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摸骨头㧟痒
这是村庄物语第251篇原创推送
有个得寸进尺的成语,是说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贪心不足。
据说,得寸进尺一语,来头不小。它源自《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 而《战国策·秦策三》中,说的可能更透彻一些:“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旧时的皖北农人,多是大字不识的“老白丁(文盲)”。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是《战国策》,真念过的恐怕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表达那样的意思。
他们习惯说的是:摸骨头㧟痒。
㧟痒,就是挠痒。但说出来,听起来,似乎比一般的挠痒,更用力。一说㧟痒,好像都能看得见㧟过后的一道白印子。如果用劲再大一些,或者手指甲的边沿不齐整,那一道白印子,可能要发红了。
摸骨头的摸,我的理解是抚摸。有点儿轻,手感上能觉得到骨头,就可以了。从摸骨头到㧟痒,就得进一步。我觉得,“摸骨头㧟痒”的话,就是这么顺着来的。
从前的皖北村子里,为亲为邻,重在情分。是谓之“搿邻居”。邻居越“搿”越亲,甚至比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戚还亲。这也就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意思。
怎么个“搿”法呢?不外乎在小而言之的事情上,搭把手,多帮衬。这一搭一帮,一来一往,一幅温馨可人的邻里图,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
而就在这来来往往中,有的人家习惯只进不出。今儿个问人家借几斤面,明儿个跟人家借几两盐。借就借了,从来不提有借有还的话。这当然都是不值一提的小意思,但不久,他见人家好讲话,好脾气,又提出来借个十块八块钱。还没归还的影儿呢,他再提出借百八十块钱的由头。这一回,人家就会在私下里嘀咕:摸到骨头,㧟着痒了。一边嘀咕,还一边直摇头。末了,自然是婉拒。
而有的人呢,在一些事情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人家提要求。由小而大,由少而多。今天张口要这个,明天又要那个。虽说都有理由,有借口,但总归不能掉进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吧。次数多了,要求高了,皖北村人面对这样的人,自然心生厌烦:这不是“摸骨头㧟痒”吗,就没见过这样的。
皖北村人秉性淳朴,为人厚道;话没出口,事情没做,先把情谊摆在前面。很多的来来往往,人情往复,他们都很少“闷(拒绝)”人家。但凡遇到“摸骨头㧟痒”的人和事,驳情面的话也难出口,顶多在心里在背后犯嘀咕,或者把对方的人品打个问号——
他怎么是个“摸骨头㧟痒”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