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寻访长乐塬

寻访长乐塬

文/王文丽

  

  在宝鸡渭河北岸的台塬之上,陇海铁路北侧,有一排青砖砌成的窑洞,窑洞依北崖由东向西排列着,在窑洞的上部,则是三十多米厚的自然黄土覆盖层。这里,现存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窑洞车间、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申新纱厂办公楼、一份见证民族工业史的生日礼物乐农别墅、罕见的双曲拱结构薄壳车间等四处历史遗迹,这里,是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址。

  

  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怀着崇敬之情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冬日暖阳下,长乐塬散发着让人敬仰的革命气息。

  

  屈指算来,距离上次来此,中间已经相距了二十三年的时光,其实路程也只是塬上和塬下的距离,我曾无数次站在塬下仰望它,仰望它热土之上熠熠生辉的不朽精神。

  

  入塬寻访,一帧帧历史记载,实物陈列在眼前铺展开来。遁入历史烟尘,仰视革命工业人“民族工业精神”“抗战精神”“工合精神”的伟大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使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遭到严重摧残。为了保存工业资源,工矿企业被迫向内陆迁途,史称“迁厂运动”。

  

  1938年10月,汉口申新公司第四纺织厂福新公司第五面粉厂迁到宝鸡,迫切需要在“工业荒原”上建厂,求生存,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征地、建材、劳力、工业能源的严重困难,于1939年8月9日,在14间平房中开始试生产。为抵御日军空袭的威胁,在长乐塬下挖掘长达1.75公里的窑洞车间,把全部前纺设备和1.2万锭纺纱布机隐藏在地下进行生产。1941年1月5日,申新发电厂建成投产,标志着内迁企业的全面复工。

  

  申新全面复工后求发展,在“秦宝十里铺工业区”,相继建起面粉厂、机器厂、造纸厂、陶瓷厂、纱管厂,在天水兴建面粉厂,在白水合资建起煤矿,成为西北最大的企业集群。截止抗战胜利生产棉纱6.2万吨、棉布43.2万匹,仅1945年,就把所生产面粉的53%供给军队。

  

  在窑洞车间内,放置着当时所使用的设备、细纱机、纱锭等实体遗存,再现了当年申新纱厂如何为抗战源源不断地供应军需民用品的场景,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因此赞誉窑洞车间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申新为持久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宝鸡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先生曾经成功地动员了武汉64个企业迁出,其中有15个企业在宝鸡落户。宝鸡到1941年形成了“秦宝十里铺工业区”,成为西北新兴的工业重镇,创造了战时经济的一度繁荣。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茅盾曾途经宝鸡,写了《战时的宠儿——宝鸡》。

  

  在长乐塬,罕见的双曲拱结构薄壳车间、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申新纱厂办公楼、乐农别墅等,都是这片热土的历史见证。而最具民国风格的乐农别墅,是当时宝鸡申新纱厂总经理李国伟送给岳父荣德生的69岁生日礼物,因荣德生号乐农居士,“乐农别墅”因此得名。它不仅记录了抗战时期申新纱厂西迁的历史,也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在申新纱厂办公楼里,悬挂着总经理李国伟当年说过的一句话: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民众,均有赖吾等接济,所以我们应从速完成建厂任务,努力增加生产。

  

  站在这片承载着历史和情怀的热土上,我仰视着一栋栋别具一格的建筑物、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

  

  二

  

  寻访长乐塬之前,对于它的记忆,脑海里始终还停留在二十三年前的那个炎炎夏日。

  

  那日,我们几位二十岁的年轻人,顺着斗鸡台后面的那道坡一路高歌着向东而行。炎炎烈日下,树上的知了不遗余力地发出缠绵的叫声,清脆而响亮。当我们一路手拉手欢歌着站在长乐塬顶时,几位年轻人一同欢呼雀跃着面朝像火团一样的骄阳呼喊着:“我们登顶长乐塬了,我们终于上来了!”当时的喜悦之情,至今,无以言表。

  

  那是青春时光里的身影,也是初次走进长乐塬的欣喜。夏日的长乐塬,树荫浓密,幽静中又散发着生活的烟火。乘凉的人,聚在一起,手拿蒲扇,边喝茶边聊着家长里短。青砖瓦房的院子里跑动着三三两两的玩童,时而骑车子、玩积木、摔方片,时而又玩起了捉迷藏,在居住的园区内东躲西藏。欢快的嬉闹声响彻长乐塬的上空。

  

  去长乐塬,我们是受一位同事的邀请去做客。那位同事的爱人当时是陕棉十二厂的职工,十二厂的家属区就位于渭河北岸的长乐塬上,他们婚后一直居住在此。

  

  初次相见,我们便以姐妹相称。姐年长我两岁,来自秦岭深处太白县,有着山水孕育出的纯朴和善良,真挚而大方。那时,我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

  

  相识两年后,姐有次乘坐公交车,下车时两腿一软跌倒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医学诊断为骨髓炎。自此,失去了健康,无法工作。因为行动不便,同事在我们单位又重新申请了一套一房一厨式的单身宿舍,从长乐塬上搬到塬下单位的家属院,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夏天的黄昏,我们一起聚餐,一起聊天,一起拿着麦克风一遍遍唱着流行歌曲,在欢声笑语中,一同期待着生命的转机……那年,他们的儿子刚满两岁。

  

  生活上的困境难以支撑的高昂的医药费,千禧年的秋天,姐选择离开宝鸡,回到生养她的家乡——太白县。两个月后,在故乡的土地上,便永远离去了。

  

  那时,家属院的单身宿舍,是一道铁质的防盗门,一道木门。每天,姐那两岁的孩子搬个小凳子坐在防盗门里面,一双小手抓着防盗门,见到我就用稚嫩的声音问:“阿姨,我妈妈去哪儿了,她怎么还没有回来?”面对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神,我时常心里难过,却无言以答。

  

  时光飞逝,记忆里抹不去的那份情谊,在寻访长乐塬的脚步中,又奔涌在心中,在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时光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当年位于长乐塬上的陕棉十二厂家属区,早已物是人非。一切在流逝,一切都在改变,曾经一同牵手登顶长乐塬的年轻人,虽同居一城,却已多年不见,时光打磨了年少的纯真,岁月改变了青春的容颜。生命中,相聚又别离的人,最终,都会成为人生旅途上的过客。离开,或靠近。

  

  如今,从历史尘埃中走来的长乐塬,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

  

  漫步在长乐塬广场,掬一抹冬日的暖阳,任思绪驰骋,听陇海铁路火车笛声依旧。走进理想国·窑洞书店,穿过战火的烟云,在史册里,再次接受一场民族工业革命的精神洗礼。

  

  作者简介:王文丽,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爱好散文、诗歌、书法。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

声明:网络图片权属不详,

如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往期↓

小   说

秋子红:鬼  六

朱百强:像鸟儿一样飞翔  (小说)

邹彩虹:豪  杰

秋子红:玉  米

王   炜:拿  铁

散文随笔

黎    荔:人生的下半场

杨   绛:人生的价值

张爱玲:钱

朱   鸿:哭泣的老牛

莫   言:过去的年

评   论

常智奇:在苦难意识中展示人的内在性——侧评《平凡的世界》的艺术追求

余   华:在中国,年轻作家都是自己冲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金怀斌:《西京烟云》自序

(0)

相关推荐

  • 【岁月钩沉:国棉十七厂】

    编者的话:国棉十七厂前身是裕丰纱厂.系日商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早期开办的纱厂.该日商机构1914年择地杨树浦路2866号为建厂基地,由平野勇造设计,1921年动工建厂,至1935年全部竣工. 所生产 ...

  • 第八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本篇目录: *************************************** 731.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 1938-1946年                        陕西省城固 ...

  • 旧社会用工“四不要”,看着眼熟吗?

    原创 dangrenbei 党人碑的熟人茶馆 2021-08-10 收录于话题 #随手札记47 #阶级教育2 这是一本出版于1965年的连环画,叫<资产阶级罪恶录:一个纱厂资本家的"四 ...

  • 央视纪录片《窑洞里的抗战奇迹》完整版视频来了~

    昨晚,跟着央视逛长乐塬的窑洞车间了吗? 听说,长乐塬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窑洞车间,大家看了一遍还不够过瘾. 今天,就为大家送上完整版视频.让我们再次重温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前世今生,去了解窑洞车间在抗 ...

  • 日机轰炸宝鸡史料(节选)

    日机从山西运城起飞,频繁地轰炸陕西,关中的西安.咸阳和宝鸡几个城市是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   1939年1月19日,日机首次轰炸宝鸡,炸死31个老百姓,66人受伤;3月里又一次飞来宝鸡,炸死炸伤80人 ...

  • 了解一下,1901——1949年荣氏企业都开办了哪些厂?

    面粉1 无锡 茂新一厂 原名保兴面粉厂,1901年创办,1902年投产,1903年改名茂新.抗战时被毁,1947年重建,1948年恢复生产. 面粉2 无锡 茂新二厂 1916年租办惠元面粉厂,1918 ...

  • 齊齋微书话|周末仅得好书一本

           在近代百年家族中,无锡荣家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一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白手起家,自1896年开钱庄开始,到抗战前夕,在上海,无锡武汉等地,拥有茂新.福新等面粉厂12个(4+8),年产面粉近 ...

  • 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7月,记者来到宝鸡市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这里曾是抗战史上西北最大的工业园区,如今成为全国保留最完整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的博物馆. 1937年陇海铁路从西安通到宝鸡,1938年武汉会战前期,国际友人路易·艾 ...

  • 张謇

    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 ...

  • 清棉60年 | 一个人的故事,一座城的记忆

    她叫李芬娣,手里拿着的是她在清棉唯一一张工作照.拍摄这张照片时,她已经在清棉工作了20多年. 4月13日,我们推出了一篇文章: 清棉六十周年--漫忆清棉 这篇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近八千人阅读.这也 ...

  • 沙坪坝土湾工业村,古朴古香还有别墅群,后山小屋是精华

    山城重庆因为山高路陡,易守难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的大后方,为保证安全,保存实力,许多单位都向重庆迁徙,成为名副其实的陪都,在这些内迁单位当中,许多基础.军工工业比较出名,比如望江厂和如今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