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那年那月

【难忘的那年那月】

文/高呈芬

退休干部,县老年大学合唱团团员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许多难忘的岁月,而我的难忘记忆是从1966年那个夏天开始的。

那一年,正值我们三年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文革的风暴带着夏天的火热席卷而来,无情地卷走了同学们的梦想。全国上下陷入了这场“全国大停电”运动带来的无知、困惑和迷茫之中。当时,红卫兵主宰一切,“造反有理”是口号,大字报是武器,一切唯成分论,阶级斗争是“主课”,红袖标是最革命的标记,学校成了战场。红卫兵又从学校杀向社会,从社会串联到全国。用当时的两句诗来形容“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我由于家庭成分高,不能参加红卫兵,但属于团结的对象,文革小组就给我戴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员”的袖标。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开始跟着别的同学出去串联。那个时候毛主席语录是最高指示,每到一个接待站吃饭前得先背一段毛主席语录,走在路上要唱毛主席语录歌。我们那时大都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少年,折腾了一个冬天,赶过年时才全都回了家。

1967年春天,国务院、军委、文革小组发出了《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我们又回到了那千孔百疮的学校。在那个文化知识大洪荒的时代,虽然“复课”了,但后面还加了个“闹革命”,学校的招生和课程运行都陷入停顿状态,学生没有课本,老师没有教材,解放后十几年的教育成果统统被毁于一旦。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文化知识一文不值。那时背诵“老三篇”,读《人民日报》,念《红旗》杂志就是我们每天的课程。我们的新班主任是原来的俄语白老师,每天他用纯正的北京口音给我们读报纸杂志,开始同学们还觉得新鲜,渐渐地就厌倦了,打瞌睡开小差的人很多,都认为来了学校学不到多少知识,每天还要花伙食费,得不偿失。开学不到一个月,学生们就卷起铺盖走了一大半。

那年六月,“八个样板戏”出台了,这对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人们来说无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面对冷清的学校,沉闷的学生,学校决定成立一个“红卫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从1966年开始原“繁峙中学”改为“红卫中学”),第一件事就是排练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听说要排练《沙家浜》,同学们高兴极了,一年多压抑的心情终于可以释放了,大家纷纷报名参加。

第一步是选演员。身材修长的王老师扮演刁德一,高大肥胖的郭老师扮演胡传魁,我被选中扮演阿庆嫂,十八班的一个同学扮演郭建光,十九班的一个同学扮演沙奶奶。其他的角色也都由学生扮演。演员选好了,可当时的学校没有道具,没有服装,只有几把二胡和一架手风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这难不倒热情高涨的师生们,几位音乐老师担任着导演、作曲、指挥。课桌,铁皮茶壶,木棍就是道具。师生们在当时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排练起来了。

我扮演的阿庆嫂这一角色很重要,在剧中不但要有一个地下工作者所具有的机智、敏锐的斗争经验,同时也要有开茶馆老板娘所具备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世风格。郭建光是个正面人物,需要表现出在逆境中坚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刁德一是个留过洋、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角色。胡传魁是重江湖义气、鲁莽而缺少心机的草包。无论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师生们都会在一起研究剧本,琢磨剧情,互帮互学,力求演好自己的戏。

让师生们高兴的是样板戏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电影在我县上映了。学校组织大家看了一场,通过这场难得的电影,使师生们从动作到台词,从表情到唱腔,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排练的信心更足了。

更可喜的是,正当我们排练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当时的县革委领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采购回了《沙家浜》剧目的全套服装和道具。有了“行头”,师生们的干劲就更大了。

1967年国庆节,我校的样板戏歌剧《沙家浜》在县大礼堂进行了首场演出。当时的台下观众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在演出中师生们同心协力,全身心地投入,使得演出非常成功,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当时的县革委领导还上台和我们全体演员一一握手,祝贺我们演出成功。当时的那情、那景至今历历在目。

从那以后,宣传队又排练了歌剧《红色娘子军》。1968年春学校遵照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开始下乡深入农村演出。

那是一段非常值得我怀念的日子。

来到乡下,同学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摆脱了枯燥,没有了烦恼,无拘无束地在天地间自由飞翔。那时的条件很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有老师的一辆自行车。其中宫老师和王老师最辛苦,两位老师不仅是演员,还是琴师和导演,每次都骑着自行车早早地给宣传队联系打前站。全体师生人人都是打着背包提着道具,徒步到各个公社各个乡村演出。正值夏天,汗水把背包都浸湿了。每到一处演出两天,闲下来大家还帮助农民们干活,工作非常辛苦。但这一切师生们从不叫苦喊累,反而觉得大家每天能在一起有说有笑非常开心。那个时候在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看电影看戏很难,所以我们每到一处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戏没开演庙场院里早已坐满了人。

当时的农村,农民生活不富裕,碰到吃派饭的时候,那些朴实的农民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使我们很受感动,同学们也深深感受到农村人民生活的艰难不易。记得有一次去岩头乡的小山村演出,当时正值青黄不接,我们又去得突然,村里一下拿不出粮食来,就给我们煮了一锅嫩玉米和山药蛋,一盆咸菜,但大家毫无怨言,啃着玉米,山药蛋就咸菜,依然吃的很香。

我们学校的最后一场演出可谓有惊无险。

那是在代县的一个山沟里,给驻扎在那里的部队演出。那时已是深秋,天气凉了,部队派了两辆卡车来接我们。我当时坐在第二辆车的车头后面,手里还捧着带相框的毛主席像。别的同学都扶着车四周的马槽栏杆看着大山里的风景。秋风拂面大家有说有笑,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看酸刺!那里有好多酸刺!”大家顺势看去,左边的山崖上长着好多一簇簇成熟的酸刺,像一团团晶莹透亮的玛瑙,红里透着黄,看着就会让人垂涎欲滴直流口水。正当大家兴致勃勃的时候,突然传来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哗啦”!毛主席像框上的玻璃碎了,随着一阵刺痛我的嘴流出血来。我吓坏了,回过神来一看,才发现汽车冲下了公路,虽然没有造成翻车,但巨大的冲击力致使四位同学和教导主任被抛出车外,车上的同学也被震得东倒西歪呻吟一片。我很幸运,只是嘴上蹭破了点皮。司机是个年轻的军人,我想他当时也吓坏了。掉下去的同学躺在地上吓懵了,叫着娘半天才爬起来喊疼。他们更幸运的是仗着年轻,掉下去的地方又是黄土地很暄软,所以都是受了一些皮外伤并无大碍。只是,教导主任腰部受了伤被送进了医院。还有坐在车里的一位同学,磕掉了两颗门牙。

事后部队首长向我们解释说是汽车刹车失灵,才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幸运的是汽车是在平衡的状态下冲下公路的,坡度也不高,没有造成翻车事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晚上,部队首长看望了我们和受伤同学,并带来了亲切的问候。部队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红塑料皮精致包装的“老三篇”书和一枚很大的毛主席像章,战士们还给大家表演了一场精彩的歌舞,这一切使师生们很受感动,大家相互鼓励,表示一定要演好明天的戏,感谢部队首长对我们的关怀和慰问。

我们全体师生都精心做好了准备,连受伤的同学都忘记了疼痛,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剧情中。通过师生们的全力配合,演出非常成功,战士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让谢幕时有的同学竟激动地落下了眼泪。

第三天部队首长和战士们与我们全体师生,一起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挥手告别。当时那种军民鱼水情的感人场面使我终生难忘!

时光流逝,韶华已去,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青葱少年已成了花甲老人,但每次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都心潮思涌浮想联翩。我总是在想,人的一生能有那么一些美好的回忆是幸福的。它会让你忘记年龄,抖落风尘,洗尽铅华,追忆到永远。

责编:张萍花 图文:小樊

(0)

相关推荐

  • 煤油灯 照亮人生路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9-08-04 08:22 朱良松 衢州日报7月22日<橘颂>版刊登了鲁承禹<难忘的煤油灯>一文,让我感慨良多.鲁承禹老师就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 ...

  • 我唱样板戏

    本文作者:谢江 样板戏<沙家浜>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记得是在秋天.一天,我们学校音乐老师找我,要我到办公室去一下. 办公室里有四五个我从没见过的人."这 ...

  • 武春梅:难忘那年那月 | 就读这篇

    难忘那年那月 武春梅 五一节后,我和儿子猪猪有事回老家.经过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怀仁七中时,我看到一幢高层大楼在教学楼侧楼的旧址上拔地而起.这是七中的又一大手笔!这几年,七中先是成功地诞生了分校元博中学, ...

  • 王明舫散文《难忘龙口中学那年那月那些事》(入选)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难忘龙口中学那年那月那些事   --写在龙口高中74届同学联谊会一周年之际 文/王明舫  光阴荏苒,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依恋. ...

  • 649期A || 那年那月,那美丽的房东阿姨/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丽梅浅语: 乐观的人,即使在打工的艰苦岁月里,依然让我们看到她面向阳光的笑脸:感恩的人,任时光流逝,心里总装着要回报他人的感恩之情:好 ...

  • 【远方杯·全国诗文大赛】北京《那年那月那家院》作者·王宗平 主播•安宁

    参赛详情请点击 关于远方诗歌文化传媒和中国远方诗人协会联袂隆重举办首届"远方杯"全国诗文大奖赛的公告 那年那月那家院 文/王宗平 老槐树的叶子 一年又一年滑落在小院 窗前的石榴花开 ...

  • 那年那月那光阴(我们俩)

    点击上方蓝字"时光如棉"关注我吧 栋这个月生日,今年29虚岁了. 早晨我跟他说,这是你"2"打头最后一个生日,明年你就30岁了呢. 栋说,是啊妈妈,时光如流水. ...

  • 那年那月那光阴(我们俩 3)之小小少年的小学时代

    点击上方蓝字"时光如棉"关注我吧 小小少年的小学时代 栋六岁上的小学一年级. 小学离家不远,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再步行三百米. 给他买了新书包,一套新衣服.小同学一夜翻来覆去没睡好.我 ...

  • 【广州诗刊】No.11778期D版||那年那月那日 作者:​郭赣灵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我们旨在弘扬传统,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愿您能挚 ...

  • 那年那月,我的秋日少年游

    很是喜欢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小的一首诗,形象生动地把读书的益处写了出来. 少年本是读书时,可是 ...

  • 那年那月那光阴(我们俩 4)之家有男儿初长成

    家有男儿初长成 栋的初中在家乡小镇几十公里外的县城. 这是当时全市最好的初中. 我也选择去那里开店.一是陪伴,二是也想多赚点钱,让日子更好一点. 学校离店不远,骑自行车十几分钟的路. 以下是初中生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