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王营

前段时间,第八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成功召开。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表示:“我们的育人模式,从‘标准件’转变成了‘基础+个性’,教育哲学也跟着由‘全班当一个人教’变为‘每个人都当全班教’,教师的角色由‘园丁’转变成了‘土壤’。”

从“标准件”转变为“基础+个性”,是指课程体系的变化带来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的改变;由“全班当一个人教”变为“每个人都当全班教”,是指教学方式的变化;由“园丁”转变成“土壤”,是指教师角色的转变。方红峰处长的这三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以及教师教育方式和教师角色的变化。

首先,未来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适应从“标准件”到“基础+个性”的转变。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执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虽然国家要求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由于许多中小学没有开发这两类课程的能力,再加之对这两类课程难以实施评价,因此许多农村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仍然是国家课程一家独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年年相似的考试评价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育人模式,生产的仍然是“标准件”。

未来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转折点上,整个时代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学校课程体系。从“标准件”转变成“基础+个性”,需要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框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通过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自主选择的需求。

其次,未来教育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当前,基础教育的确是把“全班当一个人教”,面对个性差异悬殊的四五十个学生,教师制定的是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统一讲授、统一要求,作业内容每个学生也都一样。为适应未来学校课程体系的变化,需要教师把“每个人当全班教”,即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针对每个学生性格特征、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契机,未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跨越学科界限的主题式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再也不能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包打天下了,当今教师不仅需要灵活驾驭人工智能技术,而且要对教学方式有所改变。

未来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再次,未来教育教师角色将发展重大转变。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为“园丁”“春蚕”“蜡烛”,为了使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成长,教师像园丁一样对学生辛勤耕耘、精心修剪;像春蚕一样不懈吐丝、死而后已;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未来教师不仅需要继续弘扬奉献精神,还需要由“园丁”转变成“土壤”,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由“春蚕”变成“养蚕人”,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由“蜡烛”变成“点灯人”,引领学生追求光明的人生。

教师要适应这一转变,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同学生一起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启迪学生以疑促思,通过主题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兴趣;教师不仅要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还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指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规划学生的未来。

未来并不遥远,以个性化、智慧型和开放性为特征的未来教育正姗姗走来,课程体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的变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做好准备,整装待发,迎接挑战。

(0)

相关推荐

  • 国内STEAM(创客)无人机编程不应只是噱头

    近年来,中国随着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喊了20多年的素质教育似乎在这几年就要变成现实一样.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甚至有学校专门请国外STEAM教育专家过来指导,但是总体上来 ...

  • 《课程体系建设》学习心得

    <关于课程体系建设>学习心得 今天我认真学习了济宁市教育局刘堃老师所做的<关于课程体系建设>,刘老师从课程体系的概述.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课程上.山东省实验中学课程体系等三个方面 ...

  • 未来教育,意在帮助学生拥有全新思维

    过去几十年属于某些具有特定思维的人,即编写代码的电脑程序员.起草协议的律师和处理各种数据的MBA.然而,事情正在发生改变,未来将属于那些具有独特思维.与众不同的人,即有创造型思维.共情型思维.模式辨别 ...

  • 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

    教育是离哲学较近的学科.教育和哲学说到底都是关乎人的学问.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当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学校里面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其主要是以学生为本.设立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也要依靠学生 ...

  • 程红兵:源于学生发展需要建设学校课程

    源于学生发展需要建设学校课程 程红兵 编辑来函,谈到许多学校都成为"超级课程学校",开发出几十门甚至几百门课程,供学生选择,言下之意非常清楚,不赞同"超级课程" ...

  • 自下而上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之方略

    学校育人目标体系.课程目标体系,乃至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否有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式的建设方式呢? 我没有见到过完全的自下而上的生长式的学校独立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案例,但是从有些学校在专家帮助下提炼.提升 ...

  • 自上而下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就是要建立起价值上一致,目标上贯通,标准上统一,行动上自觉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首先建立校本目标体系.校本的育人目标体系应该基于这样的几个重要的思考:国家层面的教育目 ...

  •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摘  要 为适应高等教育新理念的发展,学校应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模式.文章总结了高校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新思路,强 ...

  • 以学生为中心——未来学校里的“圆桌”教室

    哈佛学生曾拍过一个纪录片--<学习的人>,四位哈佛学霸亲自走访了中国.韩国.印度.美国.法国.以色列六个国家,展现了不同国家中存在的不同学习状态.在纪录片中,提到了一所美国最负盛名的顶尖寄 ...

  • 构建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克服成长的“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 又称局部生境效应 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共识让人们不禁将眼光投入到教育生态中.在学校教育里,由于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和 ...

  • 以学生为中心的积分制教育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美国的本科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向&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