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心理之研究

道经曾有言:“三界内外唯道独尊,万法之中烧香为首。”佛教有言:“信香一炷通三界,蜡烛一双照大千。”烧香,乃中国道教、佛教乃至民俗生活之大事。烧香之普遍极为惊人,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凡有华人处,几乎无不烧香。烧香之普及也极为惊人,祭拜祖先,祭祀天地神佛、各路散仙,甚至是求妖魔鬼怪不来作祟,绝对无不烧香。烧香之普通更是极为惊人,可以在寺院宫观里跟出家人一起烧,在祠堂家庙里独自烧,也可以在野外甚至走廊间默默地烧;可以对月焚香,对花焚香,也可以对美人焚香;弹琴时可以焚香,读书时可以焚香,宴客时也可以焚香。烧香或焚香,可以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故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

烧香之历史十分悠久,《诗经》与《尚书》中已有记载,可见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学术界将中国烧香之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为初始期,从上古至汉武帝登基为界,此时烧香只用于祭祀,其所焚之材料包括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脂等。西周时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经·周颂·维清》曰: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译文: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自从开始出师祭天,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禋”之具体做法为:将牲体与玉帛置于柴上,然后燃柴升烟,以告天。这一仪式,是由大(通太)宗伯来主持完成的。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古同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诗经·大雅·生民》: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其中所载,为烧香蒿、脂、牲体等以祭祀。(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记载:

至深秋,馀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

可见香蒿气味芳香,是当时的一种香料,烧香蒿就犹如“烧香”,以香气来祭祀。

(明)周嘉胄《香乘》引(北宋)丁谓《天香传》(已失传)道: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

第二期为引进期,从汉武帝到三国结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之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一,汉武帝为求长生,是神就敬,破除了以往“香祭祭天”之专用功能。其二,汉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破除了香必用于祭之专用功能,从而使香进入皇室贵族之日常生活。其三,因汉武帝大规模开边,产自西域之香料随之传入中国。(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

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 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

此外,汉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汉书》道:

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树皮胶,即树脂,是为香料。

由于有了西域香料,使得汉武帝时之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如:焚“月支神香”解长安瘟疫(见《香乘·卷八》),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见《汉武外传》),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该传说还传到日本,见《源氏物语》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便应运而生。中国第一个香炉名曰“博山炉”。传说上面还有(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年,字子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所撰之铭文:

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宋火青烟。(见《香乘·卷三十八》)。

从此,香品与香炉配,使中国之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东汉三国,三百多年以来,香之使用还仅限于宫庭与上层贵族之中,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三国志》称:“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足见焚香即使在宫庭中也还是一种奢侈。曹操《与诸葛亮书》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为馈赠之礼品,可见其珍贵。

第三期为普及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斋戒与道教斋醮文化之普及,香之使用也开始普及起来;不过真正普及到民间,是在隋唐以后。普及之原因有二:一是“西香”(西域)被“南香”(两广、海南)所取代。《香乘·卷一》记载:“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南香之大量涌入,使香价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之至尊地位;道教与佛教都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颜氏《香史序》)两教信徒焚香之势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但此时儒教谨守烧香仅用于祭祀之陈规,与释道二教时相冲突,而使繁盛之香事略为减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香道也自此产生。(明)屠隆总结道:

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从烧香至焚香,又至熏香,使得香与高雅之意境融为一体,文人们也开始歌诗赋文,专门写香。晚唐诗人罗隐绝句《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沉水,即沉香,与即薰陆香齐名。(南朝· 梁)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曰:“今故赉尔香炉一枚,熏陆副之,可以腾烟紫阁,昭感上司。”(北宋)陈与义《焚香》曰: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民间烧香,谓之上香。上香时,右手持香脚,将香头向下倾斜点燃,谓之借火或过香;若过香着了明火,切记不可用嘴吹灭,而要用手煽灭,或者微微颤动使明火熄灭。

过香之后,开始祝拜,可以说一些“求神明赐福”之类的话。拜过之后,用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第一支香脚(第二、三支皆如此),插入炉中。第一枝香应尽量插在香炉中间,且心中默念:

志心供养道,当愿众生,常伺天尊,永脱轮回。

第二支香插在右边,且心中默念:

志心供养经,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第三支香插在左边,且心中默念:

志心供养师,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插香皆用左手。值得注意的是,插香时不宜插得东歪西斜,或是将香插于香炉最边缘,三支应尽量插平插直,两支之间不能过寸,过寸则不信于神明。

上完香后,应面对神明之像,肃立礼拜,咒文如下: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真临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

即怀着诚心,借助于焚香,使得天帝感知到某人之虔诚,于是亲身降临,将某人之意愿传达给了上天。“一柱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香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重祭祀,祭祀是为了通于神明。但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够享受到人间之祭品呢?故人根据“火性炎上”之理,推断通过火之焚烧,气味随烟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之美味。早期之“燔柴”直至后世之烧香,皆由此而生。

祭祀重烧香,特别在道教科仪中更是如此,且有大量的“臣香文”,对香有很多赞美之词,如:

夫香者,兰林上品,海窟灵根,其为本也则至大至刚,其为用也则有情有性;

夫香者,钟灵海岛,植本壶丘,根株坚秀,历岁月以维长,气味芬芳,超桂兰而擅美。

不一而足。

烧香为何能具有如此不可思议之功效?先以道教为例,略述几点烧香之意义。第一,烧香可供养诸神。香云缭绕,腾空而上,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诸神。第二,烧香可传达诚信之意。《香谱》曰:“道由心学,心假香传。”《祝香咒》曰:“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第三,烧香可召返亡魂。“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做幽事道场时,通过焚香摄召亡魂。道教某些宗派,如全真派仪范中就有“一炷返魂香”。第四,烧香可清静身心。《受持诸品咒》曰:“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佛教也如此认为。第五,烧香可辟除邪秽。由于香烟有芳香之气,能杀灭病菌,故古来就用作“空气清新剂”,有瘟疫之时又被作为“空气消毒剂”。这可能是因为南香中所含之硫磺杀灭了空气中的病毒,故有此神效。第六,烧香可为人祈福。《玄门朝科》曰:“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观颐自乐,御履相欢……”可见烧香之功德,于己于人,善莫大矣。可见,凡祭祀必烧香,其意义就在于香烟是神、人、鬼三者沟通之非常重要的中介之一。通过烧香,人才能与神、鬼都结下善缘。故道经又云:“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

而在佛教,烧香礼佛之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之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并觉悟人生。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烧香表示虔诚,恭敬礼佛,供养三宝;第二,烧香可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烧香喻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香又名为佛教徒之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之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喜欢佛弟子之戒、定、真香。香点燃后,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时,且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且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且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香以三支为宜,道教与佛教皆然。在道教,三炷香代表道教三宝,即道宝代玉清、经宝代上清、师宝代太清,也代表天、地、人三才。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君子。道教认为万物皆有灵,故以谦卑喜舍之心来敬仰宇宙万物,故其为多神教。在佛教,三炷香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

香为何能够具有如此莫大之神效?这是耐人寻味的。虽然有关于烧香而通神明之无数记载,但具体到个人,很难相信其神鬼之言。但即便在今天,烧香仍为民间盛事。中国人每天花在寺院宫观等处之香油钱,比连锁超市沃尔玛之赢利还要高,这其中一定有其道理(或心理原因)。

窃以为,烧香之所以受追捧,在于其烟与气味,而它们都具有传递信息之功能。古人在烽火台上少狼粪,是因为狼烟浓厚,不易被风吹散,可直达高空,故可传递军情。狼烟是为了传递给远方的他人,并非上达天听,故不需要考虑其气味。若烧香是为祈求神明,自然需要讲究香之品质,烟不能太浓厚,且必须有香味,如此方可不冒犯神明。

按:本文没有刻意去与认知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想印证。自由联想在佛洛依德之前2000年、积极想象在荣格之前2000年,便已存在。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去解释中国文化,可能不是唯一的步骤。

(0)

相关推荐

  • 道教常识 | 敬 香 方 式

    "一柱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道教中以三柱香代表道教三宝,道宝.经宝.师宝.也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 为 何 要 敬 香? 香云缭绕,腾空而上,供养上 ...

  • 入寺礼仪:拜佛、上香、问讯的规矩

    佛门言"佛弟子不学威仪(规矩),不成法器(佛门龙象)."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佛法不是空谈理论,是要实践去做的,行为若要合乎规矩,合乎节度,就一定要在学礼仪的基础上产生 ...

  • 民间传统习俗:烧香为啥烧三根?三根香代表什么?生活处处皆学问

    名山古刹中香火缭绕,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一派盛世繁华之景.晚唐诗人杜牧曾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古寺,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化. 相信很多人 ...

  • 【图说武胜】正月十五香火旺

           不知不觉在武胜呆了三十多年,慢慢与这个小城纠结共生.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旅行,其实也就是在人生里的旅行,情绪无法言喻,只好随手按下快门...... 正月十五烧香,据说是的传统习俗之一. 农历 ...

  • 新员工的心理特征研究

    3月20日上午8:30,在多功能厅,薛新杰老师致了欢迎词,介绍了公司发展的历程.这标志着2019年第一期新工培训正式拉开帷幕. 今年,公司将逐步完善新员工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流程,提高培训效果.而了解新 ...

  • 心理专家研究认为:25岁是成年分界点

    病情资料我已详细阅读.根据您现有的资料,建议:心理咨询.90项症状测评表是筛查精神疾病的量表,做参考.她这个测试结果能否帮忙解读一下?您的孩子是网瘾,考虑焦虑,跟精神疾病的关系不是特别的密切,您的孩子 ...

  •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研究

    王宇平 高技术战争的突然性.剧烈性.危险性和残酷性,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瓦解敌军斗志.巩固己方心理防线,已成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无论强国还是弱国,都已经把心理战作为未来战 ...

  • 学龄期及青春期唇腭裂患者心理行为研究现状

    学龄期及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行为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期唇腭裂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相应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认知与能力发展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社交障碍.自我意识问题.生活质量总体评价与感受等 ...

  • 隔代教养家庭初中生的学习困难及其心理行为问题研究

    作者: 陈传锋/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孙亚菲/宁波财经学院学生处讲师 学习困难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生虽然智力正常,但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 ...

  • 心理学部团队研究揭示非临床成人饮食障碍症状的神经基础

    饮食障碍和相关饮食失调行为是十分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社会行为.以往有关饮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聚焦于临床病人,这些研究揭示了大脑网络 ...

  • 【心理学科】梦的心理学研究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梦的心理学研究     "醒时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写道,"但睡时却进入私人的世界 ...

  • 杰出操盘手性格特征与心理研究

    市场的关键时刻往往凭经验才能更好的处理与解决,而不是知识! 01 杰出操盘手的性格特征 根据Thomas Oberlechner对欧洲的321名和北美的416名外汇操盘手所做的心理研究,杰出操盘手的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