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开学了,我们好好聊聊 “适应不良”

过去的两个多月我们被迫适应了很多事:超长假期,全民宅家,学生网课,老师主播......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也日渐习惯。
最近,各地已有学校陆续开学,神兽归笼,家长们迎来曙光,时隔九十多天再次回到学校,学生们出现了各种迷惑行为:小伙伴多日不见抱头痛哭、进学校忘了教室、进教室忘了座位、时差倒不过来、坐不住总想玩......
其实每到开学季,都会有学生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不仅是孩子,每当长假结束,身边也总有人喊着自己得了“节后综合症”,而这次由于经过一个超长假期,想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活节奏,我们的不适感也会格外明显。

适应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有创造力、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并且心理平衡,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适应良好。
适应可以分为生理适应、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生理适应是指通过体内生理功能的调节,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比如各种感觉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心理适应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其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适应方式

面对环境的改变,人们通常有四种适应方式:
1.拒绝
这种适应方式是人类在强烈情绪下最容易采取的反应,是在自己的想法做法上不愿意做任何明显改变的反应方式。采取这种适应方式的个体只是固守自己原有的想法与做法,而不顾其他。
这种方式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消极层面的人只是强调原有想法、做法的好处,维护原有的一切,但不会指责或攻击卷入改变的人事物;而积极层面的人会采取指责或攻击的行为,除了维护原有想法做法的优越性,也希望外界已经改变的人事物变回原来的样子。比如疫情刚开始那段时间,不顾劝阻坚决不戴口罩,甚至对防疫人员大打出手的人。
2.迁就
这种方式刚好与上一种相反,这类人的特点是放弃原有的想法做法,接受改变,认同新的想法、新的做法。迁就也可分为消极层面与积极层面,消极层面的迁就反应只是自顾自的接受新想法、新做法却并不抨击原有想法及做法;积极层面的迁就反应则不但自愿接受新想法、新做法,而且还要抨击所放弃的原有的想法、做法。
3.应对
应对是指针对所面临的改变或困境,以主动积极的态度采取理性思考的方法,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一般而言,应对策略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有效处理当前改变或困境所引起的挫折、焦虑、抑郁等有碍问题解决的情绪;
②转变相关的消极认知,培养积极的态度;
③分析原有做法的优点或缺点,并了解它们对改变的影响;
④探讨改变的各种利弊得失,设定可以达成的适当目标;
⑤考虑为达成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可行方法,比较其利弊得失;
⑥参与或推动改变的历程,解决改变中遇到的问题,以追求改变的合理目标;
⑦不断评估改变的历程,并寻求改进之道。
应对反应是拒绝与迁就两种极端反应之间的一种折衷策略,这种适应方式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相较于前两种,这是一种更具弹性的反应方式。
4.退避
如果改变的压力太大或者需要应对的环境太复杂,有些人便会因为承受不了而采取退缩或逃避的反应,以此来消除来自外界的压力。这种适应方式也是人在强烈情绪反应下最容易采用的反应之一。
采取退避反应的人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在行为上直接避开产生压力或烦恼的现场,另一类是仍然留在现场,但对改变及其有关的人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自己隔离开来。
这四种方式反映了个体与改变的关系,其中的差异体现在:
总体而言,在改变的早期采取拒绝反应的人会比较多;在中期由拒绝转变为应对或迁就的人会比较多;到了后期,由拒绝和迁就转为采取应对反应的人会比较多,当然一部分人(特别是采取拒绝反应的人)也会转变为退避反应。

影响因素

影响个人适应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八个方面:
1.年龄:年幼者因为心智尚未成熟、经验缺乏;老年人因为能力退化,适应力较一般成人弱。
2.智能:智能不足者应对能力也较差。
3.先天气质:根据幼儿的气质研究,人的适应力有与生俱来的强弱之别。
4.养育的方式:受到过度保护或溺爱的孩子适应力较弱。
5.创伤经验:过去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在遭遇类似或有象征意义的压力事件时,容易勾起创伤的心理反应而引发精神症状。
6.累积的压力事件:有研究显示,精神症状发生前的临近生活压力事件,可能只是最后的促发事件,在那之前连续累积的压力事件,是削弱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7.生理疾病:尤其是残障和严重的慢性疾病,会降低承受压力的能力。
8.个人面对难题、压力的应对方式:不能以成熟的方式应对的人,容易有适应上的困难。
除了上述个人的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适应问题的发生,例如:一个人面临失业,他的家庭、亲友是否能够给予支持;夫妻离婚前后,是否能给孩子稳定的照顾,以及适当的说明,并协助孩子进行情绪疏导。

适应问题

面对外在环境的压力与变迁,有的人会出现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例如:焦虑、烦躁、多虑、心情低落等,而情绪问题亦会伴随身体症状的产生,如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等。相较于成人,儿童或少年期的适应问题会表现在行为的改变上,例如:逃学、打架或退行等。
这些症状,在调适压力事件的正常反应中也可能出现,但只有在症状严重程度已经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功能时,例如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功能等方面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称之为适应障碍。DSM-V将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归类在创伤及应急相关障碍当中,诊断标准为:

咨询思路

大多数适应问题在压力源消失、衰减之后,会自行缓解,因此咨询的目标旨在帮助来访者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消除或者缓解压力源。当压力源不能被消除时则提供心理教育,帮助来访者重塑认知结构,或通过使用放松和正念技术来改变来访者对于压力的回应方式。
咨询师首先应通过支持性的技术,帮助来访者重塑解决问题的信心,积极乐观的态度会增强他们的应对机制,激励他们怀着希望的信念去面对压力。随后提供应对技巧和适应机制,从而化解将来可能的危机,并将那些导致有害结果的不良选择和自伤行为降到最低。
有人觉得,适应意味着被这个世界改变,其实说到底,适应是为自己负责。孩子长大,父母衰老,知识爆炸,发量稀少......
“适应”这个主题,可能要用一生来练习
开学之后,老师们除了日常教学、辅导工作,还有常态化的防疫工作要做,戴着口罩讲课、做咨询的状态不知道多久能适应,至少现在,飘着消毒水味道的学校总能带给我安全感。

END

参考文献

杨国枢(2002).华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著,张道龙 译(201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5 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琳达·塞利格曼,劳里·瑞森伯格 著,项锦晶,张丽  译(2016).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原书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