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流淌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若不学习继承,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
而谈到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不得不提起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科技宝典”,原著2020年4月入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天工开物》初刊于300多年前的明朝,书名取自“天工人其代之”与“开物成务”,意为善用胜过“天工”的人工来开发自然界万物。《天工开物》刊印后未能在当时的中国流行开来,却在国外名声大噪,被欧洲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称赞作家宋应星可以和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编纂者狄德罗相媲美。原著成书之时久远,不太适合现在的孩子阅读。一是脱离当下的语境,二是一些内容连成年人读也晦涩难懂。
《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面向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辅助他们阅读经典。由儿童文学作家龙逸编著、知名插画师傅舫作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亲笔作序倾情推荐,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专家全程参与审校,为本书进行知识把关。一经推出便斩获“第16届文津图书奖”等多项大奖。本书将复杂的知识低龄化、通俗化,非常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年纪较小的孩子可亲子共读,也可作为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独立阅读习惯的读本。《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讲的是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包含了谷物、纺织、染色、陶瓷、造纸在内的十八个科技主题,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对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所涉知识与中小学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相贴合。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衣服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糖是从哪里找到的?全书用手绘风格的中国风全彩插图,再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精巧。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还原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点滴。不仅传播了知识,也在孩子心中传承文化,让他们了解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在每一类技术的最后,还展现了相关的延伸知识及现代科技的进步,通过古今科技的对比,让孩子切实感受中国科技的进步,了解国家的伟大。全书共108页,12开,精装线装,封面使用厚板为底,外包裹加厚皮质保护层,能提高安全性也便于收藏。内页用纸触感自然、色泽典雅,与传统水彩画的氛围相契合。按照原著分为18章,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曲蘖》(酒曲)和《珠玉》。18个技术方向,100多张手绘画稿、150多个情景展示、200多种制作工具、300多个步骤分解,宛如一幅400年前中国人生活、生产的画卷。
交易担保 连叔好货 点击购买|《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 小程序
原画历时三年,在中国传统水彩的基调中融入现代漫画的特点,书中人物可爱、有趣,头小身大是他们的特点。刻画的重点在工具的材质、结构与人物的神态、动作上,各个工艺的制作原理与步骤使人一看就明白,展示清晰、过渡流畅。转化为更容易被消化的白话文的同时保留部分专有名词,生僻字还专门给标注出了拼音。生动的分镜漫画配上精简、风趣的“旁白”,轻松易懂,看个漫画就把原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看懂了。生而为人有衣、食、住、行四处基本需求。民以食为天,于是有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出门需要交通工具,便造出车船。为了躲避严寒酷暑,冬弹棉花夏纺丝。再从原料配制到烧制瓷器,从车船建造到兵器制作,从纸墨书香到蚕桑酒曲,古代工匠将“形”与“意”发挥得淋漓尽致。从物质需求到精神生活,满足了人的各种需求。
古人播种粮食、舂谷,解决了吃的生存问题之后,开始考虑如何让食物变得美味,于是先后制造出了各种调料,知晓了酸、甜、苦、辣、咸的滋味。通过“晒盐”、“种盐”等方法从海水中取盐,而远离海边的人只能依靠咸水湖或掘井取含盐的地下水。再用“牢盆”煎炼,终于得到了雪白的盐。使用“糖车”把甘蔗压榨成汁后加入石灰后熬煮成糖浆,冷却凝成糖膏,后再请出“瓦溜”使用黄泥水从上浇下,起脱色、除蜜的作用,最终留在里面的就是白糖。还有黄糖、蜂蜜…花生、油菜、玉米、芝麻、橄榄…放进“榨具”中经过撞击,通通都能压榨出油!从乌桕油榨出的水油还能当蜡烛呢。人类文明学会使用工具之后,第一件事是生火后熟食,第二件事就是穿起衣服。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贫穷或富贵,待人接物需衣着得体。棉、麻、毛、丝等,都可以制成衣物,这些取之自然的原材料并无贵贱之分。美是傍着生活而生的,看到了花草和云霞,也想要私有这份美,于是琢磨如何染色…人们不仅满足于功能性的需求,开始养成自己的审美。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理念早就体现在序上。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比如汉文帝刘恒曾下过这样的诏:“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生活所依,而有的人不重视农业以其它末节为生,这样生活就贫贱不能顺从人意。”《天工开物》不仅是一本科学技术的书,更有反对奢靡浪费的思想。书中还蕴含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用人工来开发天工,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即设计要满足”生态设计”。一个好的产品设计要能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基本的起点也是所有的设计的基础,即满足“需求原则”。“漕船”根据具体运输货物又引申设计出运米的“遮洋小船”、给官府运输税银的“课船”、陆地上“骡马车”、“独轮车”,运用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即满足了“优化原则”、“继承原则”……除了古代科技,每一章节末延伸增加了对应的现代技术,使人确切地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农耕时代早已过时,古代科技也已经被淘汰,然而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上下五千年,尽管科技日新月异,而文化内核是不变的。我们生活在现代能享受富足的物质,归咎于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而并非无尽的资源。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饮水思源,遥想古人为了生存辛勤劳作,更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劳、俭朴、科创精神是中华文明优良品质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天赋。中国制造从未止步,正如“火星叔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所说的:“未来的中国会成为什么样,只要看看现在的孩子在追求什么就知道了。掌握一门技术,应该成为每一位有理想的青少年学生追求的目标”。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历史,感受国家的强大,从而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认同感。将中华文明优良品质和智慧继续传承下去,开创出更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