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认知星体?七政四余、三垣四象,这是古代天文的根本
古代对于星辰的认识,应该与古代的“天体说”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盖天说,《古辩异》曰:仰观天形如车盖,众星累累如连珠。以及到古代天文学说的基础“浑天说”,皆认为重星辰是漂浮在地球之外的星体。关于星辰之数,张衡《灵宪》载“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数盖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然统而论之,以“七政四余”和“三垣四象”为根本。
中国星官图·网络供图
七政者,太阳星(日)、太阴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按照古人“创世论——元气论”,日为阳精、月为阴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积气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积元气中的光耀者。太阳为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古人观测到太阳内的黑点,认为这是“三足金乌”,同样的,月亮里有蟾蜍。在神话传说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从东海扶桑,每天运送一颗太阳挂在扶桑树上,是为羲和御日。常羲生十二月,每月升起一颗,一年轮流一次,这是常羲浴月,据《山海经》载,二人都是帝俊的妃子,羲和是“日母(太阳星君)”,常羲是“月母(太阴星君)”。
星体的形成示意图·网络供图
五星都是行星,按照各自的运行规律,围绕太阳运转。按照离太阳远近,如下图,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按照“五色对应五行和五方”的说法,分别对应北方水、西方金、南方火、东方木、中央土。水星离太阳最近,与地球中间隔着稍大一些的星体“金星”,与地球的夹角不到30度,一般很难看到,但是有个现象叫“水星凌日”,就是站在地球上看到太阳表面有个黑点在移动,这个黑点就是水星。金星,就是“太白金星”,所谓“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都是指金星。
火星,离地球比较近的行星。剩余的木星和土星,是古代天文最重要的部分。木星因为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按照天干纪年,这就是一纪,因此称为“岁星”。土星二十八年绕太阳一周,回到原位置;古人根据他每年坐镇的位置,把星空化为二十八等分,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来源,所谓“宿”,指的就是土星每年宿住的位置。四余者“罗睺星、计都星、紫气星、月孛星”,就是虚星,不是真实存在的星体,而是五星运行后形成的尾气。但在现代天文学中,这四颗星以印度天文学解释:罗睺星、计都星分别代表了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天首星)和升交点(地尾星);紫气星、月孛星分别是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远点和最近点。也都是认定为虚星而已。
土星·网络供图
我国处于北半球,实际上只能看到北天极,因此在对星空的划分中,以三垣四象为基础,共31个大星官。三垣为中心,四象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四周,每方向七个星宿。三垣者——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为“中宫”,称为“中天北极”,得名与“北极星(紫微星)”,紫微星被认为是众星之主,代表着帝星。按照天象应人事,紫微垣相当于皇宫;太微垣代表大臣办公行政机构;天市垣相当于居民居住和生活市场。
星体运行·网络供图
四象者,按照古人面南观星的位置,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上)北后方玄武、(下)南前方朱雀。指的就是每个方向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像动物的形象。除了以上所说的“七政四余和三垣四象”,星辰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北斗七星”,其组成勺子形状,勺柄三星为“杓”,勺身四星就是“魁星”。北斗绕着北极星旋转,按照所指位置可划分四季,分辨方向。整体说来,古代天文的基础就是以上这些,至于二十八星宿,及天上其他众星辰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