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培养的前提是兴趣
曾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前两年出版了一部新书《five minds for thefuture》,大致可以译为《面向未来的五种思维意识》。这五种思维意识中,前三种是认知方面的,包括学科思维,综合思维,创造思维。后两种是道德情商方面的,分别是尊重意识和道德意识。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创造力的培养。
1。什么是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力?简单说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做出开创性成就的能力。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创造力是没法直接教的,可以教的是技术,可以练的是技能,所以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为创造力打基础。
这个基础一是孩子们学的各个学科,比如历史,数学,科学等等。二是思维能力,如综合思维。这种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总结归纳,提炼出新的认识。
加德纳举了达尔文的例子。达尔文正是把庞杂的博物学资源进行了综合,为他提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加德纳认为,一个人要想在某个学科具有创造力,必须在这一领域进行十年以上的努力。即使超级天才也不例外。他举了莫扎特的例子,莫扎特虽然在十几岁就开始创造,但他的音乐启蒙是在四、五岁完成的。
我们中国的俗语“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特别提到了这个“十”字,可见,我国古人对于这个成才规律是有一定认识的。
我们看到,创造力并非什么具体的技能,而是知识、经验、技能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形成的一种能力。很有点像我们常说的“集大成”以及厚积薄发。而根据天赋、机遇、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创造力也有强弱之分。
2。创造力与兴趣有何关系?
试想,在某一学科内努力奋斗十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兴趣。奋斗也好,努力也罢,特别强调一个人的主动,自发,只有主动、自发的投入,这十年才是能够激发创造力的十年。
有些人,从本科一直学到博士后,都是被动的去应付。对自己所学的学科没什么兴趣,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找个工作而已。上课混,考试应付,论文抄袭。这种学生,就是学习五十年也不可能有创造力。
我在《你的孩子属于哪类聪明》一文提到了创造型聪明和执行型聪明。前者的智商未必比后者高,但这些孩子一般来说比较偏好自己做主,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科敢于投入。而执行型的孩子,比较习惯于被动接受。
主动和被动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主动学习的人,大脑就像一个永动机,每天都在自己着迷的领域中思考,探索。每天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思维是连续的,甚至做梦都在想自己日间思考的问题。大脑永不下班,就像24小时都在营业的商店。
被动学习的人,他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任务完成了,大脑对这一学科的思考到此为止。他的思维不连续,就像那些8小时营业的商店,下班了,关门。
一个24小时营业的大脑和一个8小时营业的大脑,同样是工作十年,差距会是巨大的。
而支撑一个人24小时工作的动力就是兴趣。没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是不可能如此投入工作的。因为对有兴趣的人来说,这种工作不是一种苦工,反而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会经常体验到“心流”的快乐。
3。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个社会既需要执行者也需要创造者。我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对于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将是空前的。但目前的教育显然不适合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A.我们看到,美国中小学的学科设置异常丰富,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还有工程技术,而且还有许多实践的项目,这些都不是走过场,而是有专门的师资与课程大纲要求。
从应试的角度,开设这么多学科会把孩子们累坏,但美国是知本立国,偏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开设这么多学科不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更多知识,而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发现自己的天赋。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接触到了不同学科,那么,读大学的时候就容易按兴趣选择专业。
B.本来我国孩子学的科目已经够窄了,可为了应试,只能是窄上加窄。窄到只剩3+1,其他科目只能走走过场,不敢更多投入。除了当年明月这类个性人物之外,大部分创造型的孩子都不得不陷入这场苦战。
C.对我国孩子来说,学习科目过窄已经是不利条件了。更要命的是大学里专业不能自由选择。往往大学里发现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符也无能为力。李开复老师在美国的时候,从数学转到法律,又从法律转到计算机,通过这种折腾最终发现了自己的兴趣。而我们的大学生可没这样的好运气。这一耽误,往往又是四年。
D.出了校门开始在社会上摸索,也许最终会找到兴趣,可宝贵的时间是不可逆的。人生有几个可以让我们全力投入的十年呢?大部分人因为工作,家庭所累,没法集中精力投入某项事业了。即便再有天赋也没用,天赋就像入场券,过期是会作废的。我们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时间。
E.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又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不利,自己创造出来的成果没法转化为财富。为了谋生,只好舍弃自己的天赋与兴趣,蜗居在一个小单位,一辈子就这样了。
这种种不利条件综合起来,我国创造型人才的稀有便不难解释了。能不能走出这个怪圈?以后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