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喜欢旅游的人眼中的白鹿原民俗村,拆了就拆了吧
一直以为出门远行,背着包,拿着相机,一路走一路拍一路吃喝,那才是旅游,后来才知道,只要出了门,就是旅游,不管远近。
去年去过一次白鹿原,再一次听说白鹿原的消息,竟然是要拆。
位于陕西蓝田县,投资3.5亿占地1200亩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区3月7日发布公告,将于3月12日至31日对该项目拆除,经营了4年的景区就这样结束了。
“原”在西安话里指的是高而平缓的土山包,就像高原、平原里的原一样。西安周边这样的原很多,而最初听说白鹿原并非是因为陈忠实的小说,而是白鹿两个字吸引了我,传说那里是白鹿出没的地方。
陕西到处都是古迹,随便一个地方,光地名都会有两千多年的来头,这些历史积淀下来,从经典到传说可以讲上一整天。所以,在陕西这片秦地,以历史要素开发个景点非常容易。
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景点是月亮,散落在四周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就是星星。这些月亮星星品质不一,也分成三六九等。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和地方旅游景点的区别。古镇、民俗村算是最后一类,景区安排在百十公里以内的距离主要服务于本省。
对于不同级别的景点,需要不同的支撑。比如兵马俑历史博物馆,背靠的不仅是悠久的中国历史,还有大批出土的文物,每一件文物都价值连城,人证物证具在,才能让来自全世界全国各地的游客心服口服,感觉不虚此行。世界级的支撑才能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点,生命也才能长久。
再次一点的,支撑的物证级别就低一些,文物的价值低一些少一些,相应地影响力也就弱一些。说到古镇、民俗村这样的景点,支撑的力度就更小,一部小说支撑起来的景点,想必生命力会更弱,影响力也难走出本省,这是旅游产品过度开发的必然结果。
物以稀为贵,对于充分商品化的景点也是这样,第一个出现的民俗类景点火了,那是因为稀缺,此后陆陆续续开的民俗类景点多了,旅游选择必然被稀释。
最早火起来的袁家村,对于不喜欢旅游的我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一直没去过,想去的时候已经是在袁家村出了名的两年后。车还没开到,越来越拥挤的车流就让我却步,停在路边的果园,买了些苹果就折返了。
后来去过几个这类景点,留下的只是一些淡淡的印象。去了一次茯茶小镇,买了一盒茯茶,孩子在门口玩了一次玩具挖掘机,20元10分钟。去了一次马嵬驿,知道了这里是杨贵妃去世的地方,在那里买了一瓶油泼辣子,10元。收获仅此而已。
旅游的目的是放松或者长见识,有收获才有价值。
不喜欢旅游的我,去的地方最多的就是山里,爬山涉水能有效地放松身心,从大自然汲取能量,而走进人文景观,多数是为了长见识,特别是为了孩子长见识,让他们汲取文化养分。
除了山里和庙,很少有去过两次的景点。就算是排名第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也只是陪着亲友去过几次。
对于白鹿原民俗村,给我的印象就是热闹,除了热闹就是热闹,热闹了几年突然拆了,也着实可惜,毕竟投入了那么多。
如果你去过某个景点,留下的印象只有“热闹”这两个字,那么这个景点离冷清也就不远了,因为热闹的地方在身边就能找到,不用跑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