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修先生的后人有话说
来源:卫辉慢生活
李敏修先生的后人有话说
□净心无尘
一月前,垂髫至今的好友李再留从上海回来,第一要务就是接风叙旧。再留兄生于卫辉桥北西街,乃中州名儒、大学者、教育家、藏书家李敏修之侄儿。李敏修,姓李名时灿,其父兄弟五人,其亲叔伯兄弟八人,时灿排行老二。我之好友再留父亲排行老八,名民灿,字三民,同样是民国时期大人物、中州名儒,因种种原因未有市志明显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几百年时间,李家在卫辉属头等大户,居住桥北西街西头,除市志记载外,还有许多大德善之事及李家原状不宜且表,这毕竟是李家隐私。
至于李敏修一生就不再多聊,其早已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可阅卫辉市志1993年10月版663页有较祥细记载。但有关现在的位于桥北德南街卫辉市第二完全小学则是李荣升、李敏修叔侄二人出资所建尚未人知,查阅市志等资料少些明确记载,可见吻合记载,笔者将所知之情况作以叙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吾常去再留兄家玩儿,且时吃住兄家,曾听其母徐孝兰伯母讲些李家奇事。其中就有有关李家出资建立卫辉市第二完全小学之经历。
光绪二十九年初春(1903)李敏修与李荣升各自在家宅开办私立小学堂,即时灿学堂和荣升学堂,其二人为叔侄关系,李荣升,字寅叔。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寅叔叔侄合资又在德北路西(六七十年的搬运公司对过)李敏修又家宅开办三民小学堂,同年深秋又伙同德北街商人何兰芬开办训淑女子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李家叔侄拜访、鼓动汲县知县裘祖锷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由李寅叔、李敏修叔侄二人出资购买德南街路西杨氏住宅19间房屋,15间房屋为教室,4间为办公等所用,杨氏房屋北则紧邻天仙庙,学堂逐渐扩大,初冬由县衙出面征用天仙庙,所有费用有李敏修、李寅叔叔侄出资。学堂校门正是天仙庙山门,两扇朱红漆大木门,高门槛,门两侧墙上各有一个六角圆窗,门口两侧有两棵榕花树,当地居民叫它榕花树学校,一直叫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国元年(1912),汲县民国政府将学堂改名为汲县县立第一小学。
民国27年(1938),由汲县日伪政府将汲县县立第一小学改名为汲县第一小学。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汲县民国政府将汲县第一小学改名为德胜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汲县人民政府将德胜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改名为汲县第二完全小学。现今为卫辉市第二完全小学。
酒宴中,吾等兄弟酒茶细品、无话不谈,唠起西街西头二伯父李敏修简介石碑,兄有些激动,一是感谢政府重视,没有忘记李家德簿;二是碑文所立地方欠雅,背靠茅厕,此茅厕已有五六十年之老厕,谓之尴尬。
吾忙举怀向兄阐述: 此非文化部门所愿,将碑立老宅内为人不知,立老宅临街又恐杂居异姓居民不许,立兄宅临街倒是一处好地(李敏修宅46号对过),可惜文化部门非晓原由。
兄举怀曰: 可否建议将碑文立于二完小校院内?或二完小路对过东小三角空地?再说二完小最初建立主要是咱二伯父李敏修出资所建,立在这两个地方该是有些理由,有些纪念意义吧。
吾给兄斟上酒曰: 吾看有点困难,不是咱平民百姓说话随便。一是二伯父及祖父所出资运作创办二完小事宜,未见县、市志及其它官方史志有所明确记载,家传不等于官方化;二是文化部门不是大权在握,还有教育、城建、城管等等部门,还需资金来源等方面问题。
再留兄听了频频点头,吾接着又把卫辉文物保护所见所闻一一道来: 望京楼的修复和崇本书苑的建设,斜子街阁楼的修复,沿淀街东城门的修复,王家大楼的修复,白云阁的修复,香泉寺石窟的修复,吕村明代戏楼和芳兰清代戏楼的修缮等等,据说马上就要对徐家祠堂以及一些县重点保护文物进行修复和维修。卫辉市近年来在文物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全市人民所有目共睹的事。3月24日,市文旅局文物科长唐祝女、图书馆长郭爱梅,邀请吾等几位文史爱好者到二伯父李敏修老宅、嵇文甫老宅、医专文博馆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调研,得知文物部门正在积极谋划并争取资金,对李敏修故居和嵇文甫故居进行修缮保护,甚感欣慰,他们确实不易呀。
再留兄又斟满酒杯,与吾举怀,连连称是,他说卫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相信有卫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卫辉人民的大力支持,卫辉古城会越来越美,祝愿咱卫辉文物保护工作越做越好!
2021年6月1日星期二
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一写
2021年6月2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