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病人由一个医生对待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医疗服务,是一个词组,分开了,是两种现实。
医疗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科、技术、能力;
服务,是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劳动、行为。
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医生都是那些管事的人的一种安排、处置,
后来,演变为巫,巫医,神汉等,
直到有了国家这个制度之后,有了职业分类和官办机构,
懂药的、会处理疾患的人合在一起,
交流讨论、研究钻研治病救人方法,才有了医生
那时,还是依据医生治疗的病种或科目来称呼,
譬如: 食医 、 疾医 、 金疮医 等
尽管医生是救人性命,祛除病痛的,
但医生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巫医乐师之徒,都不是“上得了厅堂”的职业
称呼医生为“大夫”,那是官办医疗机构形成,也就是宋代的北方才有的事情
秦汉时期,官员就有“大夫”的称谓,
宋代建立了太医院,有一定的行政级别,
对于官办医疗机构的医生,直接称呼为“大夫”,
似乎不妥,但又想尊称这些医生,
于是乎,就有了对官员称“大(da)夫”,对医生称“大(dai)夫”的同字不同音的特殊称谓。
以前的医疗和服务,是天然的在一起的。
咱们古代和以前的医生,都是“望闻问切”都得掌握的,
还必须懂得药物的辨识、药性、药效等,
开方子的同时,要知道加减调配之法
独立行医的医生,还会针灸、按摩、推拿、正骨、接生等诸多治疗手段
但,建立起分工合作的医疗机构之后
医生们的各自工作重点就有了调配和适应
有些医生研究病例病理病机为主,开方子多来自传承
有的医生研究药物药性药效为主,多注重药材辨别、加工炮制和配伍
有的医生研究治疗手法,在针灸按摩经络穴位方面花时间精力多
有的医生注重教学和撰写书籍医案,搜罗各种疾病、医案、药材、医学理论等为主
有的医生,把脉是特长
有的医生,一针下去百病消
有的医生,一眼能断病机
有的医生,一句话就能消除疾患
有的医生,一付药方称神
有的医生,一双手正骨无数
但,医学全才,越来越少
医圣张仲景,汉代就被尊称“圣”了(1800年前的人)
药王孙思邈,也在唐代就被尊称“王”了(1500年前的人)
这也说明,那时开始,我国的医生、药师的职业分工,医生本身的职业细分,已经比较明显了
随着明清时期的西医进入,
尤其是现代西医在清末以机构推送的方式进入我国
医生这个社会角色和职业,出现了更加快速和明显的变化
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
美国雅礼学会、洛克菲勒家族对西医引入中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后,形成了湘雅、协和、齐鲁、华西、同济等几大品牌西医学校及其附属医院
而我国传统医学演变而来的中医学校,
还在探索从“师带徒”方式往学堂、学校的转变
帝王时期的人治社会,也在新中国的法制民主进程中转变
不管如何变化,不管中医药大学,还是西医院校
医疗服务,已经逐步将医疗分科分专科分亚科分的越来越细了
医疗,有的时候,已经成为工业厂房里生产线的一段一段
做检查,不是医生在做,而是检验科的、放射科的、电生理的、病理科的等等
做初步诊断结论的,也是各种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的倾向性异常表现结论
医生不把脉、不用听诊器、不用血压计、不用温度计等
有助手来做,有各种检查结果来报
医生要做的,往往是问问基础信息,问问病患及其家属的疑问,解答几句
然后,就下诊断、开处方、收住院之类的
这之后,又是其他人员在为病患打针、给药、治疗、办手续等
对于复诊的人来说,能不能在三甲医院再次挂到首诊医生的号,多是要运气的
对于住院的病人来说,收治住院的医生,不一定是病房管床医生
也不一定是手术医生
更不一定是后续监测指导的医生
医疗和服务的脱节
还体现在各种手续和管理措施的环节之中
前两天,一个老哥说了他95岁老父亲的救治经历,就是这两个词独立起来和合起来的真实写照。
他父亲今年在京发病,95岁的人,身体基础不错。因咳嗽、呼吸困难等入院。
某三甲医院收治(这个已经很难了,很多医院不收治这么高龄的病人),
急诊留观,影像学检查:白肺,还有其他一些指标异常......
但,非常明确地排除了新冠肺炎诊断。
医生建议:尽快ICU。
他不同意,老爷子从杭州来京,跟他一起住,生活习惯很熟悉。
他是药学政策方面的知名专家,对药企熟悉,对医院不太熟悉,
但,他笃信:这么高龄,去ICU,预感不好!
他认为,一进ICU,各种插管对老人是一种有创干预,还不一定能治疗好,
有创干预对老人带来的伤害,有可能比疾病本身的伤害更大
即使救治成功,离开ICU 的难度也非常大,老人的自我修复机能是远远不足的
医生说:两个选择,要么ICU救治,要么放弃医院治疗,回家。
他问:转院救治,不行吗?
回答:新的政策,在北京这种情况不让转院。
他不愿意选择ICU,又不能转院治疗,
那,怎么办?
他心一横,拟冒巨大风险,带老爷子回杭州诊治。
联系救护车:北京的,不去;杭州的,不来。
经多方努力,终于安排救护车转回杭州
10多小时,老爷子还是重病状态,路上万一出点事咋办?
救护车也是担心这一点,谁也不愿意转运过程中出差池。
他说:带足氧气,就好!
一路上的细心照料,老人安全抵达杭州
在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治疗
通过很多细致化的治疗和干预
老人很快就治愈出院
这老哥感叹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如果简单粗暴,那是真会出大问题的
医院的医生,很多时候不能从服务的角度去看问题
一方面机械的执行所谓的政策,可能都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政策”,是已经变形走样的政策
一方面机械的遵从所谓治疗指南和临床路径
却又不能细心察看病人的疾病状态,不能准确及时的分辨出病人的病程病机
都是大名鼎鼎的三甲医院,带着老人转战千里,却带来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他真不知道,医疗资源更加雄厚体系化建设更加超前严密的北京
咋会出现这种机械、简单的医疗服务方式
现在,不少人说起中医也好,西医也罢
都是感觉温度离病人越来越远
但实际上的治疗统计数据确实诊断准确率、治疗及时有效率
在一直不断的提升
在某些科室的治疗病种,有很多已经从不治之症转为可以治愈的
有很多疑难杂症,都已经非常明确的有效诊断和治疗
只是,医疗服务的方式模式已经转变,
一个大夫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全部诊疗过程的时代
已经悄悄走远了
一个病人的求医问药,可能在不同阶段要面对不同的人
这些人,可能是医生、护士、检验师、放射科大夫、药师、麻醉师、器械师、物理治疗师、针灸、推拿人员等
而,他们,对待的是疾病的不同特点、不同时期、不同需要
医疗服务,在新时代的结合
跟远古和以前不一样
不再在一个医生那儿完美结合,那已经是1800年前的事情了
一个病人,由一个医生对待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
一个病人的诊疗过程,是很多环节的很多人在提供医疗服务
而,这些医疗服务,是一个整链条在进行有效结合
也更需要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