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专栏】传统题材如何出新
中国画有些题材,是从宋代一直延续下来,历代画家反复的画,这是与中国民俗文化相联系的,很多题材都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人们把它叫做传统题材。虽然同一个题材对象相同,但是不同画家的感觉不同,一样可以画出新意。
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探讨的意义不仅仅是创作本身,而且揭示了绘画创作背后隐藏的深层次规律。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终究会被历史淘汰,艺术创作除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外,自身的艺术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变化。
画同一题材,必须要走出陈式,画出新意,否则墨守成规只能重复前人。历代画家中有许多模仿前人而没有形成自家面目,甚至没有作品流传后世。一些人找到了同一题材的不同视角、不同特性,看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其他画家。他们开始怀疑前人的作画方法和前人的观察方法,并试图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葫芦是中国画传统题材之一,齐白石画过很多,从画面上看,极其平凡、单纯,笔墨淋漓自然,浑厚大气,而艺术感染力、艺术典型性却惊人。白石葫芦以赭黄画匏,以浓淡墨画叶,以篆隶笔法画藤,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和沉稳,极富抒情意味和形式感,好像给葫芦题材的画法立了一个标杆,以后的很多画葫芦的画家没有脱出他的窠臼。而吴昌硕画葫芦的藤,以草篆之笔入画,中锋用笔,行笔稳健,金石味十足,似乎都在有意与无意、有法与无法之间驰骋。充分表现了吴昌硕古拙、浑重、豪迈的画风。
他们重复画同一题材,但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感觉,各自的笔墨,各自的格调,尤如人的个性面孔。这就是艺术的典型性,高度完美是典型性的价值!他们以如此平凡的题材,如此朴素的笔墨,创造了艺术上无与伦比的境界,达到了生活感受力与艺术表现力完全吻合天衣无缝的境界。吴、齐超越了同时代画家。在这个意义上来认识,研究同一题材作品的创作,对于中国画创作具有特别的意义。、
然而,怎样使一个平凡的题材具有深刻的典型性呢。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情节和事物都能入画;也不是任何平凡的事物都能够具有艺术的典型性意义。于平凡中见深刻,于自然中归纳、提炼成典型性的创作,难度是非常大的,在这里靠单纯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高超的笔墨,更需要广博、精蕴的修养;需要对生活特殊敏锐的洞察力,再加对生活长期深入的体察。具备这一切,才能使自己的创作经久不衰地感染人,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典型性。
葫芦本来是重复了无数画家画过的题材,但是只有吴、齐表现得最具典型性,最完美,成就最高。吴、齐重复画传统题材,但是他们没有重复别人的思想与笔墨。在表现艺术的高度和揭示生活的深度方面超越了前人,所以他们是创造,是全新的创造。
题材无所谓新与旧,旧就旧在没有创造,没有突破过去;没有新的、深的底蕴。模仿别人,暴露了自己在丰富生活面前的无能。所以无能,就在于生活贫乏,缺少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传统题材的创作,弄得不好,的确有落到亦步亦趋、千篇一律的状态。要在平凡中见深刻、平淡中出奇特,的确远非易事。但是没有别的选择,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深度、典型性,和对笔墨自如的驾驭能力。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儿子曾问父亲:怎样才能做好诗?陆游答曰:“功夫在诗外”,一语道破天机,说明陆游深知艺术创造的真谛。同样的道理,怎样创作出深沉而纯朴,表现生活美的传统题材作品,功夫也在画外,而往往画外的功夫最难做到。如果说造型、笔墨是我们应该努力掌握的,那么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还是画外功夫,尤其是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