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819年11月28日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人,出生于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任校书郎、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唐顺宗“永贞革新”期间任礼部员外郎,与王伾、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形成“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党派。后宦官发动政变,“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先后被贬,柳宗元被贬柳州司马。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并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元和十年(815年)短暂被诏回京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刘禹锡始编有《河东先生集》,诗歌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王若水点评: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与王伾、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形成“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党派,参与“永贞革新”。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先后被贬。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在溪边筑室而居,并改溪名为愚溪。这首诗表面是写迁居愚溪后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颜欢愉,他将被贬的郁愤之情隐晦写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牢骚不平。

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中“簪组”是古代官吏的服饰,在此指官职;“累”是束缚的意思;“南夷”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指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诗人被贬边荒之地,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首联却说自己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被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无穷烦恼。这是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颔颈两联“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中“农圃”指田园;“偶似”是有时好像;“山林客”指山林间的隐士;“夜榜”指夜里行船,“榜”有摇船,划船的意思。诗人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白昼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荡起舟船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这里虽是描写生活的闲适之情,却有强写欢愉,故作闲适之态,“闲依”与“偶似”更能说明这一情态:“闲依”包含着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诗人胸怀大志,可是革新失败,贬谪蛮荒,远离长安,他满腔的才情抱负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只好压抑郁愤之情,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了。

尾联“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中“楚天”指永州的属地原为楚地。诗人独自往来,碰不到同路之人,只有仰望楚地碧空蓝天,放声歌唱。诗人虽然享有这潇洒闲适的生活,但他却是孤独的,他不是真正的隐士,在这里他没有同路的知己,他的心还是在庙堂之上,记挂着国家人民,他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歌声中,一定饱含着无奈与苍凉。

溪居生活的闲适本不是诗人的真正追求,所以他会孤独的忧愤。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此了。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都蔚点评:

小时候读这首诗,直觉得老人怎么这么傻,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钓鱼?人到中年,方能明白诗人那清高孤独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作者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如此一来,表达出诗人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