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怎么做才能让儿子自立自主?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儿子25岁不愿意出去工作,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没有朋友,从小比较懒惰,和家人也不交流,缺乏运动,责任心和上进心,感恩的心都谈不上。感觉就是混日子,活一天算一天。小时候一方面家人溺爱,一方面又打骂管的太严,动手能力差,性格软弱又自卑,导致现在这种局面。看看有什么办法让他与家人交流,确定生活目标,哪怕先参加压力小的工作,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明镜解析……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希望的(或者是周围人都认为的)而不能达到和完成时,就会把孩子从头到脚否定一遍,哪怕他现在已经成年。
很多时候我们在困惑时,仔细想想其实答案就在自己的事件描述中。案主在指出孩子诸多不是的同时,也呈现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是与自己分不开的:小时候一方面家人溺爱,一方面又打骂管的太严,动手能力差,性格软弱又自卑,导致现在这种局面。这些情况在任何家庭里都会遇到,只是父母不同,对待的方式自然不同。父母自己有方向,知道怎样培养孩子,并尊重自然生长来尊重孩子的话,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个砝码,最终会变为筹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如果是反向的,就会出现案主儿子的情况,看似成年,却无法达到成年人生活的标准和条件,不是孩子不想,而是习以为常!这还是和父母脱离不了干系的,想要改变也是可能的,只不过精力和时间会比较长久。这就看父母自己的反省程度如何了!
只有从父母开始改变,才可能扭转现在的局面。其实家庭中的成员每天都有变化,只是各自关注对方的点是自己想关注的,却不是客观而中正的关注,比如学习,工作,人际,婚恋,兴趣……。而这恰恰是需要以尊重为前提进行的。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单元,与公司、单位、团体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界限感比较模糊,没有那么清晰(原则性相比较低),因此,规则在家庭中的实施就很难把握一个度,更多的父母是随性的,根据自己的心情而定,规则意识往往是自己看不顺眼的时候才设定的,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父母在惩罚自己的一种行为。概念不同,理解不同,方向自然不同,而效果怎么可能达成呢?所以,在父母自我改变开始之前,要明确自己是否真的要改变?是不是能够清晰改变的重要性?是不是能够明白改变的意义?因为,没有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最好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改变)。
父母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才能相互影响。而在开始改变的最初三个月,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熬最纠结的时期,这个时期会出现自责、抱怨、放弃、憎恨、焦虑、纠结、否定、排斥、抵触、反感、厌恶、烦躁……很多负面情绪,同时,也是这个时期是情绪释放最多的时期、情绪的积压除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还会影响思考力、逻辑思维、判断力、有效沟通力……总之理性部分是罢工状态,无法工作。当释放后,会开始理性的看待事件,重新思考接下里的解决方向和方法。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愿意和一个情绪平稳、性格温和的人沟通交流,何况孩子呢?当自己慢慢地静下来,慢下来,自然也能影响到孩子的状态,而这就到了考验父母的决心和耐心的时候了,急中不但生智也可能会生乱。
而对于未改变的部分还需要理解,理解自己的模式、习惯和性格,理解孩子适应的进度和接受的程度,逐步放手孩子的事情,做父母能做的,不能做的接受。孩子的情况也是一样,改变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尊重,毕竟对于一个人来说,基本的生存本能是有的,只是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自己去争取,但这个部分是家庭以外才能创造的,家庭能给的就是无条件的支持和陪伴受挫后的孩子。父母自身的定位和给予家庭的定位此时也要重新思考,虽然孩子已经成年,但是内心还是孩子状态,还需要父母的引导。互动方式避免哄顺的方式,可以用成人之间的方式,因为孩子自己也认为是成人了,需要得到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对待和回应,而语气、语调、语速需要调整到平和、平缓和平均的状态,这就是建立新的互动模式,也是有效的模式。(这里不排除有家庭独特的互动模式,有的人就是需要争吵才能说话,也只有家庭成员能够体会,此时则需重效果,轻形式,只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就可以)。
总结,多年形成的当下结果是需要成倍的精力来修复和重建的,有的人是被动的,有的人是主动的,不管怎样都是想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在行动的时候因为种种自我设限而放弃或拖延,无论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又或是做与不做,状态一定是变化的,只不过这个状态是不是你希望看到的?你希望这个状态可以保留多长久呢?父母永远是孩子心里参照的重要标准,身教尤为重要!所以,少说多做,才可能扭转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