立效,让我想明老婆突然发病的原委。
这一念刚过去,我自己跟着笑了。黄帝内针抓的是症,对病因、病名、指标等并不是强调的因素,但是经验、习惯有时还会跳出来,在你面前做个鬼脸,然后一溜烟跑了。
胃部不适,从三焦同气来讲,属于中焦,取穴的部位既可以是肘部,也可以是膝部,或者其他按照三焦划分视为中焦的部位。
三焦部位的阴阳倒换,从方便和禁针的角度,一般可以倒换到腕踝部或掌部用针,或者是其他三焦划分时的上焦或下焦部位。
从经络分布来看,除了刚才讲的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如果疼痛的区域往两边延伸的话,会涉及的经络还有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辨证时根据不适区域的分布范围确定。
从针法层面来看,在肘膝部等中焦取穴后如果用针效果不佳,除了调针,还可以进行经络的阴阳倒换。
这些倒换方法,常用的有上下倒换,比如阳明经的曲池穴倒换到合谷穴、偏历穴,太阴经的尺泽穴倒换到太渊穴、经渠穴等;有表里倒换,比如阳明经与太阴经倒换,少阴经与太阳经倒换;有前后倒换,比如任脉与督脉倒换,等等。
只要同气不丢,可以采用的方法还有不少。比如说,前病后治,胸腹的症在后背治,在督脉或太阳经相应的同气点取穴。再比如说,上病下治,在足部相应的三焦部位和经络同气点取穴。临症之际,这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针。
胃部的不适可以这样处理,中焦腹部的其他症状也是按这个思路来对治,比如皮肤病、带状疱疹后遗症、其他一些疼痛不适等等,也多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以上是从技法层面讲的一些思路,但是切莫忘记黄帝内针心法大于针法这一特点,进针前后,导引这个环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