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五台山佛乐初探

我升入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繁峙县”县名的涵义。一是,两山对峙,南面是五台山,北面是恒山;二是,“峙”就是“山”上的寺院多,这两个“问题”多年来常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近期读了些相关繁峙历史的文章,才得知前者对繁峙县名的解释有望文生义之嫌。秦统一六国,设郡县制,于恒山山脉之北置繁畤县,为“繁畤”之名最早的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从山北迁入今县境内。明洪武二年(1369)由“畤”改“峙”,才成今之“繁峙”。

据史料记载,唐以前的南台是现在的中台,中台是现在的北台,而东台、古北台、西台均在繁峙境内,也就是说五个台顶大都在繁峙。五台山东西走向,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现在的五台山地跨山西省五台、繁峙、代县和河北省阜平等两省四县。繁峙县地处五台山腹地,位居五台山之阴,森林茂密,物产丰富,是五台山台参、台蘑的重要产地,历来为五台山寺庙群的粮食、农产品供应地。砂河镇自古以来为朝台的北大门,是五台山重要的后勤服务基地,五台山火车站就建在繁峙县砂河镇。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佛教音乐的繁荣发展。佛乐在民间生生不息的发展,一直都受到地方音乐的滋养,佛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间音乐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佛乐在民间的发展历程、应用、传承和保护问题也成为现在研究的重点内容。

五台山佛乐就发源于五台山区域,也就是在繁峙境内。当时繁峙县的佛教音乐很流行。元末明初,繁峙县梨峪村普光寺精通佛乐的一代禅门宗师金碧峰和尚,曾受到元顺帝和明太祖的礼遇。到了明万历年间,繁峙县普光寺的佛乐仍居五台山之首,而且影响甚远。可惜“文革”之后,五台山佛乐濒于绝迹,就在五台山青庙音乐近乎消失之际,地处五台山腹地的繁峙县却侥幸地保存了部分青庙曲牌并有部分僧人在民间传播演奏。世居五台山脚下,久沐法雨的李宏如先生历经艰难录制了幸存的青庙佛乐,特别是1997年以来,由他开办的繁峙县石佛寺五台山佛乐班,对五台山佛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在《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价值与现状》一文中论述,五台山佛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佛教的法事仪式,历史上就被称为“音声佛事”。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汇入五台山佛教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在社会上当时流行的曲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遗存,为研究艺术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

古老的五台山佛乐是北方佛乐的代表,保留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信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是非常宝贵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繁峙县委、县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战略高度,将五台山佛乐的传承、保护与文化旅游、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近期又作出了“打造砂河佛乐特色小镇”的决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