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7-24)

孔子对弟子言传身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既注重因材施教,又坚持一视同仁,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以启发、提醒、称赞、批评,也不乏称赞,时时处处都是真情施教,在弟子面前没有任何保留。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二三子:孔子对弟子的称呼。
隐:隐匿,保留。
乎尔:一说语末助词。一说当“于尔”解。尔,你们,即弟子。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弟子以为我有什么保留吗?我(对你们)是丝毫没有保留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对你们公开的,这正是我孔丘啊。”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弟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弟子还没达到“愤、悱”的程度或者时机,绝对不会进入“启、发”的阶段。孔子还常常借身边之事、身边之物教育弟子,而且特别注重身教。孔子的身教是一种无言的暗示、提示、启示,需要弟子有较强的领悟能力,才能深刻、全面领会先生的真意。
朱熹《论语集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孔子之道高深到无法接近,所传授的学问知识并非每个弟子都能完全领会,弟子们则凭着自己没能领会这一直接感受,片面地认为先生对自己有所保留。作是活动,止是止静,语是讲话,默是沉默,动、静、语、默都是在启发弟子,可以说不舍昼夜、循循善诱,弟子们却产生误会,不知道“圣人作、止、语、默”都是在教学。孔子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告诉弟子,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朱熹《论语集注》又引:“吕氏曰:‘圣人体道无隐,与天象昭然,莫非至教。常以示人,而人自不察。’”吕氏即宋朝太学博士吕大临,精通六经,同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为程颐程门四先生、四大弟子。吕大临认为,圣人能够体会大道无隐。大道即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任何隐藏,有如天上的日月星辰昭然存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切都是在实施教化。圣人常常以此道指示于人,而普通人却没办法觉察,看不到、悟不透。孔子的言语行为心意皆无任何隐藏,只是弟子们不能发现察觉而已,认为孔子一定要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容才是“教”,却不知道先生随时随地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同样也是“教”。所以,孔子用强烈的语气强调“无行而不与”,钱穆先生说“此处孔子特地提出一‘行’字,可谓深切之教矣。诸弟子不求之行而求之言,故孔子以无行而不与之道启之。”孔子以双重否定表达极为肯定之意,足见其为人坦荡磊落。
在孔子众多弟子之中,唯有颜回一人深悟先生的教学真谛。孔子“有教无类”,并没有给颜回特别的关照,而是和其他弟子一样平等施教,没有分别。颜回秉持诚敬、尊师重道,坚持“不违如愚”,对先生的教诲不怀疑、不懈怠,老老实实听,踏踏实实干,百分之百落实,没有丝毫违犯,终成贤能仁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