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即得: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勇气
失即得: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勇气
2018年7月19日,上午9时40分到11:50分左右,张文质老师在《教师博览》第四届读书论坛上做了主题为《以勇气赢得存在:生命的思与路》的演讲。
张老师娓娓而谈,从江文计(张文质)的这个名字开始讲起,讲到他的大学生活(华东师范大学),讲到他的工作的曲折经历,在体制内如何边缘化的过程,然后找到了生命化教育的目标。
听完整场报告,我感触最深的是:张老师因失而得,获得了自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张文质老师用他的生命在说明勇气与坚持的重要性。
目前在做的事
2007年,在微博创建了1+1教师写作的优培计划,有非常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后来微博逐渐衰落,2016年,在微信重聚。
对于参加的教师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所言即所思,知、行、言必有衷。
前段时间发了一篇文章:《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在《教师博览》全文刊载,连“呜呼哀哉”都没有删掉。这是一个进步。
走了这么多路,对目前的教育是失望的,但是,对人,对教师,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
青葱岁月
大学
在寝室里做自我介绍时,说自己的名字叫“江文计”,几天之后,院主任点名,“张文质”,同寝室同学哈哈大笑,说,你总算把名字中的三个字,读对了一个字。于是,江文计成了他们的共同回忆,一直叫到现在。
工作
1983年,华东师大后,分配到福建省某机关单位。
细节一:刚上班那会儿,下大雨,无雨衣,骑行回家,向同事老罗借雨衣,老罗从柜子里拿出比较旧的雨衣,语重心长的说:“这次借给你,下不为例。你连这点事情都不能做好准备,以后,领导怎么敢把任务交给你?”
当时的张老师,只能硬着头皮借伞,因为,他不能得罪这位同事。
细节二:当时省委书记是北方人,到南方来,冬天特别冷,于是出行都戴着黑色鸭子舌帽,于是,黑色鸭舌帽成了当时官员的标配。
细节三:工作后,用心写作,性格内向,不善言表,被分配到教研室,工农教育,业余教育、成人教育部门。
细节四:有一年,去尤溪做组织工作,到了当地才知道这就是影响中国精神世界700多年的朱熹的故乡。身为福建人,却没有人告诉过他,感到非常愧疚。然后,组织夜校,看到那些农民白天劳作,晚上还要学习,精神可嘉。直到30年后,遇到当时另外一个组织者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假的,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作为省里派下来的,在县招待所吃四菜一汤,感觉自己是在腐败,非常不合自己受的教育。
惊悚一幕:回程的路上,遇到辆大卡车,就在悬崖边,当时,一退再退,一步之差,就掉悬崖下面。现在想想都让人后怕。于是产生了一种生命的顿悟:相信命运,命运领着你走;不相信命运,命运推着你走。
细节五:回去后,被调到鼓城区业余高中,做语文教师。当时两位同事,上课恐惧。轮到张老师上课,教导主任在外听课。下课后,张老师问教导主任上得怎么样?教导主任说:还行。
但接下来上课,由同事听了两节课,原因是,教导主任认为他上得不太好,让同事督促一下,用以提高。
细节六:也有教书上基本技巧,在福州担任重点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任何事都亲大亲为,在教育的第一现场。在当时他唯一学习过的班主任就是魏书生,而且也没有学全,只学到了他的两个字:“招术”。于是,搞各种活动,期许月光,每个小孩都不一样,引得其他班的同学经常爬在他们班窗台上看热闹。几乎每天早上6点起床,20:00回家。班级成了先进班级,但是,却每天对学业成绩提心吊胆。因为,他们班语文顺数第一,总成绩全年绩倒数第一。
领悟:教书难,没有时间看一本书,既是管理者,还是心理咨询者。所以才有了开篇的那篇文章:《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
细节七:在省直教育部门有一次作文点评,得到领导一致好评。于是,领导找他写一篇《领导致辞》,张教师说这个不能写,秘书处那么多人,怎么能轮到他来写。结果,领导几乎用恳求的语气跟他说,请他帮忙写一篇。毕竟张文质教师是华师大的高材生嘛。张文质老师提要求,“让我写可以,但是,我就写这一篇,不管好坏,都不再写。写好后,不能改一字。”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
细节八:后来,人在普教工作,工资等关系仍然在职教。这就为他以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当时有单位分房。因为张老师跟主任有点误会,结果第一批名单没有他。他去找主任理论,主任说你关系不在我们部门,我也没有办法。同事安慰他说,第二批应该有,结果,第二批仍然没有。于是,张文质老师撂挑子,主动离开了普教育科,调到当时几乎没有听过的一个单位:电化教育馆。
细节九:正是在这段时间,1993年,他参加哲学家黄克剑老师的一个学术分享会。每两周一次,几乎每次从晚上八点,聊到第二天早上五点。这种探讨,开拓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怀与境界。后来竟然一发不可收拾。1993年5月《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级目标》黄克剑先生在对话中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
细节十:1996年,基础教育,寻找道路与乡村学校听课。1997年获得生命的顿悟,在生命自传个人教育史中《生命手书》不为出版而写,却成了别人眼中,张文质老师无法超越的著作。既是鞭策也是鼓励。2002年,生命化教育,从乡村开始,小学,中学,开始探讨。
感悟:自觉边缘化是一种选择。找到自我的选择。
以上细节,简单勾勒了张文质老师的成长经历。
以下是张文质老师的一些心得。
不要荣誉:当年教育部要给张老师授一个奖,张老师坚决不受。领导说这个奖对福建省很重要。但是,张老师还是不受。不仅如此,他对于一些长者,常年拿国家奖的人也建议,应该有点长者风度,要领奖,就要领联合国教科文的奖,国内的奖项应该留给年轻人。
做“四小人物”:做小人物,办小事情,提供小帮助,有小影响力。这样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而不会去做标题党。去说假大空的话。
要有“坏脾气”。政治学习中,让学员回家自学,结果被选为小组成员。在一次出差中,看到后排有人在抽烟,提醒司机,那人还在抽,于是大发脾气:后面的同志不要抽烟。结果那人很不好意思,把烟掐了。事后,同行的同事问他:如果当时那人不熄烟怎么办?
张文质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两人同骑马出行,甲碰坏了乙的马鞍,乙非常生气:赶紧给我修好,不然我只好按我爸的方式处理。于是甲马上就修好了。有人问乙,“你爸什么方式?”乙说:“我爸的方式,就是下马,拿着坏了的马鞍,牵着马回家。”
后来,张文质老师还给我们教育界提出一个口号:教育主管部门,请还学生一张安静的书桌。因为靠补课补不出芯片。
以下把这次张文质老师的演讲主题的图片录在下面:
(张文质老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着他和教育的故事)
以上是我个人听课的一些笔记。有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完全是因为我听课不认真,或者加入自己理解的缘故。有可取的地方,都拜张文质老师所赐,有任何不当的地方,责任全在我能力不足所致。
张老师讲完课后,有一个互动问答环节,我不揣冒昧,问了几个问题:您有离开体制吗?您正在做的“教育的行走”目前进行的怎么样?怎样参与?
张老师给予了耐心回答,目前还没有离开体制。教育行走将在宁波举行,要求申请者写三千字的自传。等等。
写在后面:张老师的生命勇气,其实是一种坚持自我的过程。到底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张都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世界改变着我,我也努力改变着身边的事,从而改变着世界。”
当年失去的一些体制内的荣誉,却换来边缘化之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行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这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的是在体制内爬楼梯的快感,得的是在体制外教育行走的性感!
提问环节之后,张老师还馈赠了一本亲笔签名的《教育的勇气》给我。让我深感荣幸。打开书本看了几面,双让我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张文质老师大学之前成长的冲动。简单翻了几面,看到《我生命中重要的他人——傻叔叔》、《苦难带给母亲和我的......》、《我的父亲,我的教育观》我就知道,一个有情怀的人,必然有着充满爱与感动的童年,有着充满爱的家庭。具体情况,还须等我读完这本书后,才能够与您分享。
左:彭敏格,景德镇一中的同事,华东师大高材生,张文质老师的小师妹。
中:张文质老师,右:周小泉同学
张文质老师馈赠的新书,2018年5朋份出版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