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不够聪明,是因为知识碎片太多,没有结构化
为什么你家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依然还那样?
为什么孩子一遍遍复习知识,考试时还是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解题的门道?
普通孩子和有天赋的孩子,学习能力到底区别在哪?
知识结构化案例
示例:2021年新高考语文一类卷第18题
这道题考核四组近似词语的使用能力,背后的底层逻辑是考核大脑加工处理信息时的高级认知活动——识别,联想,比较的能力,即考核一个人能明辨是非,该知识点共性和差异(主要考核差异),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答案为D,解析如下:
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相互映衬:互相映照、衬托使显现。
喧闹无比:声音大而热闹,喧哗吵闹。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
汁醇味正:汁味醇厚,鲜味纯正。
通过上述这道题,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试题由8个词语的辨析构成,但很显然学生在学习8个知识点的时候,不是在一篇文章里学习的,也不是在同一时间点内完成学习的。
所以考试考核什么,拼的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
考试考核的本质就是一个学生整合知识(琐碎知识)的能力,拼分数的本质就是拼学生个人整合知识的能力。
结论很明确,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从果到因进行逻辑倒推,如果一个学生想在考试中拥有超强的整合知识的能力,那么这个学生就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整合的能力。
怎样整合知识,让你在考试中更有拼力?
就是知识结构化、知识笔记!
有天赋的孩子(学神)大脑自带知识结构化的先天能力,稍微差点的孩子(学霸)善于做知识结构化的笔记,知识结构化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一种真正可见的提高学习成绩的快捷方法。
以上述“词语”文字运用的考核来说,进行逻辑因果关系的深度解读。
1、知识碎片
“词语”的文字知识被散落在课本的各个角落,它是碎片化分布的。
2、学习碎片
词语知识的分布是碎片的,老师的教学也是零散的、碎片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词语”这个类别的语言文字时,学习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被切割开来,分散,分阶段,分批次完成的。
3、大脑碎片
输入的知识是碎片的,大脑神经网络中的记忆、理解的路径是“零散、孤立、碎片、跳跃”。
4、复习碎片
大脑的记忆、理解是碎片的,普通学生在复习知识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对知识的复习也是碎片的,平时想到哪复习到哪,考试出现什么问题复习什么问题。
每一次无序,缺乏知识点关联性复习,都是在加深知识点原本在头脑中“零散、孤立、碎片、跳跃”的状态,使得知识点在大脑神经网络中的记忆、理解路径变得越来越混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大脑原本自带遗忘的属性,这种头脑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知识会使大脑出现大量遗忘的断点和知识点“共性和差异”之间的模糊混淆,进一步恶化大脑糟糕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以上四种“知识碎片”的叠加,碎上碎,大脑里的知识点是支离破碎的,严重干扰了大脑记忆、理解的效率,使得知识内化于心的转化率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不用掰脚趾头数,你也能想明白,这样的头脑能应对考试的考核要求吗?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每次复习都很用功,自认为把知识都记忆、理解在大脑里了,但考试时遇到稍微有难度的试题,头脑中的逻辑是依然是混乱的,这是因为混乱无序的复习,只会让头脑的记忆、理解越来越混乱。
上述的举例,只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冰山一角,一个小小的缩影,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远比一个示例所做的说明要复杂得多。知识点随着学习进度的增多,近似知识点的信息会产生相互干扰,影响大脑对新旧知识点“共性和差异”之间记忆和理解的判断;同时大脑在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期间,还需要担负其他跨学科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大脑对新旧知识点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正因为如此,知识结构化的重要性才需要那些缺乏天赋,大脑天生缺乏自主结构化思维的学生引起足够重视。
知识结构化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知识中的知识,它是把零散、孤立、碎片、跳跃的知识点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整合的知识。
普通学生学会知识结构化可以弥补自己天赋上的不足,把新旧关联性的知识进行连接,通过梳理,归纳和总结,提高知识的内化程度,才能在考试时把知识结构化的能力直接输出成整合知识的能力,让自己学习成绩获得突破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