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集-建筑卷
老年林徽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不仅是“太太的客厅”里用法语谈笑风生的大家闺秀,还是夜宿山寺的田野考察者。抗战期间终日跋涉在中国北方乡间的泥泞中,走访一个又一个的寺庙、坛观,遇到古塔、大殿,要测量、绘制,包括但不仅限于剖面图、侧面图、俯视图。爬高上低的还要考究细节,对整体轮廓要照相,对斗拱、檐角或藻井还要写生,描绘出图样等等。赶路则或火车或汽车或牛车或人力车,有时候甚至要徒步,吃和住更没法讲究,随遇而安,这对养尊处优惯了的人来说,就算男人也不太容易做到。
考察途中
她从17岁对建筑发生兴趣,然后鼓励夫君也投入到建筑学中来。而后夫妇俩一直到生命的最终。都在中国茫茫古建里摸索、探索,为后世提供了一套严谨而丰富详实的建筑史。
在林徽因的田野考察笔记里,不仅能看到严谨的分析、小心的求证和详尽的论述,还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类似散文游记之类的美妙文字闪现,我觉得这些笔记是她的仅存文字中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有可读性的。
林徽因手绘
林先生讲建筑史时把中国通史甚至世界通史和美术史一并讲通了,不得不佩服她的学识之渊博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什么建筑?什么年代?如何产生此类建筑?当时的政治形势如何?技术发展如何?
林徽因手绘
从原始人的洞穴讲到尧舜禹的房子“堂高三尺”,而后到西周春秋与战国的“作庙翼翼”,“美宫室,高台榭”。
然后第三阶段是秦汉三国。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统治者以雄伟的建筑作为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而东汉的洛阳没有秦汉那种宏伟的建筑,是因为政府统治主要依靠地主阶层,所以国库财力比较分散,因此王侯、宦官和外戚的私宅才异常的兴盛起来。
第四阶段是晋南北朝隋。木塔。赵州桥。五胡乱华。佛教传入。大量的摩崖石刻,寺院群。才会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
第五阶段是唐五代。砖塔越盖越高。大明宫。中国建筑最辉煌的一段,此时的风格向东传入日本和朝鲜,向南传入越南和缅甸。
第六阶段是两宋金元。由于赵匡胤没有经过战争就夺取了政权,所以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没有受到破坏,建筑上则是重楼飞阁越加繁复,豪华店屋酒楼鳞次栉比,这些风格也影响到了日本的镰仓时代建筑。后来由于迁都杭州偏安一隅,苏杭和太湖地区的私家花园得到了长足发展。金海陵王仿照汴梁建了中都,元朝则带来了西方的工匠,发展出了琉璃。又因为以喇嘛教为国教,所以有了北海的白塔和妙应寺的白塔。
第七阶段是明清旧中国。明朝宦官干政,所以每座敕建的庙宇里都有太监的碑志或在梁下匾上的留名,还有宦官为中饱私囊会人为焚毁故宫大殿,以便重建时中饱私囊。王建造智化寺,魏忠贤建碧云寺
都是用来供自己享乐的。而在党争中退隐的官僚,在家乡营造家祠或私宅,拙政园这时候就出现了。满清入关,由于利用了汉奸所以战斗不甚猛烈,北京大多建未筑未受破坏,所以建国后并没有大规模的营造。由于西南地区还在不断的反抗,所以修建宫殿没有整根的楠木和讲究的临清砖了。后来直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肆建园:圆明园,热河行宫,整修清漪园。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修洋房开始蔑视传统,割断历史。
总之,在每个大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技术材料不断的进步。匠师们前赴后继的发明创造,使中国建筑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