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廉节”的忠实践行者——文天祥永州打卡记

洋中鱼

打卡时间: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

打卡地点:上甘棠,永州贡院

文天祥像

“忠”字,出自《论语》。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等,指对祖国忠心。

“孝”字,出自《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廉”字,《玉篇》注“廉,清也。”《释名、释言语》:“廉,敛也,自检敛也。”“廉”就是为官清廉,不索取。

“节”字,《说文解字》:“竹约也。从竹、即声。”原本指竹子的一段,后被用来象征着一种操守、一种人品。《荀子·王霸》:“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指为人处世要有气节。

两千多年来,“忠孝廉节”一直是中国教育、行为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优秀传统被时代传承。

疾风知劲草,千秋忠义壮河山。

只有狂风大作,才知道哪一种草吹不弯、折不断;只有在乱世之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忠臣。

大宋三百年,忠臣甚多,然而,同时彰显“忠孝廉节”的第一人,非文天祥莫属。

文天祥命途多舛,他的个人命运跟那个时代的国家命运一样,让人感到欷歔和心疼。

他祖籍四川成都,出生于江西庐陵县。父亲文仪,字士表,人称革斋先生,学识渊博。母亲曾德慈,吉州泰和县梅溪人。文氏家风严正,为人善良。

文天祥十六岁那年暨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哥即蒙古国汗位,南宋百姓可能没有在意,殊不知身边已忽然冒出一头狮子。第二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兵征云南,灭大理。从此,南宋陷入蒙古军南北包围之中。

理宗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二十岁的文天祥进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书院山长是江万里的弟子欧阳守道。由于学习刻苦,他当年便考中吉州贡士。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父亲文仪送文天祥及文璧到达临安(今杭州)参加省试。二月初一日,礼部发放初榜,文天祥及文璧均榜上有名。五月初八日,文天祥在集英殿参加殿试。结果在601名考生中取得第一名,成为状元。

悲喜为邻,变幻难测。就在文天祥中状元的第二天,也就是五月二十五日,父亲文仪病重,文天祥在旅舍侍奉汤药。二十八日,文仪客逝临安,终年42岁。

文天祥由此守孝三年,直到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五月,朝廷补授文天祥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才正式步入仕途。

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十一月,二十九岁的文天祥由礼部郎官改任江西提刑。回到家乡担任提刑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哪知道不到半年,文天祥便遭人弹劾。事情是由文天祥的伯祖母梁夫人去世引起的。梁夫人是文天祥父亲文仪的生母,后来文仪出继给叔父,于是叔父变成了父亲,生父母变成了伯父、伯母。文仪的生父去世后,梁夫人改到刘家。文仪成年后,与梁夫人仍有往来。从血缘上讲,她是文天祥的亲祖母,但从宗法关系上讲,她却是文天祥的伯祖母。她改节再嫁,已经是刘家的人了。因此她去世时,文天祥申请解除官职“承心制”,即只服心丧,不穿丧服。本来这是符合封建礼教的,但攻击者说他隐瞒事实,不为亲人服丧,给他扣上了“违礼”、“不孝”的大帽子,欲置他于死地。

这件事闹得很大,以致于文天祥的老师欧阳守道和曾凤都站出来,为文天祥申辩。文天祥最终打赢了这场孝道官司,朝廷下令准许他承心制,但时间前后拖了一年多,耗人精力,给文天祥的烙印很深,以至于他把“孝”看得十分重要。

接下来的七年中,文天祥两次回乡隐居,时间长达四年。

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文天祥的老师欧阳守道病逝,文天祥撰写《祭欧阳巽斋先生》一文,以表纪念。不久,朝廷任命文天祥为湖南提刑。

三月,文天祥结束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离开家乡,启程赴湖南。这时,恰好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今长沙),文天祥便去潭州拜见他。两人相见后十分高兴,一起议论国事。江万里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他感慨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为国效力,把挽救危局的希望,寄托在文天祥身上。

江万里没预料到,文天祥在湖南待的时间并不长,他离开湖南的理由是,要回原籍服侍年迈的祖母与母亲。朝廷答应了文天祥的请求,同时命他知赣州。

文天祥从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被任命为湖南提刑,三月赴任。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正月二十五日从衡阳出发,回家乡江西庐陵。这么看来,他任湖南提刑的实际时间不足一年,仅九个多月。

文天祥在湖南任上,暂时远离前线的烽火,只能尽自己所能,保障一方平安。为了解民情,他曾到衡阳、永州、道州等地巡视,也正式打卡永州。

这期间,他曾率兵进剿过活跃在湘、桂交界处的土匪。

上甘棠是个古村,也曾是古谢沐县治,它位于永州市江永县。村庄南面的月陂亭,曾是道州通往广西的古驿道行经处,那里山崖下的凹处,弯如新月。因为垂崖也可遮雨,倒有几分像亭子,故名月陂亭。这里有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石刻近30方。当地老百姓称,最珍贵的就是文天祥的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关于这四个字的来源,村民解释说,文天祥率兵追剿广西恭城土匪时,曾驻扎江永上甘棠两个多月。《文天祥全集》收录了他在江永与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里(时迁授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的数十封通信。清道光《永明县志》亦有收录。

他在《回永州杨守履顺》中说:“君相之所柬知,石崖齐天,唐中兴颂功处也。”“从上甘棠刻第二颂,旗常濯濯。”可见,文天祥为上甘棠人题过词。

上甘棠村有家谱资料记载,族人周德厚曾任杭州太守,与文天祥情同手足。文天祥在驻扎江永的兵营时,为他题写了“忠孝廉节”这四个字。

文天祥为国捐躯后,人们十分敬佩,以不同方式纪念他。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永明县令王伟士得知文天祥有手书藏于民间,出于对文天祥的敬重与缅怀,于是,他亲自到上甘棠找到原件,摹刻到月陂亭。

其实,文天祥在永州至少还有一处题刻,那就是他为永州贡院题写的“贡院”二字。道光《永州府志》载:“贡院,文天祥书杨履顺立”,遗憾的是,这方题刻已经佚失了。

此外,道光《永州府志》载:“东安文氏由吉水迁居,实信国后裔,其宗祠刻信国遗笔'忠孝廉节’四字于壁,字大数尺。”它与上甘棠摩崖石刻,孰先孰后,有待进一步考证。

江永上甘棠月陂亭“忠孝廉节”摩崖石刻 洋中鱼 摄

江永上甘棠月陂亭忠孝廉节碑拓片 洋中鱼 摄

在我看来,文天祥的一生,是“忠孝廉节”的忠实践行者。在整个南宋,只有他最配得上这四个字。

先说“忠”。文天祥忠于国家的事迹很多,略举一二便知。

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到太皇太后诏旨:“照已降旨,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文天祥捧诏痛哭,三天后“尽以家货为军费”,组织义兵,起兵勤王。当时,友人劝他说:“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陆,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答说:“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二十九日晚,被元军押送北上的文天祥一行在镇江设法逃了出来,他们历尽艰险,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后来,为了追寻王室,辗转到福建福安,被授予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等职。他“连上章辞”,改授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七月初四日,文天祥从福安启程,十三日到达南剑,开府募兵,继续抗元。

可见他心里时时刻刻以江山社稷为重,对国家忠心耿耿。

次说“孝”。由于父亲在文天祥二十一岁就去世,之后,文天祥对祖母和母亲十分孝顺。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被任命为湖南提刑期间,为了照顾祖母和母亲,文天祥请求调回江西,朝廷便任命他出知赣州。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带兵奉命驻守隆兴(今江西南昌)。不久,祖母刘夫人病故,文天祥回乡料理丧事。搞清楚之后,又匆匆赶回军中。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九月,战事吃紧时,母亲曾氏病逝,文天祥也简单操办丧事,并委托人设法将母亲灵柩运回家乡。

再说“廉”。文天祥虽然于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中举,但因为父亲文仪同年去世守孝三年,直至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五月,朝廷补授文天祥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文天祥正式踏入仕途,到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英勇就义,他在官场二十三年,没有因为贪腐行为被举报和弹劾,其资金都是朝廷发给的俸禄和奖励。甚至,在起兵勤王时,还把家里的钱财拿了出来。

最后说“节”。这是文天祥最灿烂的人生光环,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与之媲美。

德祐二年年(公元1276年)正月十九日,谢太后拜文天祥为右丞相。第二天,文天祥和吴坚、贾余庆、谢堂等人到皋亭山明因寺的伯颜营中。文天祥见到伯颜,毫不畏惧,怒斥元军入侵。伯颜把文天祥扣留下来,却把其他人放了回去。第二天,吴坚、贾余庆等人带着降表又来到元营。刘岳申《文丞相传》曰:“明日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同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与吕师孟奉降表至。”这时候,贾余庆的身份就是右丞相了。

所以,文天祥首次担任右丞相职务,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天半的时间,而且二十日一天都是在元营度过的。但他不辱使命,抱定讲和而不乞和,谈判而不投降的宗旨,与伯颜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尽管这时宋廷已经屈膝投降。

祥兴二年(公元1279)正月初二日,元军击溃文天祥督府军后,把文天祥囚于船上,押往厓山。十三日,元军到达厓山。元军大将张弘范逼文天祥书谕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写《过零丁洋》一诗,作为回答。

同年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初五日,移至兵马司关押,“枷项缚手”。

此后,被囚禁三年,历经利诱劝降、严刑拷打、宰相庭审、亲情威逼等考验,但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引诱,就义前在衣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视死如归。

文天祥元营被拘而不惧,五坡岭被俘而不降,大都被囚而不屈,尤其是长年累月的囚徒生活,已经使他的形象具有悲剧英雄的色彩。

赵弼《续宋丞相文文山传》对文天祥就义过程记载颇详:“公至柴市,观者万余人。公问市人:'孰为南面?’或有指之者,公即向南再拜。”索纸笔书二诗云:“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南望九泉何处是?尘沙暗淡路茫茫。”“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天荒地老英雄散,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书毕,掷笔于地,谓监刑者曰:“吾事已毕,心无作矣。”南面端坐待命。观者无不流涕。

文天祥用他四十七岁的血肉之躯践行了“忠孝廉节”的崇高诺言,高唱出一首威武不屈的“正气歌”。他生前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其著名诗作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耳熟能详,千古流传。

如果我们仔细端详上甘棠月陂亭的“忠孝廉节”石刻,可以发现字如其人,耿直忠烈,大义凛然,其爱国丹心,惊天地而泣鬼神,久久地震撼着国人的心灵。

《永州府志》关于文天祥的题刻记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