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无数艺术家带来灵感的奇诗: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妖女无情》
恐怕很少有读者听闻过1915年美国导演威廉·里夫斯·伊森(William Reeves Eason,1886-1956)的黑白默片《巅峰诗人》(The Poet of the Peaks)。虽然伊森本人是以战争、动作场面以及西部片见长,但这部短片却极其罕见地改编自一位诗人的短诗——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1819年的《妖女无情》(La Belle Dame sans Merci)。电影的风格凄美、神秘,甚至有几分诡异,这是因为它依托了一个璀璨的底本。《妖女无情》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济慈诗歌。本文便准备谈谈这首奇妙的作品,以及它对后世艺术家们产生的影响。
约翰·济慈是公认的杰出英国诗人,也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拜伦、雪莱齐名。济慈在少年时代便父母双亡,这养成了他敏锐感伤的特质,他原本学医,后转投诗坛,1817年22岁时出版第一部诗集,开始崭露头角。若论文学天赋和艺术成就,约翰·济慈恐怕还略胜拜伦、雪莱一筹,可与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相提并论。不幸的是,当时英国的文学评论界对这位新人十分苛刻,报刊杂志上刊登了许多关于其诗作的恶评。不少读者并未仔细甄别,便开始人云亦云,这让济慈颇为苦恼。雪上加霜的是,1818年,约翰·济慈的兄弟汤姆患上了肺结核,诗人匆匆赶回故乡照料兄弟,却在此过程中被传染了肺结核,身体每况愈下。1820年,约翰·济慈开始咳血,被确诊患上了结核病,1821年2月23日,他病逝于疗养地罗马,年仅25岁。
约翰·济慈
当然,济慈短暂的一生中也不尽是苦涩。1818年,在照顾兄弟期间,济慈结识了自己的女邻居范妮·布劳恩(Fanny Brawne,1800-1865)。虽然当时济慈颇为落魄,但范妮·布劳恩读到前者诗作后仰慕其才华,两人渐渐坠入了情网。范妮成为了济慈文学创作上的缪斯女神,他们在1819年秘密订婚。然而这段爱情并不被众人看好。尤其是济慈患病后,范妮很难与他见面,二人便通过书信传递情思。1820年济慈前往罗马疗养后,范妮终于说服母亲同意自己与济慈的婚事,准备等待未婚夫健康好转回国后举行婚礼,可惜济慈在意大利一病不起。范妮在1833年结婚,婚后有三个子女,她将当年济慈写给自己的书信长期珍藏,后来传给了子女们。1875年,济慈与范妮的书信公开出版,世人才清晰地了解到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2009年,简·坎皮恩的电影《明亮的星》正取材于这段历史,并获得了金棕榈奖、奥斯卡奖、凯撒奖提名。
《明亮的星》
约翰·济慈的名篇《妖女无情》正创作于1819年他与范妮热恋期间。这里采用查良铮(笔名穆旦)先生的译本:
骑士啊,是什么苦恼你
独自沮丧地游荡?
湖中的芦苇已经枯了,
也没有鸟儿歌唱!
骑士啊,是什么苦恼你,
这般憔悴和悲伤?
松鼠的小巢贮满食物,
庄稼也都进了谷仓。
你的额角白似百合
垂挂着热病的露珠,
你的面颊像是玫瑰,
正在很快地凋枯。——
我在草坪上遇见了
一个妖女,美似天仙
她轻捷、长发,而眼里
野性的光芒闪闪。
我给她编织过花冠、
芬芳的腰带和手镯,
她柔声地轻轻太息,
仿佛是真心爱我。
我带她骑在骏马上.
她把脸儿侧对着我.
我整日什么都不顾,
只听她的妖女之歌。
她给采来美味的草根、
野蜜、甘露和仙果,
她用了一篇奇异的话,
说她是真心爱我。
她带我到了她的山洞,
又是落泪.又是悲叹,
我在那儿四次吻着
她野性的、野性的眼。
我被她迷得睡着了,
啊,做了个惊心的噩梦
我看见国王和王子
也在那妖女的洞中。
还有无数的骑士,
都苍白得像是骷髅;
他们叫道:无情的妖女
已把你作了俘囚!
在幽暗里,他们的瘪嘴
大张着,预告着灾祸;
我一觉醒来,看见自己
躺在这冰冷的山坡。
因此,我就留在这儿,
独自沮丧地游荡;
虽然湖中的芦苇已枯
也没有鸟儿歌唱。
《妖女无情》取材于法国诗人阿拉因·沙尔捷(Alain Chartier ,1385 – 1430)1424年的一首同名法语诗歌,不过,原诗讲述的是一段“宫廷之爱”,而济慈脱胎换骨的版本无疑要深刻、幽暗许多。济慈将爱情与死亡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一首作品中,达到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诗歌的情节藏头去尾,看似突兀,却带有一股阴沉的神秘气息,引人遐想。而诗中的那位“妖女”,则成为了19世纪欧洲文学中“蛇蝎美人”的代名词之一。创作此诗时,济慈一方面与范妮开展了甜蜜但又阻挠重重的恋爱,一方面疾病缠身(虽然肺结核尚未确诊),诗歌中爱与死亡的主题,无疑有着几分现实因素。但它更加感人的还是那份朦胧、神秘与含蓄,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妖女无情》发表后,影响很大,经久不衰,许多艺术家曾从中汲取灵感,或创作衍生的作品。一大批英国画家曾经绘制了各种版本的“妖女无情”,其中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弗朗西斯·伯纳德·迪克西爵士、前拉斐尔派名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前拉斐尔派画家亚瑟·休斯、苏格兰水彩画家弗林特等等。此外,爱尔兰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查尔斯·维利尔斯·斯坦福爵士(Sir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1852年9月30日-1924年3月29日)1910年曾为此诗谱曲,至今仍脍炙人口。阿加莎·克里斯蒂1936年的推理小说《古墓之谜》(Murder In Mesopotamia)也将女主角成为“迷情妖女”……虽然济慈的创作生涯只有短短四年,但从《妖女无情》百年来的不断衍生可以看出,诗人不朽的灵魂依旧在一代代后世艺术家的殿堂中萦绕回荡。
弗朗西斯·伯纳德·迪克西《妖女无情》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版本
亚瑟·休斯版本
弗林特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