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D是谁?NAD全称 National Advertising Division,中文可以翻译成“国家广告司”,是一个隶属于BBB的非盈利组织。BBB又是谁?BBB全称Better Business Bureau,中文名“商业促进局”,成立于1912年,是北美的一个“自律商业组织”。它不隶属于国家机构,其经费来自40万名会员企业的会费和捐赠。BBB在北美地区的影响力极大,下属的NAD经常会对各种广告、宣传进行评估,并且出具相关的报告,散发到北美各家媒体。正是因为BBB的背书,NAD的每次报告都会引起被点名企业的高度关注,因为这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所以这次Diamond Foundry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公开表示:自己在向消费者提供一个完整的解释之前,不会再简单地将培育钻石描述成“真钻石”。这个消息乍看之下不算什么大事,但细想起来非常重要。Diamond Foundry不是一般的培育钻石企业,它是CVD领域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股东都是科技精英和好莱坞明星(比如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2015年的时候,迪卡普里奥公开发表关于“钻石道德”的演讲,由此掀起了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两个行业之间的“激战”。《钻石观察》曾对此有跟踪报道。▲ 图源:pagesix我们看一下Diamond Foundry在其官网上对培育钻石的描述,一共有六个概念:1)无开采;2)无碳足迹;3)无垄断定价;4)真钻石;5)稀有的大颗粒;6)每一颗都是独特的。这是关于“真钻石”概念的截图:▲ 图源:Diamond FoundryNAD发布了极具针对性的文章,就是打算抓住Diamond Foundry这个“典型”开刀,并借助戴比尔斯之前发表的《行业快报》数据,给培育钻石行业当头一棒。这是天然钻石行业在搞事吗?我觉得不完全是,因为如果真的是故意搞事,那么Diamond Foundry的回应不会如各路媒体报道的那样“听话”。也许(仅仅是也许)这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对培育钻石进行足够详细的描述、令消费者不满等等。毕竟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大家都不愿意面对一个“我说是就是,我说不是就不是”的骄横企业。Diamond Foundry在对此事的回应中表示:出于自律的要求,公司将遵照NAD的要求执行。观 点对于培育钻石行业的宣传问题,我有几个看法希望跟各位小伙伴探讨:1)培育钻石行业在面向公众之前,一直都在工业领域低调地发展,所以“工业思路”的痕迹很重。说白了,就是生产企业会认为“我技术好、工艺好,所以客户会认同”。但是面向公众之后,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思路进行宣传,那就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即使不满的只是一部分人,但负面情绪的扩散是很快的。况且,大部分消费者已经习惯于“稀缺”、“传承”这样的概念,突然冒出一个科技产品,当然会下意识地觉得“你就是拷贝,是假的”。2)从戴比尔斯之前的《快报》来看,即使在美国这样比较成熟的市场,认为培育钻石是真钻石的消费者比例也只有6%。当然,这个数据可以再探讨,而且里面也有市场占比过小的因素,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确实反映了一点:培育钻石行业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3)培育钻石行业如果只靠企业和品牌方的宣传,是很难形成大范围的社会效应的,因为企业和品牌的宣传目的性很强(这没办法,得生存),所以往往会比较“急”。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宣传这个事儿,有些时候不能太急。就像“恒久远”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广告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已经深入到了好几代人的头脑中。这是戴比尔斯太奸诈吗?不是。在我看来,人家只是很有耐心。当然了,任何广告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4)不得不承认的是,培育钻石在中国的零售层面的宣传还是很混乱的。虽然企业很努力,检测机构很努力,每一个从业者都让人尊敬,但行业的整体努力还不够。大家并没有真正拧成一股绳,generic marketing 几乎不存在。所以时至今日,中国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的理解是混乱且基本空白的。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所改变,但此次Diamond Foundry的事件告诉了我们,培育钻石这个新兴行业,至少在普惠型宣传上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挑战。业内人无需逃避或者排斥这一点,而需要从终端客户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定战略、做执行,摒弃过去的“工业思维”,真正地、由内而外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中国市场刚刚起步,是有机会的。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商务合作微信号:diamond-spectator