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轶事:奚啸伯在天津挨茶碗
没错,又是在天津......
1939年冬,京剧老生奚啸伯在天津天宝戏院演出《杨家将》,因时间太晚,未带“夜审潘洪”,台下立刻“通”(旧社会戏院中最粗暴的一种喝倒彩的方式)声四起,“退票”之声不绝于耳,紧跟着,果皮、茶壶、茶碗飞上了台,整个戏院乌烟瘴气……
几小时后,天津《庸报》幸灾乐祸地赫然登出了一则消息:《奚啸伯挨茶碗》。看了这段旧文,目下一般中、青年演员恐不免骇然为之咋舌。其实,“挨茶碗”,这在奚啸伯先生坎坷艰辛的舞台生涯中,不过是无数小打击、挫折里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当奚先生青年时代以票友身份立志下海从艺时,迎来的是梨园行和评论界中一些宗派、保守势力的兜头一棍。当他竭力开拓戏路,学言(菊朋)派而又不死守一户,更兼采余(叔岩)、马(连良)之长,并执弟子礼问艺于李洪春先生门下,技艺日精月进时,又被一些人斥之为“非言非马”、“生意眼”、“赶时髦”。后来,奚啸伯小有名气了。他自挑大梁,组班演出。在台上毫不惜力,日夜两工是常事,而且常演双出:《审头刺汤》加《战北原》,《击鼓骂曹》加《二进宫》,《举鼎 观画》加《朱痕记》,《失空斩》加《御碑亭》。这也给他招来了非议:“奚啸伯不要命了!早晚累死拉倒。”
旧社会,吃这碗戏饭可真难哪!面对打击、干扰,奚啸伯不动摇,不颓丧,他孜孜于表演艺术的千锤百炼,逐步形成了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独特风格,终于以自己个性化的艺术成果打开了局面,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行家的赞赏,创造了京剧老生奚派艺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