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宋真宗咸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60年5月27日宋仁宗嘉佑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著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王若水点评:
诗人创作的这首七言律诗,颇能代表他造语平淡,含蓄缜密的风格。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就是作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东溪即宛溪,在诗人家乡宣州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全诗围绕东溪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诗中诗人描写在东溪边观赏溪景,临傍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岸边的野鸭安逸地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初生的菖蒲似乎经过整齐的修剪一样短短茸茸,沙岸的沙石仿佛被多次筛选后平平整整。这迷人的景色虽使诗人连流忘返,但也不能住下,傍晚回到家时已经是车马疲惫了。
这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诗中名句,践行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造平淡于永久,含意境于无形。诗人善于捕捉最有特征的水乡春色,对“野凫眠岸”“老树着花”进行描写,而“有闲意”“无丑枝”则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心情:恬淡闲适,老当益壮。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新的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写出深层的含义,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妙绝天然。
《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词是作者行路上见景有感而作。词的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在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呈现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通过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虽不着一个“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下片前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全词结尾处的“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叹青春老去、倦游思归的深刻写照。
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也是一首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主张的佳作。这首词被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自古咏春草三绝之一。古人常常借春草抒发离愁别恨,最早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经历代诗人词人点化运用,以春草寄托离情别绪的名句颇多,如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林逋《点绛唇·咏草》“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秦观《八六子》“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究其原因,大概因为春草是最能代表春天的意象,春色旖旎却无人共赏,正如人生的青春年华,美好而短暂,韶光易逝,而思念故人的心情又恰如春草,在心底无穷无尽的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